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三招齐下攻占岷州城(3)---(1 / 2)

岷州小商人刘三财一家人整夜就没有睡好,他们家就在离南门不远的街道边,前面是铺面,后面就是客房和厢房。

岷州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交通要道,商贸活跃,境内甚产当归、当参、红(黄)芪等各种名贵中药材,尤以“岷归”享誉世界,是甘肃南部最大的商贸集散地还是民国中药材交易重镇之一。

城里的居民80%都是小商小贩,刘三财自然也以此为营生。

整整一夜,南门外的二郎山响了一夜枪炮声。

民国初期,百姓都是将手榴弹爆炸声当成炮声,因此也有把手榴弹称为“手炮”,不过到抗战时候,“手炮”多指掷弹筒。

一夜心绪不宁,佛晓时刘三财安顿家中老小,让他们躲在屋中不要出来,他自己就打开铺面,准备出去打探消息。

作为商人的刘三财,当然消息灵通,知道半个多月前南边从四川来了一支被百姓称为“红军”的军队,行事与政府宣传相反,不仅对老百姓不错,对商人也不错,买卖公平,用的还是银元,而不像城里这些专门欺压小商贩的政府军队士兵。

这些政府士兵不是常常白拿小商贩的货物,就是要么拿几张没人认的甘肃政府印的纸币。

这些天,街面上就有传言说红军要攻打岷州,而且已经在川道两面包围了岷州。

不过拦截在道路上的红军部队不刁难来往的百姓和商队,还在路边设了茶水摊,茶叶虽然比较粗劣,可完全是免费的,路过的人们如果渴了可以喝一碗。

这是黄克诚安排的,红军战士常给百姓家打扫和挑水,他发现岷县这地经商的人多,路途上奔波平民百姓很辛苦,所以要求部队在路边驻守方便的时候,就给来往的人们免费提供饮水。

世上竟然还有如此好的军队?

既然岷州被围了,那么战争就不远。

昨天果然正式开打,下午的时候二朗山上就传来激烈爆炸的炮声,但不管如何,百姓对战争还是极度恐慌的,也比较茫茫然,所以就是有些冒险刘三财也要出去了解情况。

打开了店铺大门,走在街道上的刘三财,却发现从天上有飘落下来的大纸片。

有人捡起纸片来,原来是红军的宣传单,商贸发达的岷州城,识字人不少。

马上就有人大声地念着:提醒岷州百姓,红军攻打岷州,给百姓带来不便,从今日上午10时后希望百姓尽能留在家中不要外出,战后如有房屋受损或有人被误伤的请来找红军,红军会给予补偿并免费给伤病者进行治伤;警告国民党反动政府官员和军队士兵,我方希望你们以性命为重,敦促你们尽快投降,现我军已经占据了二郎山,不日即克岷州城,就算军队士兵一时不能投降的,请必须保持在原地房屋中不要动,所住房屋处举起白旗的就可以免遭枪炮打击。再次警告,上午10时过后,凡是屋外移动的士兵,将会遭到无情打击,性命不保,勿谓言之不预也!

刘三财也捡起了一张红军宣传单,他也识不少字,但没有去看传单内容,反而是抬起头朝天上张望,这些传单可是从天上飘落下来的。

这些传单又如何会从天上来的呢?按理来说,从二郎山也不可能扔这么远。

所以刘三财非常奇怪,这些传单能从天上飘落,说明真有天神帮助红军,那么真如红军所说的,不日即克岷州城,得赶快回屋了。

岷州城飘落下红军的传单,事实上最恐慌的就是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

昨晚上二郎山激战一战夜,夜间又没法派兵,鲁大昌想着无论如何都能守到白天,再加派一个团上去。

二郎山上的阵地和工事,关系到保命,所以鲁大昌多次上去视察,并严惩撤了一名连长,就是因为该连士兵所挖的战壕只有半人深。

三道深壕、十几个大碉堡,险峻的山地,一个团兵力加上充足的弹药,放到民国军阀混战时顶住两个师没有一点问题,而且红军又没有大炮。

腊子口天险,是红军有能人,夜间攀上三百米悬崖峭壁翻到山顶和后面,所以守卫腊子口的几个大碉堡失陷了。

但现在在二郎山,红军没有悬崖峭壁利用,还能攀上天不成?

到天亮时,鲁大昌才收到二郎山失守的消息,在岷州城他手上还有两个团两千五百人,二郎山失守,城池肯定不保了,他就开始考虑逃跑。

要命的是,这川道是东西走向,向西是青海,向东哪里是红军的来路,南边就是二郎山,唯一就是向北渡过洮河,翻过北面的山道逃向漳县了。

国民党军队每天行军不超过三十公里,就是因为非常有讲究,早上起床本来就迟,因为起太早了消耗粮食就更多,这道理后世的宅男宅女都清楚,睡懒觉可省饭钱了。

国民党军队如果要长途行军,那必须是给士兵先大整一餐的,否则路上谁走得动。

如果敌人追上来又怎么办?

那只能散羊呗,抗战前期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常常被一、两万日军打得抱头鼠窜,不仅仅是武器不行和军官的无能,而是整个军队被国内军阀混战养出了一种病。

否则教员手里仅两万人,面对在甘肃国民党军队的二十多万人,陕西另有二十多万人,都豪气能对徐远山说出“陕北要,甘肃也有”的话。

就是他清楚知道,利用运动战和游击战,两万红军就能干翻二十万国民党军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