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1 / 2)

女世子 于欢 27832 字 2024-05-20

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女世子》 200-210(第1/13页)

201.晚年孤寂

永康八年,燕王的罪名洗清之后,皇帝远征负伤的消息也因此传开,又已年过花甲,疾病缠身,军政之上越发力不从心,于是群臣将希望寄托于燕王身上,同年,册立燕王为皇太子,命其代为理政。

永康八年二月,群臣奏事不至乾清宫而独往东宫,东宫成为实际的朝廷,皇帝遂禅位于皇太子。

二月十四日,皇太子于奉天殿举行登基大殿,同时大赦天下,尊皇帝为太上皇。

新君继位后,由于乾清宫只能有一位主人,便将太上皇移居春和宫,着专人伺候。

同时,下诏赦免永康年间潜入宫内的元朝旧部,并封杨氏为金城郡主,彰显大明对前朝宗室及子民的宽容,以此来告诫潜伏于九州各地的前朝臣民的后人以及北方的诸胡。

赦免的诏书刚下,潜在京城与地方的前朝后人聚集在一起,欲谋划劫狱的计策便就此而止,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杨氏的获封,以及皇帝的特赦,锦衣卫自此不再追查,接纳异族,这使得这些旧民不用再隐姓埋名。

同年,经皇帝远征一战,诸胡也遭到重创,鞑靼入潜中原的目的暴露,未等朝廷派军发问,鞑靼便与诸胡上疏,请求每年朝贡,皇帝纳之。

太上皇退居春和宫后,皇帝加恩五军都督府,其左右都督以年迈为由相继上疏请求致仕,获允。

——春和宫——

“陛下将太上皇您从藩邸带出来的旧部除了文臣,都更换了。”

自太上皇移居春和宫,这里便成了内廷禁宫,除了指定的太医与送膳的宫人便只有两个曾经侍奉过他的太监。

春和宫也因此变得十分冷清,老太监王怀忠正在替太上皇烹茶,另外一名服侍在侧的太监便在皇帝身侧尤为不满的说道。

皇帝躺在榻上,气色很是虚弱,“事已至此,又能如何,朕已不再是年轻之时了。”

“再者……”皇帝侧头看向窗外,树木正盛,眼里看得极为明白,“这才是帝王的手段。”

而后皇帝又苦笑了起来,“赵择啊赵择,你纵横沙场这么多年,杀人无数,什么阴谋诡计没有见过,竟也会被欺骗么?”

随着军政大权逐渐掌握,皇帝登基之初便开设贡举与武举大量选拔人才,三日一朝也改为每日一朝,政务越加繁忙,前往春和宫探望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乾清宫——

“昨日与殿下一同去探望太上皇,看见身侧的老太监烹茶的手都不稳了。”大殿内,与皇帝下棋的晋阳长公主忽然提起道。

赵希言落下一子,“王翁是王府里侍奉爹爹最久的人。”

“说起来,他对陛下也算是有大恩,如今一把年纪,陛下也该让他享享清福了。”晋阳长公主又道。

赵希言听后觉得有理,“是啊,我患难时,王翁也没少替我求情。”

永康八年夏,以前司礼监掌印王怀忠年老特准其出宫养老,于紫禁城旁赐府居住,同月,太上皇病情恶化,遂召天下名医入内诊治。

——春和宫——

至晚年疾病缠身的赵择,颇为孤寂,思念膝下儿女,居春和宫时,常派人至乾清宫探问皇帝。

哒哒哒,太监走入寝殿叉手,“太上皇,陛下他……”

“看守的人说陛下今日上午还在武英殿听政,下午就陪长公主出宫了,今夜,怕是回不来。”

太监低着脑袋,“陛下只要陪同长公主出宫,便会是一整宿,直到次日早朝才归。”

太上皇听后连咳嗽了好几声,随后很是无奈的罢了罢手,“罢了。”

——

永康八年,冬至大朝会,闻新君继位诸邦国纷纷来贺,各地方也派遣使臣入京朝贡。

冬至当日,京城上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因雨被风吹斜,行人撑着油纸伞也被打湿衣裳奔跑着回家,临街的铺子退回店内,摊贩也收了摊。

但大朝会却没有因这场雨而停罢,奉天殿内布置依旧,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教坊司陈列大乐。

——乾清宫——

尚服局女官将皇帝朝会接见诸国使者的冠冕鞋袜送进殿后便带着原班人马识趣的退出了大殿。

“姐姐为何一定要举行今年的冬至大朝会呢。”坐在镜台前的赵希言开口问道。

“只有大朝会,才能让那些没有见过陛下的人赴朝,才能知道陛下长什么样子。”

晋阳公主道,随后将她的发髻挽起,俯下身靠着她的单侧肩膀,“唯朝会才能知皇帝之贵,让四海不敢轻蔑新君。”

“皇爷。”已晋为司礼监掌印的明章走到寝殿门口轻轻唤道。

“什么事?”赵希言朝门外问道。

“春和宫差人来话,说太上皇……”明章语塞,等他再要启齿时,外朝一名太监步入内,叉手道:“陛下,奉天殿已准备妥当,文武百官都已序位殿内了。”

而此时也恰好外面报时的钟鼓敲响,赵希言更换好冕服转身,开门问道:“太上皇怎么了?”

