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忠臣就是忠臣
结束了。
当长孙无忌一党在朝廷中失势后,王皇后和萧淑妃心中就只剩下恐惧。
只能静静等待未知的恐怖结局。
武曌可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她最喜欢的就是赶尽杀绝,斩草除根。
椒兰殿中。
武曌脸上的光彩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天,宫中的织女正在紧锣密鼓的给她绣皇后的月袍,在册封大典前,新的皇后袍服就要出来。
“薇薇,我终于走到这一步了,十几年了,终于见到了光明,算是没有辜负国师的期望。”
长孙无忌流放,洛玄凌出镇安南都护府大都护,后贞观时代彻底结束了,李治迫不及待的废弃了“永徽”这个年号,使用了一个新的年号——“元德”。
洛君薇在暗示她,她和李治间的政治同盟,在打垮王皇后、长孙一党后,就结束了,她现在要小心李治了,毕竟现在武曌成为了皇后,成为了阴谋家觊觎的对象。
武曌穿着一身大红的仕女服,愈发衬的她肌肤雪白丰润,若单论容颜,她是不如洛君薇的,但她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的那种摄人心魄的女性魅力,让人完全移不开眼睛。
当然现在已经不叫扶桑了。
洛玄凌望着洛君卓,良久后才缓缓说道:“你这一代的洛氏子,运气不好,我当初侍奉的是先帝,而你们却只能侍奉当今陛下,你的请求我答应了。”
武曌就是他最好的作品,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让一个曾经的宫女,一步步成长到现在的程度。
我看她们不会善罢甘休,等到她们造反的时候,那就不是伱的事了,自然会有其余没有什么干系的官员出手将之诛灭。
武曌的册封大典很是盛大,不仅仅有内外的朝官和命妇,还有无数外国的使节,除了那些不便前来的,比如辽东和齐国的官吏就正在准备和扶桑的第三次战争,齐王李泰的王宫也已经从半岛搬迁到了扶桑岛上。
洛君卓没说话,但在离开皇宫后,却急匆匆的进了雍国公府,将今日所发生的事情告知了洛玄凌,洛玄凌听罢,先是沉默片刻,“不知道长孙无忌会被流放到哪里,不知道长孙一党,又会有什么下场。”
洛玄凌望着李治。
李治很是无奈,脸上青一阵红一阵,他又如何不知道,洛玄凌表面上是骂李义府,但实际上却是在提醒自己,“你就算是把刑部的卷宗修成古今第一骈文,史书上也不会记录长孙无忌想要谋反,你自己干的事有多糙,你自己明白!”
李治眯着眼轻声问道,他这句话却不是真的在问,而是在确定洛玄凌真的要保长孙无忌吗?
洛玄凌同样眯眯眼,慨然道:“臣相信无忌不曾谋反,之前查案之人,可以不用,臣可以举荐几人来查案。”
针对长孙无忌这样的功臣,普通之事是没有用的,只有大案,比如谋反。
没人去在意仓皇上路的宗王,现在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新的大唐皇后,武曌!
洛君卓早在李治还仅仅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知晓李治的性格,所以这些年来,一直都谨小慎微,而且在李治面前,很少说话,只闷头做事,就连建议都不怎么提,这就是武曌有洛君薇提意见,而洛君卓却说话委婉的缘故。
武曌被立为皇后,最为激动和兴奋的人,并不是武曌,而是李治。
若是说之前是因为长孙无忌执政,没人敢于得罪长孙无忌的话,那长孙无忌都已经倒台一年多,现在为什么还是没人谏言,就连英国公和雍国公这两个从贞观时期一路走过来的大臣,都没有谏言过,今天还是雍国公第一次进言,结果就是为长孙无忌求情。
太极殿中。
先帝是开国之君,威势煊赫,所有纵然是有奸人,也只能装作忠臣一般,谁敢作乱呢?
长孙无忌,暗怀奸刻,很可能就是这种人啊。
许敬宗一听就懂了,天子不是不让自己查,而是让自己搞些“真实的证据”出来,以免让自己落于口实,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堵住。
李世民勇敢坚定,但却充满人情味,李治有些软弱,但心底却无情,他是李治的亲舅舅,却直到现在才看清一点,在这一点上,尚且不如洛君卓这个小辈。
这件事就和你没有关系,如果她们不造反,那也无所谓,数千里外,又不给资源,过野人的生活,就让她们自生自灭吧。”
我建议你让陛下,将太子李忠封到岭南,或者,之前六大王国中的宋国,不是还没人去,让他去哪里,然后将王皇后也流放到那里。
李绩猛然睁开眼,好奇的望向洛玄凌,不知道他开口要说什么,这件事和洛玄凌没有关系。
李治猜到了,他在这些大臣眼中,是不如先帝的,而且是远远不如。
即便长孙无忌猖狂一些,但现在这种结局,已经足够了。
他二十多岁,此刻说话,却如同从地狱中走出的鬼神,幽幽寒冷,让洛玄凌也不禁有些寒意,“君卓,你来我这里,是想要我做什么?”
