故事趋弱趣味凑(1 / 2)

<p>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UU看书]

https://www.uukbook.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p>

谁都知道,《三国演义》越到后面,故事性就越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开篇登场的那些著名人物,逐一逝去。\"舞台\"少了人,冲突性就窄,冲突一窄,故事性就差,故事一差,趣味性就没,趣味一没,还会吸引人吗?这就象祥林嫂老说\"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的话一样,瞎唠叨,谁愿听?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属于普遍现象。惟因如此,手段高明的作家,往往会以紧急刹车的方式,引诱读者进入欲罢不能的状态。事实上,面对悬念,读者就像被猫爪挠心似地,日夜猜度作品中的甲乙丙丁,后来怎么样了。以至有些故事情节一般的书,竟然莫名其妙地红透了天。

这并不是说,老罗不懂\"刹车\"。假如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他就快刀斩乱麻,结束《三国演义》,铁定会被骂死。因为那个时候,曹操还活着、诸葛亮还活着、司马懿还活着、孙权还活着,另外还有许多人活着!突然不再\"演义\",老罗自己也不愿意啊。

于是颇有责任感的罗贯中,决定继续写下去。写下去,就得添加趣味性,因为老罗知道,有了趣味性,故事性才强,故事性一强,读者才会手不释卷!

就我看来,《三国演义》书中描述蜀汉大将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这个细节,就属老罗借助诸葛亮之口,故意编撰的\"趣味情节\"。

大家知道,凡是故意编的东西,往往不符逻辑。逻辑是什么?逻辑就是顺理成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一气呵成。既然诸葛亮知道魏延脑后长有反骨,为何不尽早处理?一拖二拖,拖了那么多年,拖到自己要死了,才知道要用锦囊妙计除掉魏延,这,符合逻辑吗?

显然不符逻辑。不过,基于这个\"预埋\"细节充满\"趣味\",读者就期待诸葛亮如何医治魏延的\"反骨“。这种\"吊胃口\"方式,现在己被电视台滥用:关键时刻,镜头切换,开始插播广告。

为了增加本文可看性,我来添点趣味:魏延\"有幸\",诸葛亮只让他喊三次“谁敢杀我\"一一魏延死后,他的死对头杨仪,竭尽谗言,骗得刘禅\"圣谕\",诛了魏延的父族、母族、妻族。如果锦囊中写着需要魏延大喊九次\"谁敢杀我\"的话,岂非得诛九族?

刘备驻新野期间,魏延慕名投靠。刘备这人,有个优点,对于那些主动投奔自己的将士,他常加以重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汉中也就成为抵御曹魏入侵蜀汉的屏障。守住汉中,蜀境便安。如此举足轻重地区,指派魏延去守,早知魏延长有\"反骨\"的诸葛亮,竟然不予反对刘备之定,你信吗?

魏延在汉中呆了八年,八年时间里,曹魏政权曾数次举兵欲破汉中,但均被魏延筑的\"铜墙铁壁\"给挡了回去。魏延因\"另有任用\"调离汉中,王平接任。王平继续沿用魏延的防守招术,汉中一如磐山稳固。之后姜维去守汉中,请注意,就是这个让诸葛丞相认为堪担重任的姜维,到了汉中,自以为是,全盘否定魏延的防守策略,结果不到一年时间,丢了汉中!若究\"反骨\",姜维倒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