明章先是弓腰叉手,“春和宫的情况不太乐观,太上皇一直在念叨着什么,但口齿不清。”

大朝会在即,文武百官与诸国使臣都在等着自己,她犹豫了一会儿,扭头看向晋阳长公主,隔着晃荡的十二串旒珠,似在寻求答案。

“凭陛下心。”晋阳长公主道,“此刻已逼近大朝会的时辰,不过陛下晚到片刻也没什么的。”

皇帝最后选择了乘辇,出乾清门后命人朝外廷赶去,同时吩咐道:“命太医院的人前往春和宫视诊,大朝会散后朕再去春和宫探望,冬至大朝会,万国来朝,朕初次视朝,岂能失仪。”

第一次大朝会,国家的最高礼仪庆典,万国来朝,她不想失仪,留下诟病让诸国使者议论。

“是。”

奉天殿内,仪御史站在台上监督着百官的仪容与礼仪。

礼仪司将诸国文书、贺表、贡物陈列于殿中展示。

一声洪亮的钟响后,皇帝迈着沉稳的步子走入奉天殿内,雅乐奏响。

皇帝升座,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梁冠手持笏板,跪拜行礼,叩首山呼道:“万岁,万万岁。”

比起因为大朝会而无比隆重与喜庆的外朝,内廷也要清冷得多,尤其是春和宫内,只有寥寥几个太医在诊治。

但随着一名女子的入内,这几名太医也在行礼后相继离开,这让侍奉的太监颇为惊讶,这些只侍奉皇室的太医竟然不顾太上皇安危而听从一个公主的吩咐。

“出去。”单独前来见太上皇的晋阳长公主换了一种语气向太监冷冷说道。

“这……”太监知道她是新君跟前的人,不敢招惹,于是左右为难。

太上皇见之罢了罢手,太监便从床前离开退出殿内。

皇帝的病情恶化,如今强拖着一口气,他看着突然变脸走近的晋阳公主,觉得有些可怕,但仍是一副慈父形象,问道:“言儿呢?”

“陛下正在主持大朝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女世子》 200-210(第2/13页)

赵瑾禾顺着椅子坐下,毫不客气的说道。

“朕……她……”太上皇想要坐起……

赵瑾禾冷冷道:“太上皇不会真的以为陛下对您释怀,没有任何芥蒂了吧?”

赵择听到这句话后瞪着一双昏花的老眼僵在了榻上。

赵瑾禾随后起身,走到皇帝榻前,盯着如枯木一般的皇帝笑了一下,“自你攻破京城之后,陛下对您说的每一句话,所流露出的感情以及与你的父慈子孝,全都是我所教,不光是从前,还有兵变那夜。”

“你所期望的名声,权力,包括得到妻子的爱,最终都会在落在她的身上。”赵瑾禾继续说道,“而你,辛苦一场,最后仍要付之东流。”

赵择挣扎着爬起,晋阳眼里消失的仇恨似再次流露,让他最担忧的结果,最终还是出现了,“你……”

“你觉得在你和我之间,她会选择谁呢?”赵瑾禾问道,“这段时间,太上皇是不是很少看见陛下的来探望呢?”

随后她勾笑了起来,“因为陛下的所有空闲时间,都给了我,都用在了我的身上,是我哄着她出宫的。”

皇帝攥着黄色的被褥,赵瑾禾冷下脸,“今日我就算杀了你报仇,她也只会替我遮掩而不会责怪与惩治。”

赵择瞪着双眼,有气无力的说着什么,但因为咬字模糊,使人听不清他在说什么,只见他看向殿门,似乎在迫切什么。

赵瑾禾就这样冷漠的看着他,看着他的无能为力与着急的样子,“你想见她么?”

“大朝会正在举行,你已经见不到她了。”赵瑾禾随后又道,而后俯下身,至赵择耳侧小声嘀咕道:“太上皇说让陛下日后自己选择储君。那么,是不是谁都可以呢?”

听到晋阳长公主的话,赵择死死攥住被褥的手松了开来,他没有回答,眼前一片灰暗。

赵瑾禾直起腰身后退,赵择躺在榻上,忽然再次攥紧被褥,拼尽全力说道:“杀你母弟之人,屠戮李氏的人是我,你若要恨,便冲我一人来,天下尽可以给你,不要伤害她。”

“好啊。”没有想到她却一口答应,“只要你,跪下来恳求我!”

——奉天殿——

奉天殿鼓乐齐鸣,庄严肃穆的钟声敲响后,司礼官喊道:“吉时到。”

文武百官朝贺之后,宣见使者,而后便是献酒,以宗室中德高望重或尊长为首献,去年提前冠礼的晋王也在大朝会之中,包括在番的宗室诸王,此次悉数来齐。

代王身着冕服从西阶登台献酒,“天佑大明,光耀千秋,贺陛下……”

此时内廷一个小内侍火急火燎的从偏殿进入奉天殿,像司礼监掌印说了些什么,只见明章走到赵希言座侧,俯身贴耳小声道:“皇爷,太上皇病危,恐怕要不行了……”

皇帝听后却在文武百官宗室诸亲及外邦使者眼前没有露出任何异样的表情,她只朝太监抬了抬手,大朝会依旧照常举行。

自去年在奉天殿兵变后,太上皇的情况就不容乐观,战场上所受的伤没有经过及时处理,又长途跋涉回京,致使伤口感染,太医诊断不出三月,然他却撑到了冬天。

献礼之后赐宴群臣,文武百官更换公服,一场礼仪完毕,赵希言退入内殿更换皮弁服,内廷再三来报,然她却不能离开。

直到太监匆匆入内,神色慌张的禀报道:“陛下,太上皇,太上皇驾崩了。”

——

永康八年冬,太上皇赵择病逝于春和宫,皇帝辍朝,为先帝举行国丧,次年改元洪佑。

【作话】

平安夜快乐,平平安安哈——

202.皇帝纳妃

洪佑元年,太上皇赵择驾崩于春和宫,庙号宣宗,同年,皇帝颁布新政,下诏赦免驱赶至河海岸边的贱民,并除去贱籍,下令休战,国家开始进入停战休养的恢复时期。

新城侯张弼护送着宣宗的灵柩北上,浩浩荡荡的禁军队伍占满了整个官道,冥纸飞洒在空中,官道两侧,有血气方刚的武士哀愁一代雄主的陨落,也有年老因战争失去依靠的妇人谩骂。