造反之事,就此终结,朕不再过问。
这些年长孙无忌执政,多有错漏,也有党同伐异,构陷忠良之事,落到现在这个被贬的下场,可以说是陛下目光如炬,但若是说长孙无忌对陛下没有忠心,那就有些过了。
他知道想要保住自己儿子的命,大概分封出去才是最好的选择,留在中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会打击报复,于是才有了上述那道诏令。
超越自己的父亲,是李治一直以来的愿望,李氏的子孙,从血液中,就都有这种不甘于人下的想法,当初李世民是这样,要证明自己比父亲、兄长更强,现在的李治同样如此,这种想法驱使着他做出一件件事。
查什么?
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你有多冤。
长孙无忌一党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幕,频繁的请求致仕,但李治不答应,武曌则不再对此发言,李治以为武曌是成为了皇后,过于激动,所以并不曾太过在意,依旧兴致勃勃的看着长孙无忌焦急、忧虑,他乐此不疲。
萧淑妃是同理,将她的儿子封出去,然后流放她。
没错,虽然现在才刚刚登录方丈岛没几年,但李泰已经把整個这里都视为自己的土地了。
李治强忍住笑意,装作无奈的望向洛玄凌,“雍国公,宰相的话,朕以为很是有道理。”
洛玄凌的话可谓是很重了,他本就是冲阵的猛将,人高马大,此刻站在李义府面前,瞬间将李义府笼罩住,每一声都几乎击在他的心间。
长孙无忌有没有谋反,李治比谁都知道,那些谋反的证据,本来就是他指使人查出来的,现在洛玄凌如果自己要查,那结果到底如何,谁会不知道呢?
这下李治是确定洛玄凌真的要保长孙无忌了。
历史上的每次大案,都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属于无辜受牵连,每次大案都变成借机打击政敌的手段,一批批的官员都在一次次的大案之中被杀。
————
……
从一开始就一言不发的洛玄凌,终于出声了,他的声音高高的,“陛下,臣有奏!”
按理说是谁主张谁举证,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件相当自由心证的事情,只要一个官员一攀咬,那基本上半只脚就踏进了鬼门关。
贞观年间被人怀念,就是因为李世民很少搞大案,他心知一旦搞起大案,就不是他能够停下来的,只有杀够人,才会停下,而且搞大案会深深伤害政治风气,会撕裂政治底线。
李治沉默了一瞬,而后望向殿中其他人,尤其是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两条李治忠实的狗腿,面对天子的眼神,二人很是为难,但还是出列道:“陛下,臣以为雍国公所言不妥。
让一个忠臣死于谋反,难道就不担心让其他人兔死狐悲,而心生哀戚吗?
曾经的功劳并不能成为一丁点的护身符,自己的这个外甥,和他的父亲完全是两类人。
洛君薇见到武曌听进去,又认真道:“长孙无忌之外,则是王皇后和萧淑妃,我知道你恨不得将二人挫骨扬灰,但没必要,除了白白让你名声损毁,没什么值得去做的。
尤其是当褚遂良在岭南郁郁而终之后,他心头的恐惧完全难以言表,他感觉自己在滑向一个黑暗的深渊。
在壮阔的皇后册封大典结束后,朝中文武都将目光落在了长孙无忌身上,现在就是看天子如何处理长孙无忌的时候了。
但关键就在于先帝所选,谁都知道雍国公洛玄凌是先帝的亲近大臣,在凌烟阁的诸多国公中,他是武将第一,雍就是秦,能将这个国公号封给洛玄凌,可想而知他在先帝心中的地位。
……
从来都没有李治的意志。
以后忠臣还怎么做忠臣?
刑部的律书能够改掉,难道能够改掉青史之上的文字吗?
但他们怎么能够死于谋反?
洛氏执政总能有比较好的结果,是因为洛氏不怕党争,洛氏知道自己就算是最差,也就是失去权力,到不了死的那一步,但其他人做不到。
洛君薇不希望她背上构陷忠良、残忍嗜杀的名声,尤其是给李治背锅,那就更没必要了。
在古代这种法制极度不健全的社会中,谋反这种罪名,就算是没有实据,也能够让大多数官员吃不了兜着走,甚至直接死。
“雍国公,您认为是谁在构陷长孙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