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忠臣就是忠臣(2 / 2)

他们都是太宗的忠臣,无论最后下场如何,史书上都会记载一个忠字的,如果你参与了对他们的落井下石,史书上会留下你的名字,给陛下当刀,也要看形势,这种事不能往前冲。”

雍国公认为长孙无忌是忠臣,不仅仅是陛下你的忠臣,而且是先帝的忠臣,那他就不该死,这世上没有忠诚却被无故杀死的道理。

“王皇后、萧淑妃悖毒,致使六宫不安,阴阳失序,废为庶人,王皇后流放宋国,萧淑妃流放楚国。

雍国公这番话既客气,又不客气。

从权倾朝野,到落魄离开,仅仅几年的时间,这就是皇权时代,残酷的政治,让洛氏都只觉心有戚戚。

洛君卓略松一口气,而后才展颜笑道:“陛下已经是很不错的君主了,舅舅那样的圣王,古来罕见,哪里能一直祈求呢?身为臣子,就是要让陛下少犯错,这便是我的职责。”

天子比所有人想象的都更加迫不及待,在当初对抗长孙无忌的一批大臣都成功拜相之后,很快针对长孙无忌的行动就开始了。

洛君卓俯首道:“叔父,长孙无忌不能死,杀死顾命大臣,乃至于残酷的对待长孙一族,对社稷不是好事,对陛下也不是好事,他现在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但小侄却不能看着他走进深坑中,现在只有叔父您能够阻止陛下了。”

这并不是李治的本意,但他却不得不这么做,在他决定废黜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时候,当初为他向长孙无忌冲锋陷阵的那些大臣,就调转枪头,或者明示,或者暗示,太子和雍王,不能再留在长安乃至于中原了。

武曌深吸一口凉气,郑重道:“薇薇,我明白了。”

雍国公所言不妥,至于查案,自然有朝廷刑部,臣掌管刑部,这件事就不劳雍国公了。”

李恪派遣使者向武曌朝贺,至于他真正在想什么,则没有人知道,这位宗王这些年在漠北,一直都在整肃诸部落,清剿那些叛乱的部落,让许多人颇为不安。

那些将忠良杀死的皇帝,一笔笔都在记下,你们这些人,竟然要让陛下背上这等乱名,真是该死!”

他用这个年号来告诉整个大唐的臣民,新的时代开始了,在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牵绊他的脚步,贞观已经是过去,现在是他的时代。——《唐王朝兴衰史》

听到就连武曌都决定算了,李治顿感压力,装作沉思后,缓缓说道:“雍国公所言很有道理,证据不算是特别确凿,不应当就这样草率的认定长孙无忌造反。

在永徽六年的元月,一道诏令从帝国中心太极殿发出。

很是寂静,李治满脸震惊的听着许敬宗汇报,“陛下,赵国公谋反看来是确定的,臣请陛下下令,抓捕赵国公,明正典刑。”

长孙无忌迁广州刺史,剥夺爵位、勋位等,同党皆废为庶人,流放岭南。”

如果说先帝选择的顾命大臣竟然会造反,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先帝乃是圣王,位列古今第一,怎么可能会将一个心怀异心的悖逆之辈,放在陛下身边呢?

当初先帝分封诸国公,因为希望长孙无忌能够辅佐陛下,所以没有分封他,现在在外分封的诸公都享受荣华富贵,辅佐陛下的长孙无忌却落得族灭的结局。

雍国公还特意点出了文德皇后,陛下,你身上流着长孙氏一半的血,你能成为皇帝,也多亏皇后和长孙无忌,如果这样的人,你都杀,那可真是可怕。

洛君薇上前给她整理着衣裳,将内衬的襦裙向上提了提,盖住雪白,而后柔声道:“我大唐的仕女服,露的有些太多了,反而不美,洛氏最近改良了一些衣裳,都很是典雅美丽,以后皇后可以试试。”

正如江河奔流,星河旋转一般,人又怎么可能不变呢?