战争会带来牺牲,承担后果的是无数无辜百姓,但不能否认,老皇帝曾对这个国家的一统有着极大的功绩。

皇帝在紫禁城,脱下了出殡送灵时的斩哀,哀乐渐渐远离,紫禁城也从哀痛中恢复过来。

在先帝国丧期间,与最后的葬礼及所有吊唁的仪式上,都是由嗣君所主持,但晋阳长公主却反常的再也没有露面。

不管是群臣哭临,还是嗣君主持丧葬,所有仪式晋阳长公主皆未参与,国丧期间,京城上下无论士庶,家中皆在大门前的梁下挂起了白纸灯笼,唯晋阳公主府例外。

一直到灵柩出殡的那日,她才再次出现在紫禁城,赵希言当然知道这是为什么。

不知何时,乾清宫大殿前的一颗杏树下立了一座秋千,摇晃的座椅发着咯吱咯吱的声响。

赵希言穿着明黄色的衮服坐在椅子上,双腿蹬地而后离开地面,秋千摇晃时带来一阵阵凉爽的风。

这座高高的墙,将她困在了这里,眼神呆滞的看着墙外,辨不清是忧愁还是喜悦。

随着脚步声越来越近,秋千也在此时静止了下来,风从一前一后的二人身上吹过,使她们的气息交织在一起。

晋阳公主站定在秋千后方,看着黄色的背影,因抬头观望,翼善冠向上倾斜,看着她的身影,倍感孤寂。

“你也要走了吗?”赵希言忽然开口道。

晋阳公主犹豫了一会儿,只听见赵希言又道了一句,“我也没有亲人了。”

“陛下不恨我吗?”晋阳公主道,她看着皇帝孤独的背影。

从一开始,赵希言便明白这一切,却选择沉默与纵容,包括最后发生的所有事。

“如若我会恨你,就不会纵容到今日。”赵希言回过头,双目通红的看着晋阳公主,“我说过,无论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包括……”赵希言忽然变得哽咽,“最后你想要的自由。”

比起权力,这个生长在紫禁城内,被困在这座城中半生,耗光了所有青春的女子而言,真正的自由才是她所渴望的,而至高的权力,只不过是一种被束缚的自由。

晋阳公主绕过秋千走到赵希言的跟前,她伸出一只手,将赵希言从秋千上拉起。

赵希言不明白,晋阳公主便解释道:“让晋阳公主赵瑾禾,最后再陪一次陛下。”随后便将人拉进了乾清宫的殿内。

——

洪佑元年秋,皇室再发讣告,晋阳长公主赵瑾禾病逝于长安街晋阳公主府内,皇帝悲痛万分,命左右亲信前往主持丧事,下旨厚葬。

同年冬,以前左军左都督周士弘嫡长子周康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翰林学士张九昭值文渊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内阁学士,此后阁臣之权渐重,升任原燕王府左长史顾千澜为锦衣卫指挥使,成为自开朝以来历任锦衣卫指挥使中唯一一个女子,右长史沈逸舟入都察院,升任左都御史,同时将湖广清吏司郎中孙万诚调归京城,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女世子》 200-210(第3/13页)

任刑部侍郎,后因处理堆积案件,刑部尚书年老致仕,孙万诚升任刑部尚书。

此外,工部于顺天府所营建的新都工程仍未停止。

洪佑二年,以先帝故去一载有余,皇帝年长然中宫未立,群臣上疏,请求挑选名门之后与良家子立为皇后,遭到皇帝拒绝。

“先帝驾崩还不满三载,朕为其嫡子,当守孝三年,如今孝期未满,岂能立后?”而后皇帝便将心思全部放于政务及迁都一事之上。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长治久安,锦衣卫不再频繁出现在京城各处,每逢出现便为皇帝架前扈从。

皇帝六宫无人,遂由太监领事,自此内廷除宫人之外再无命妇,唯永康年间获赦的金城郡主时常入内探望。

洪佑四年,顺天府新都即将竣工,群臣再次以皇帝年长中宫未立为由请求皇帝立后。

这一次,三年孝期已过,皇帝只得以政务繁忙及迁都之事寻找借口拖延。

——是夜——

皇帝正于乾清宫内批阅奏疏,司礼监掌印明章步入殿内,缓缓弓腰叉手道:“皇爷,金城郡主来了。”

皇帝全神贯注的看着烛火低下的奏疏,只示意了一个手势便又继续着自己的事。

明章退出殿内后,一女子身着大明的命妇礼服迈入殿内,瞧见皇帝似没有听见自己的脚步声,“陛下如此勤政,可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才是。”

朱批落笔后,皇帝放下手中的笔,抬头道:“时辰还早呢。”

金城郡主随后福身,“妾,见过陛下,陛下万福。”

皇帝招了招手,“免礼。”

“这些时日妾在外,常听到有百姓在议论陛下,陛下是天子,早已过而立之年却迟迟推脱这不立后,令人费解。”杨氏转述民间议论之语道。

皇帝伸了伸懒腰,摇头回道:“旁人不知原因,难道你也不知么?”

“陛下真的不立后了么?”杨氏再次问道,“挑个好人家的女儿,替陛下打理内务照顾起居也是好的。”

皇帝摇头,“大臣们劝朕立后,无非就是因为皇嗣之事,就算我立了后,也无济于事,再者……”

皇帝眼神突然变得伤感了起来,“朕根本就没有这些心思,也不想误了旁的女子。”

“斯人已逝,陛下又为何不朝前看。”杨氏起身道,“妾听闻督察院左都御史有个养在江南乡下不为人知的小女儿,而今已到适嫁之龄,沈氏也算是江南望族之后了。”

杨氏的话让皇帝为之一愣,“沈逸舟?”

