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午,龙组部队在北进途中,第二次遇到马家军骑兵部队的跟踪。
也是战士们吃过一餐用五香粉、食盐卤煮的马肉后出发不久。
这一支骑兵部队比上午第一批人数更多,超过一百人。
马家军骑兵采用这种战术,脱胎于蒙古骑兵以前的“放风筝”战术,由于在山区骑兵无法发起集群冲锋一下子消灭对手,但在对方部队后面吊着,知道对方行动移动轨迹,采用围困方式再把对手困死、拖死。
然后等天黑前,骑兵部队利用机动能力撤离,还让对方无法趁黑夜靠近反击。
好吧,如果熟悉抗美援朝历史的,应该很熟悉这种战术和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中美军采用的“磁性战术”几乎是同一个模版出来。
上午龙组部队用“回马枪”战术消灭第一批跟踪的马家军骑兵部队大部,虽然还有近二十名骑兵逃脱,但因为缺乏通讯联络方式,其它马家军骑兵部队并不知情。
“回马枪”战术,就是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突然袭击的战术。
在关山梁附近,这支百人以上的马家军骑兵部队发现龙组部队经过,简直是喜出望外,但也有知道自己这个连一百多号的人马是吃不了对方。
那就先跟踪上去,当然也不会忘了派传令兵骑马去给营长或团长汇报敌人的行踪。
龙组部队的战士更是喜出望外,知道又有便宜货送上门了。
刘振斌就跑到徐远山前面:“徐先生,这次反击就多安排一些战士吧?”
徐远山微笑着说道:“好,这次反击就由你指挥,让二十名神枪手全部参加,你在龙组战士里挑选十位枪法好的战士,我和刘改文他们先到前面去准备,你组织部队走慢一点。”
第一次实施“回马枪”战术时,因为场地和环境受限,只能够十名神枪手实施反击,这里道路更开阔些,加上战士们的勇跃请战,徐远山这次安排二十名神枪手和十名龙组里枪法最好的战士准备实施“回马枪”反击。
有了第一次作战经验,大部队平流缓进,而徐远山带着刘改文等几名战士拉着一匹驮着凿岩机的马匹,小跑到前面设置陷阱。
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刘改文带着两名战士负责轮流操作凿岩机打孔,一名战士负责填充炸药,而徐远山亲自安装雷管遥控装置。
这一次考虑敌人骑兵较多,队伍也拉得较长,就布置了12个开山炮,每侧6个,前后超过两百米距离。
等一切都布置好后,得到命令的龙组部队才加快行军速度,迅速通过开山炮地雷陷阱区。
又是一次猛烈爆炸后的反击,而且这次参加反击的战士勇敢异常,不仅穿过爆炸区域,还追出去一里多路。
直到逃跑的马家军骑兵跑出步枪有效射程为止。
最后一名神枪手命中的目标是已经跑到四百米外的骑兵。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来的?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让战士们保持旺盛的战斗欲望和勇气。
这次反击战,消灭马家军骑兵78人,缴获完好战马22匹,伤马35匹,死马13匹,步枪72支另有马刀一批。
但也有三名战士被受伤的马家军骑兵抵抗而受伤,一名伤势较重。
徐远山就地对伤员救治,并找战士用马刀砍来树木制成一副担架,另两名轻伤的战士给安排了两匹马。
因为马匹较多,年龄小的,和通勤排的几名女战士都安排马匹乘坐。坐
因为时间还早,把死马用马刀处理好,马肉打包都驮到好马上,再拉上受伤的马匹,龙组部队继续朝西北方的六盘山地区前进。
关山梁到六盘山只剩十多公里。
六盘山的山区,刘震率领的224团北上部队正陷入了困局。
实际上这支部队离龙组潜伏下来的关山只有三十多公里山路。
他们就是遇上了马家军骑兵部队“放风筝”战术,始终无法摆脱骑兵的跟踪,两天时间前后去路都被马家军骑兵部队所占据。
刘震询问身边的1营营长:“权志中,北面路边山上有多少敌人在防守?”
权志中回答道:“人数不算多,一百多人的一个连,我刚才过去观察,应该是马家军的骑兵队,没有机枪。”
刘震闻言后,想着突破挡路的这股敌人并不困难,但总会有一些伤亡,又没有多少缴获对这支本来武器就少的北上部队会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突破这处拦截后,后面会有更多的马家军骑兵出现。
刘震说道:“我们这支部队看着人多,还有一半人没有武器,真正能有战斗力的也就是两个连,目前要出山作战是不可能,必须汇合龙组部队后再考虑。”
权志中说道:“这两天龙组部队应该接应上徐先生了,他们这支部队善于夜战,当初我们从陇县西边过来时,用一个营打了一个天成镇还用一天,2营在他们帮助下一夜就拿下了三个乡镇。”
刘震赞同权志中的说法:“龙阻部队作战很有特点,这也是徐先生主动配合我们这支北上部队的原因。”
224团北上部队与当初被马家军三十五骑兵师追击的223团不一样地方,就是战斗力差了一大截。
223团战士基本是老红军,就算后来招了一些新兵,比例也是很小,而且每一位战士都有武器,当被马家军骑兵部队围困在山区时,有实力突破某一处防线。
马家军骑兵下马步战时,甚至不如其它国民党军队,所以223团虽然常常被包围也是能够突围出来,唯一不足的就是在一个地方无法停留下来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