她清楚的记得沈逸舟只有一女,且出嫁之后不久便英年早逝,其女婿早已在多年前就死在了镇抚司的诏狱里。

“沈逸舟哪还有什么女儿,他秉性忠厚,处事又谨小慎微,这么多年过去只娶过一位妻子,朕不信他会有外室私生,郡主这话说出来,可要陷他于不义了。”皇帝旋即摊了摊手道。

杨氏见她不开窍,便大着胆子说道:“陛下莫不是看奏疏看得糊涂了,沈大人的妻子一直在江南的,故而幼女不为人知。”

被杨氏骂了之后,皇帝也不恼怒,只是再次思考着她的话,而后眼睛一瞪,只见杨氏笑得极为乐呵,这下她便明白了什么。

“沈家的人还去过郡主府不成?”赵希言倾着身子问道。

杨氏摇头,“沈家人没有来,但妾倒是去了沈府,沈大人为幼女举行了一场及笄礼,就在京城。”

明祖之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择十三至十六岁非医、非巫、非商贾、非百工的良家子。

——

元佑四年春,群臣再三上疏,皇帝无奈应允,遂命司礼监挑选士庶百姓良家之女。

皇帝选后妃一事传开后,天下臣民皆为此躁动,与先帝朝时百姓偷藏遮掩家中有适龄之女相反,这一朝,因皇帝极得民心,便还有百姓买通太监将未到年龄的女儿送入宫。

然后妃筛选十分严谨与复杂,出身及年岁不符者悉数被打落,几千良家子之中,除了少部分为朝中要员之女,大多都是普通百姓出身。

经稳婆与太监的重重筛选与考核,几千人只剩几百人,最后只剩五十人供皇帝挑选。

皇帝并没有亲自召见挑选,而是派了画师将五十名女子画像画出。

——乾清宫——

“皇爷,良家子的画像。”

明章知道皇帝喜好,故只带来了一副画像,“五千人当中,唯此女最为出众,皇爷见了,一定会喜欢的。”

说罢,明章便笑眯眯的将画像展开,“此女是左都御史沈逸舟的之女,名含薇,小字禾。”

皇帝拿起画像,即便早已知道结果,但眼里还是忍不住泛起了泪光,“朕要见她。”

“小人这就去安排。”明章应道。

最后五十人皇帝只留下了一人,其余良家女皆被赐金遣还,在太监的安排下,被选中的沈氏得以进入乾清宫。

当沈踏入乾清宫,宫内一切还如皇帝登基之初那样,陈设没有变化,只是杏树底下的秋千因为长久荒废而变得老旧,朱漆脱落,木头也被雨水腐蚀。

进入此处,唯让沈氏感受到的是,这里变得更加孤寂了,当踏入大殿时,殿内忽然变得分外安静。

早在她进来之前,皇帝就屏退了所有人,独自负手站在一处屏风前观望字画,它曾是晋阳公主府内的东西,后来被皇帝命人搬到了乾清宫。

“一别三载,二郎可还安好?”

女子的柔声从背后传来,皇帝猛的转过身,颤抖着激动的双唇。

三年了,她想了整整三年,梦了整整三年,甚至想到抛开这个国家去寻她,但她不曾想到她们竟会以这样的方式再次重逢,她抬手擦了擦自己的泪水,哽咽着说道:“你就不怕朕治你欺君之罪吗?”

三年不见,皇帝变得越发成熟稳重,面容也不再像从前那般青涩。

沈氏轻轻笑了笑,“任凭陛下处置。”

【作话】

圣诞节快乐——

203.帝后大婚

纵使万般思念与不舍,但赵希言还是问了一句,“这里就像一座没有上锁的牢笼,有万般束缚,门就在那儿,可你进来了就再也出不去了,你……”

“晋阳已经死了。”沈氏说道,“这一次,心甘情愿留下的是沈氏。”

沈氏的话让赵希言自觉的靠近将人搂入怀中,“我还以为……我还以为……”

沈氏稍稍抽身,抬头看着泪眼婆娑的赵希言,全然没有了先前的帝王模样,“二郎还以为什么,以为妾不回来了?”

赵希言越发的哽咽,“以为你不要我了。”

沈氏连忙替其拭泪,“如若不这样,妾又如何能正大光明的陪在陛下身侧,成为陛下的妻子呢?”

洪佑四年春,皇帝纳妃,五千良家子最终只一人入选,而后便有流言传出,皇帝独留的沈氏像已故的晋阳长公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女世子》 200-210(第4/13页)

民间百姓多不见晋阳公主尊容,故不知其貌,就连朝中的一些文武大臣与新科进士,皆信以为真,只当沈氏是酷似晋阳,就如先帝的贤妃一样并未生疑。

然朝中一些与晋阳公主相熟的老臣却能够看明白,当沈氏出现于众人跟前时,新城侯张弼,锦衣卫指挥同知周康都为一惊,但没有一人敢言破此事。

洪佑四年盛春,新城侯张弼上疏皇帝请求立后,群臣附议,皇帝便顺水推舟,册立沈氏为皇后,封其父左都御史沈逸舟为荣国公,其母为一品诰命,荣国夫人。

而后又派遣亲信太监与锦衣卫用轿送沈氏回家,命吏部尚书至宗庙及天坛地坛进行祭祀,告慰天地、祖宗。

由于皇帝登基之前未曾娶妻,立后大典之时也是帝后大婚之日,遂命钦天监择吉日,礼部造皇后宝、册,命六局二十四司及十二监备齐六礼,昭告天下,以锦衣卫指挥使顾千澜为使,提雁至沈府告期,并安排尚服局尚仪入府教导皇后礼仪。

洪佑四年盛春,诸国闻讯纷纷派遣使者赴京祝贺,皇帝行亲迎礼,这一日,繁华的京城无比热闹,张灯结彩的街道上聚满了围观的百姓,沈府门前更是堵的水泄不通。

是日清晨,天还未亮,整座紫禁城灯火通明,皇帝大婚的亲迎礼并未设正副使来代替天子亲迎。

而由皇帝自己,乘坐玉辂亲临皇后家中接亲。

此举先是遭到礼部一些文官反对,以帝后是君臣、夫妻,等纲常为由,后遭皇帝所斥。

皇帝力排众议,在大婚当日亲乘玉辂出宫,这也成为千百年来,首位天子大婚时,不设使代替而真正亲迎。

天明时分,尚服局送来衮冕,赵希言几乎一夜没睡,心中激动丝毫不觉困倦,左右太监也都换好了新的朝服朝冠等候在殿外。

皇帝换上衮冕从大殿内走出,明章瞧见后笑眯眯道:“皇爷今日格外精神。”

赵希言笑了笑,也不觉得冠冕沉重,眯眼笑道:“今日是吾与禾儿大喜之日,吾高兴。”

明章遂叉手弓腰,便随着赵希言离开了内廷,奉天殿前将皇帝的玉辂设为了亲迎的彩舆,禁军为前导,鼓乐齐鸣,仪仗队随于车驾前后,驾前的锦衣卫都换上了赤色的织金飞鱼服。

地方使臣与诸国使者送来的贺礼皆摆在奉天殿前展示。

至太阳西落,始亲迎之礼,太监扶着皇帝登上彩舆,里面放着制案和节案,亲迎队伍从午门出宫,御道两侧尽管有禁军在维护秩序,但仍然挤满了围观的百姓。

她们亲眼看见彩舆内坐着的正是身着衮冕的皇帝,于是引来一阵热议。

“国朝已数十年没有举行这样盛大的婚礼了。”

“帝后大婚,竟是陛下亲自出宫迎亲么?”百姓们纷纷疑惑,“这可是千百年来的头一遭。”

也使她们不禁感叹,“这位皇后殿下究竟是何许人也,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听闻将要册封的沈氏长得极像已故的晋阳长公主。”

未选上后妃被遣送回家的少女与家人,看着彩舆内稳重,气宇轩昂的皇帝,纷纷涌起羡慕之情,“都说当今陛下乃是京城男子中最好看的,而今见了,岂止是京城啊。”

“已许久没有看见这样眉目俊秀的男儿了,不知陛下看中的沈氏,是何模样。”

“听说也是一位美人儿。”有女子道,“左都御史家的千金,名门出身。”

“可没有听说京城美人里有沈这一号人物。”

“说不定不是因为样貌,而是陛下与这位沈氏相识,毕竟沈国丈可是陛下潜邸内的属臣。”

百姓们都好奇日后的大明皇后究竟是何模样,又是怎样的人,能让皇帝如此青睐。

迎亲队伍抵达沈府门前,车架刚停,禁军连忙上前驱赶围观的人群,隔绝出一块安全的地方,皇帝这才从彩舆内弓腰走下。

晚霞照耀着仪仗队伍,打在皇帝的侧脸上。

“陛下出来了,陛下。”

皇帝刚下车舆,只见数十步外便有一群百姓屈膝叩拜。

这些人当中,亦有皇帝熟悉的面孔,那是来自辽东沿海的穷苦百姓。

因为皇帝的赦令,加上比常人更能吃苦,不少人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了温饱。

与先帝宽猛适中的政策有些许不同,吃过苦的皇帝,更多的是为底层百姓着想,对于大臣也是施以宽容,对于不法之臣,皇帝也从不杀人只诛其心。久而久之,群臣渐生敬畏之心,朝中上下也是一片和睦。

如今皇帝大婚,百姓们为之高兴,便还有人跑到鸡鸣寺等京城各大寺庙道观替皇帝祈福,以求帝后百年好合,子嗣延绵。

皇帝抱合着衮服宽大的袖子进入沈府,左右太监提着双燕与彩礼,前院内荣国公领府内众人跪迎。

皇后的仪仗队领着沈氏从内院走出,掌扇闭扇走在最前。

“开扇。”

掌扇将闭合的两把大羽扇拿起,沈氏着凤冠霞帔端庄立于皇帝跟前。

沈氏先行礼,皇帝随后抱袖回礼,而后伸手,沈氏便伸出一只手搭在皇帝的掌心上。

“你真好看。”只听见皇帝轻轻道了一句话。

沈氏便忆起了二十几年前,还是世子的皇帝,第一次见面时也说了这样一句话。

就这样,皇帝将沈氏带出了沈府,沈父跟在后面,目送着车架离去,泪水从眼里夺眶而出。

此刻,没有人知道沈逸舟的心中在想什么,是愧疚还是欣慰与激动。

“老爷,陛下赐宴沈府……”沈夫人不敢打搅,只于身后小声说道。

沈逸舟便连忙擦了眼泪,转身回府招待宾客。

帝后乘坐车舆回宫,路上围观的人更加多了,街道两侧临街的窗户几乎没有关着的。

孩童们唱着文人赞颂皇帝仁德的歌谣,百姓们争相顾盼,对经过的帝后议论不止,仔细听,无不是称颂赞贺。

京城的街道上不仅有汉人,还有不少来自西方诸国的使者与商人都在围观这场盛事,也被场面所震撼。

帝后大婚,钦命内阁学士张九昭为主婚官,彩舆经御道入午门再入奉天门,沈氏还未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却与皇帝同乘,从紫禁城各大正门进入,尽管不符合礼制,但朝臣也不敢说什么。

静鞭三响,殿内外瞬间变得安静,皇帝先行下车,伸手将沈氏扶下车,殿前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清晰的看到了沈氏的样貌。

在中和韶乐的奏响下,皇帝牵着沈氏的手踏着玉龙梯登阶入殿。

“陛下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跪伏山呼万岁。

主婚官张九昭便捧誓词,高声念道:“朕承天序,钦绍鸿图,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今……”

而后礼部官至奉天门城楼上宣读册封的制谕,“洪佑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册皇后礼……”

皇后的加封礼在谨身殿举行,由尚服局女官为沈氏戴九龙四凤冠,宣册官宣读加封诏命,受金册、宝之后,沈氏正式为皇后,接受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女世子》 200-210(第5/13页)

内众人叩拜。

皇帝带着新册立的皇后身着衮服与祎衣前往宗庙谒拜,而后才回坤宁宫行大礼。

——坤宁宫——

帝后相对而坐,女官奉上合卺酒、两只青玉杯,西侧斜入穿内的霞光稍稍爬走,天色渐晚。

皇后拿起酒壶斟满一杯酒递给皇帝,皇帝接过浅浅抿了一口再交由皇后,皇后将其饮尽,随后再由皇帝斟酒递给皇后,流程如旧。

合卺酒喝完,皇帝挥了挥手,宫人们便识趣的行礼退下。

赵希言起身,将旒冕摘下,抻了抻宽大的衮服走到沈禾身侧坐下。

“捏捏我。”赵希言拿起妻子的手,指了指自己的脸。

起初沈禾还不知道她的用意,“什么?”

“我怕是梦。”赵希言解释道,“梦醒了,你就又走了。”

听得解释后,沈禾捂嘴笑了笑,觉得众人跟前不怒自威的皇帝在她眼里,仍像一个孩子,笑止后,她认真的对视着赵希言,随后扑进她的怀中,喃喃了一句,“怎舍得走呢。”

尚服局新送来的衮服有熏香的味道。当然,还有皇帝身上独有的气息,熟悉,而让人依恋。

【作话】

明皇帝大婚流程很繁琐,所以简单写了一丢丢,但大多还是虚构的哈,皇帝登基前娶妻了的只会行册封大礼,所以这种盛世不是每朝都能遇见。

204.帝后

——翌日——

皇帝大婚,百司休务,因仁孝张皇后故去,内廷既无太后也无太妃,故而皇帝大婚后第二日帝后谒见皇太后的礼仪便省下了。

一夜劳累,使得早起成为习惯的赵希言拖到了日出才醒,一觉醒来,看见帐外的光并不是烛光,于是慌乱起身,以为自己要误了早朝,将有些酸胀的手从被褥中抽出,“坏了……”

而后便感受到了身侧传来一种熟悉的气息,以及左手拿出时感受到了一丝光滑与柔软,那是女子肌肤独有的触感,赵希言侧头一看,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后脸色逐渐浮现幸福的神色,原来这并不是一场梦,一脸坏笑道:“若是梦,手怎会酸呢。”

她侧卧在榻上将手搁在枕头之上撑起半边头,眼睛一眨也不眨的欣赏着沈氏的睡颜,另外一只手也极为不老实的伸进被褥里轻轻抚摸着光滑的肌肤,乌黑浓密的秀发穿过她的五指,如倾泻的瀑布。

沈氏逐渐从睡梦中醒来,慢慢睁开眼后,挪动着身子爬到了赵希言的怀里继续睡着,中间也没有说任何话。

赵希言见她卷缩在自己怀中,便笑道:“这么多年过去,姐姐的习惯,依然没有变。”

沈氏蹭在她的怀中,“陛下可不要忘了,妾身如今可是比陛下还小呢。”

赵希言听后,仰头笑了起来,随后俯下身凑在沈氏耳侧小声道了一句,“皇后在床上的手段,可不像一个刚及笄的女子呀。”

沈氏听后羞涩的将头埋进了赵希言的怀中,涨红着脸道:“说什么呢。”

赵希言搂着妻子躺在榻上,“这些年,姐姐去哪儿了,我在宫内派锦衣卫四处打探你的消息,却总是落空。”

“天下这么大,锦衣卫人数有限,哪能处处都能探到呢。”沈氏回道。

“这些年,我在宫中可谓是艰难度日。”赵希言向沈氏诉苦,“每日都有理不完的政务,还要面对大臣们的催促。”

沈氏遂笑了笑,“妾在民间也是有所耳闻,学士们围堵乾清宫上疏,吓得陛下都不敢朝了。”

赵希言听后翻身压上,笑吟吟的说道:“姐姐这次现身,莫不是因为大臣们的催婚,姐姐怕我另娶了她人为妻吧。”

心思被猜出大半的沈氏伸出手一把揪住赵希言的耳朵,“你敢。”

除了大臣们的催婚,民间还流传着时常入宫的金城郡主与皇帝本就有一段旧缘,会成为日后的皇妃。

赵希言连忙捂着耳朵求饶,“不敢不敢……”

二人穿上中衣,沈氏拉着赵希言到镜台前坐下,一边梳头一边回着适才的问话,“天下这么大,就算穷尽一生,也无法去到每一个地方,能与所爱之人相伴到老,又何必在乎是自由还是束缚。”

赵希言抬起手握着沈氏搭在她肩膀的上的手,“你呆惯了应天府,那咱们就不留在应天府,皇帝也不是一定要天天待在紫禁城中。”

——

洪佑四年,皇帝下诏命有司加快顺天府的都城营建,派遣工部官员前往顺天府对宫城进行查验。

三月初八,清明节,自皇帝登基,一改太宗时百官唯春节,冬至,及皇帝生辰才可休假的规定,亲自定制百司一月三日休沐,节日则按唐宋之制。

——坤宁宫——

尚服局的女官送来皇后的礼服,并由宫人侍奉穿着与挽髻,“奴婢入宫这么多年,陛下似乎极少出紫禁城,也从未去过东苑。这次,一定是因为皇后殿下您来了。”

沈氏知道这只是原因之一,看着铜镜里的自己,容颜不衰,缓缓说道:“清明射柳,陛下想要去东苑,是因为迁都在即,这或许就是最后一次了,故地重游。”

紫禁城内的女官与宫人有着年龄的限制,到一定年龄都会被遣送出宫,婚嫁自由,故而这些都是新的面孔,对于皇帝的往事也是从宫内一些老太监的议论中听到的,因此她们都不知道,东苑那块地方对于皇帝意味着什么。

皇家御园,招待过数位君主,曾几何时,虎狼环伺,皇帝在其中斗智斗勇,是困境也是新生。

清明休沐,因皇帝大婚之喜,故于宴请百官,皇帝前往东苑,观看射柳比赛,这也是皇帝自登基以来首次驾幸东苑,但东苑内的场景,她却无比熟悉。

她曾在先帝两朝的端午宴上夺魁,在东苑赢得了那条春水玉带,在她登基之后,这条从战场上缴获,沾染了鲜血的玉带,被赐予了原主人的女儿金城郡主。

万人的仪仗队从紫禁城出发,宛如一条长龙,皇帝携皇后乘坐玉辂,宗室百官相随。

当车架刚从紫禁城出来,便听到街道两侧充满了欢呼声,百姓们跪伏一地,山呼道:“陛下万岁,大明荣昌。”

这一幕,也令皇后沈氏震惊,却又丝毫不意外,她端坐在皇帝身侧,任由皇帝握着自己的手,撇头看向卷起珠帘的窗外,“我在京这么多年,亲眼见两朝帝王的盛衰,但未有一朝,能让百姓如此,尽管是武功盖世的先帝,也未曾被百姓如此爱戴过。”

赵希言道,“当你吃尽苦头,有一个人送来一个甜甜的果子时,你便会对那个人心怀感激,即便这对于那个人而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人就是如此。”

随后她侧身看向窗外,“但是我,并不是在施舍恩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武百官食君俸禄,而君,又何尝不是在受百姓供养呢。”

“可惜大多上位者都是理所当然,才引来了亡国之祸,陛下能懂得这个道理,何尝不是这个国家与百姓的福。”皇后从旁道。

“昨日宗人府上奏,宗室的玉牒该修了,上一次是在陛下登基的第二年。”赵希言道。

“陛下是想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女世子》 200-210(第6/13页)

问,对于先帝幼子赵瑞的处置吗?”沈氏问道。

“他现在在我的王府里住着,有乳母与太监伺候,玉牒修撰要等十年,他也快十岁了。”皇帝回道。

“他是陛下的弟弟,陛下想怎么处置,都凭陛下。”沈氏回道,随后看着皇帝,握着她的手,“你凭心就好。”

“他不知道他母亲的事,但总有一天会知道的,按祖制,皇子十岁受封,便将封王与加入玉牒一同吧,在顺天府另修一座王府。”赵希言说道,“要论亲疏,或许我与晋王这个弟弟要更为亲近吧,毕竟他是王叔的孩子。”

“这是我的家事,你是我的妻子,所以我才问你,征求你的意见。”赵希言牵着沈氏的手认真说道,“我们之间,没有君臣,有的,只是夫妻。”

“我知道的。”沈氏回道,“二郎的心,什么时候变过呢。”

——

洪佑四年暮春,皇帝驾幸东苑,清明时节,被雨水滋润过后的大地,草长莺飞,东苑沿途的路上,还有许多飞天的纸鸢,文人墨客于溪流旁席地而坐,将酒杯放在木船之上,斟满一杯酒便放船留下,流觞曲水,饮酒作诗。

皇帝这一朝,止戈兴仁,兴办教育,文人最为之盛,所流传的诗赋歌词,短短几年之内便超几朝总和,政治、思想、教育、能人辈出。

“不得不说,江南的春景,的确为一绝。”赵希言从车架上下来,呼吸着郊外的新鲜空气,看着山清水秀的景色说道。

“皇兄爱的,明明是有皇嫂所在的江南,故觉得极美。”说话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冠少年,于永康年间的冠礼上袭封晋王,赐名赵哲,随后合起衮龙袍的赤袖弓腰行礼,“陛下,皇后殿下。”

“你小子。”皇帝伸手拍了拍晋王瘦弱的肩膀,眼里满是兄长的慈爱,跟随的画师便将这幅兄友弟恭的场面画了下来。

皇帝登基这些年,宗室诸王除了每年朝贡与生辰会入宫,其余便不见人影,唯晋王赵哲,时常入宫觐见,与皇帝说着民间的趣事,带一些民间新研制的吃食,为皇帝解闷。

晋王心善,这让皇帝在他身上看到了其父先晋王的影子。

“臣说的是事实嘛。”晋王说道。

“若是射柳没赢,朕可要治你不恭的罪了。”皇帝对着晋王说道。

晋王于是开始朝皇后撒起了娇,“嫂嫂,弟弟只文不武,哪能赢得过兄长麾下的武将呢。”

与先晋王一样,赵哲善文,且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子集,曾为其授业师父称赞。

看着更像孩子的晋王,沈氏笑了笑,“陛下怎跟一个孩子计较呢。”

皇帝便拉着沈氏向东苑的围场走去,“都到娶亲的年纪了,朕十八岁的时候,可独自在虎穴中过了好些年头呢。”

“得替他找个王妃好好管管了。”皇帝边走边笑道;

跟在后面的晋王听到后,连连上前,“陛下不是答应了臣,晋王妃由臣自己挑选吗,陛下可不能反悔。”

只是开玩笑的皇帝,故作认真道:“朕是你的兄长,长兄如父,你早些娶亲,也能告慰王叔在天之灵。”

“臣不管,反正陛下答应了臣。”

“你若赢了射柳,朕就任你自己选。”皇帝道。

“好。”晋王应道。

东苑举办的射柳,将围场设在了一处湖畔,筹备的内监与官员准备好葫芦,将白鸽装入葫芦内用绳缠住,再悬挂于柳树下,以箭射葫芦,鸽子从内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定输赢。

【作话】

——日常——

205.帝后(二)

——东苑——

“圣驾至!”

皇帝身着明黄衮服携皇后沈氏进入射柳的围场,提前入席的宗室与百官纷纷起身,跪拜道:“陛下万福,皇后殿下千秋。”

皇帝挥了挥手,众臣起身落座,沈皇后的凤座离皇帝的御座极近,二人坐下后先是交谈了一番,回忆起往昔的点点滴滴。

“二十年光阴,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已成为帝王的赵希言感慨道。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彼时世子是台下受恩者,而此时的陛下是授恩者。”沈氏从旁回道,“但最令人震撼的,还是第一次时,陛下一骑绝尘,妾至今记忆犹新。”

听到妻子夸赞的话,赵希言便放声笑了起来,随后凑到沈氏耳侧,“难道皇后就不曾心动?”

沈氏看着皇帝不正经的脸色,又当着如此多大臣的面,需得顾及帝王的颜面,便稍稍侧过身子,“陛下以为呢?”

皇帝又笑了笑,“若不是有公主在场,那燕王世子,还真对夺魁没有兴趣。”

沈氏没有说话,向四周看了看,随后便看到晋王帐内为了射柳精心准备的晋王赵哲,便对皇帝道:“赵哲善的是文墨,你让他去与将门之子比武,岂不是让人难堪吗。”

皇帝渐渐笑止,回道:“我那是逗他的呢,我可对干涉人家的婚事没有兴趣,这挑选妻子嘛,自当是要自己心爱之人了,若强行拉扯,就算成了,也只会相看两厌,最后弄得家宅不宁啊。”

之后皇帝便唤来太监重新定规矩,太监走到台前,扯了扯嗓子,“清明射柳,为公平起见,宗室子弟、文官、武将,将各自比试,胜者许赏。”

随后太监们便将葫芦纷纷挂在了柳树下,又在御座的台下摆放了一只木架,木架上悬了一只缠起的葫芦。

射柳既要射断缠绕葫芦的绳索使葫芦打开鸽子飞出,同时还要保证鸽子不会被射伤,这极大的考验了箭术。

“陛下当年一骑绝尘,令文武叹为观止,臣等在燕地只听闻而无缘一见,尤觉得可惜,今日臣斗胆,请陛下射这第一箭作为头彩,佑我大明,万世荣昌。”武将之席,有大臣起身奏道。

随后附和声不断传出,这让原本只想观赛的皇帝陷入了难为,“都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当初的事呢。”

“陛下少年意气,传遍九州,臣等钦佩,也想一睹风采。”

“好。”皇帝遂从御座上起身,太监见状连忙呈来一把弯弓与一支羽箭,时常握笔的手并没有对弓箭感到生疏,四年来,皇帝兼济文武,深知治国之道,文武缺一不可,也没有荒废自身的武艺,除了警醒自己,也可强身健体。

皇帝起身,但没有着急上前,而是对着皇后小声道:“朕日日习武,不敢荒废一日,是因武当山的真人告诉朕,丹药乃毒,唯此可以增强体魄,延年益寿,为的就是能等到与皇后再次重逢之时,而今,便是长相厮守了。”

几朝先帝,长寿者也不过甲子,纵观上古,长寿的帝王唯前朝女帝,然也不过是少数,“皇帝想要长寿,大多是因为贪恋权力,而朕,不过是想要与所爱之人长相守罢了。”

太监呈上一把弓,皇帝拿起,十分轻松的便将其拉开了,春风卷动着挂在架子下的葫芦。

啾!随着一声弦响,锋利的羽箭射中葫芦,将麻绳切断,葫芦便一分为二,白鸽飞出,随后消失在围场的上空。

“陛下英武!”只见群臣跪伏,齐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女世子》 200-210(第7/13页)

赞道。

皇帝放下弓,此次清明射柳还有一些驻于大明的异国使臣,“朕今日射这一箭,是要告诉诸位,朕非文弱之人,亦有同先帝征伐之能,然朕今日止戈兴仁,一是为国二是为百姓,治国之道,文武兼备,朕不会偏向任何一方,大明也永不惧外敌。”

除了兴办教育之外,火?器营的研究与制造也从未停止过,还有东边的海军,大炮与船只建造,以及水师,每日都有配备了火炮的船只在东海沿岸的海域游巡,为的就是防止倭寇的偷入让沿海百姓遭殃。

“陛下圣明!”群臣为自己所做的选择遇到明主而感到欣慰。

射柳比试一直持续到太阳将要落山,将门子弟之间的比赛尤为精彩,这一朝的老将大多为先帝时所留下来的,如今渐渐被皇帝同一辈的年轻后人所取代,他们随父参军征战,将门虎子,能力便也不会差,又与赵希言同辈,自小相识,如今是君臣也是左膀右臂。

宗室子弟比试中,晋王赵哲不负众望,比起其他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宗室子弟,赵哲生于乱世,颠沛流离,随着先帝谨小慎微的生活着,因为孤独,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将自己关在书房内阅读,一待便是一整日,喜结交文人雅士,年少之时已在文坛已有所建树,皇帝也常称赞他的文章。

幼时相随燕王,便也耳濡目染一些箭术,只是对比将门的世家子弟要逊色,但努力与勤奋,是赵哲与一众宗室子弟争夺的筹码。

御驾回京的路上,晋王赵哲的王驾紧随于天子车架之后,但赵哲没有待在自己的王驾内,而是替皇帝驾起了车,宽大的玉辂上可容纳数十人,赵哲坐在车屋外的朱漆栏杆内,一手拿着与十几匹马相连的缰绳。

“陛下,臣赢了射柳,陛下可再不能诓骗臣了。”赵哲对着车屋内说道。

“你皇兄不过是想要激一激你罢了,又岂会真的插手干预你的婚姻大事呢。”沈氏替皇帝说道。

赵哲笑眯眯说道:“臣弟知道,皇兄答应了的事就不会食言。”

“赢了比试,你还想要何奖赏。”赵希言问道晋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