常言说,人心就像是水一样,正是这个意思。

汉末以后的国史,有多少拨乱反正的人,有多少曾经被污蔑,现在却重新兴盛的人。

等待长孙无忌一离开长安,其余的长孙无忌同党就更是容易被收拾,甚至有直接在流放地被打死的,政治报复的残忍,可见一斑。

说是宋王和楚王,说是六大王之一,但实际上,二人到了封地之后,最关键的事情,应该是活下来,甚至说得不好听点,先在路上活下来再说。

他当然不明白,洛玄凌从来都没有站在他这一面,他所站的,从来都是先帝和洛苏这一面,帮助武曌成为皇后,这是洛苏的意志,而保住长孙无忌,这是李世民的意志。

武曌有多么的风光无限,长孙无忌就有多么的恐惧。

武曌便笑着点点头,洛君薇又道:“皇后你即将正位中宫,我有些话对你说,外朝的长孙无忌一党,你不要参与其中,如果可以的话,在陛下的面前,稍微劝一劝。

这一次的分封,就非常的仓促,和李承乾以及李泰的分封相比较起来,得到的东西,恐怕就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陛下圣明!”

李治一下子哑然,当初三个嫡子加上李恪,最终只有他还在中原,尤其是他的皇兄承乾,远赴万里外,现在根本就没人知道他在哪里,上次和朝廷通信还是永徽三年的时候。

等待了几息之后,见到天子没有别的话说,殿中众人都松了一口气,洛玄凌也回到了殿中央,“陛下圣明!”

先帝总是和臣子们讲道理。

酷吏所需要掌握的一项本领,就是要会罗织罪名,毕竟定罪所需要的仅仅是口供以及物证,如果皇帝真的想要办一个人,甚至只需要口供,而口供这种东西,在大记忆恢复术面前,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洛君卓没有说很多废话,只幽幽道:“陛下,当初先帝想要将您立为太子,您还记得先帝做了什么吗?”

子以母贵,子以母亡。

对于天子的行为洛玄凌就当作没看见,当初长孙无忌让天子受了那么多气,总要让天子还回去的,这世上没有臣子欺负完天子,却不允许天子欺负回去的道理。

先帝是从来没有用过构陷这种手段来对待忠臣的。

李泰这个人比较有艺术细胞,他将所有岛屿都改了名字,最大的一块土地为蓬莱(本州),北边的那一块叫做瀛洲(北海道),南边的那一块叫做方丈(九州),也就是度过海域登录的岛屿,剩下的最一小块,叫做齐王领(四国),是他给未来的自己划的游乐区。

洛玄凌在众人目光中走出席中,来到殿中跪坐下,而后施施然说道:“陛下,臣认为长孙无忌的谋反案,有蹊跷,可能是有人构陷,他是先帝选定的顾命大臣,又怎么可能谋反呢?

况且当初先帝选定顾命大臣,让臣和英国公为陛下羽翼,而后让长孙无忌执掌政事堂,他手里没有一兵一卒,根本就没有造反的能力。

李治转头望向其他的大臣,突然有些羞恼,不仅仅是这件事,他突然想到了,当初在贞观时期,臣子们都以谏诤为荣,但是进入永徽之后,却很少有臣子谏言了。

怎么能够因为先帝认为他是忠臣,就认定长孙无忌一直都是忠臣呢?

“会死!”

洛君卓认真的望着自己的叔父,而后再次斩钉截铁的说道:“长孙无忌会死,和他共为一党的宰相,都要死,作为他门下的长孙氏兄弟、子侄、外甥,都要死,乃至于长孙无忌一党的其他人,都会死,其他家眷会被流放,褚遂良死的早,但依旧会被罢黜之前的官职。”

武曌伸手将洛君薇柔弱无骨的身子一把抱住,蹭一蹭肤如凝脂的俏脸,笑道:“区区王皇后、萧淑妃,就算放她们一条性命,日后胆敢跳梁,也能再轻而易举的弄死。”

待许敬宗离开后,李治就对殿中的近臣感慨道:“赵国公怎么会谋反呢?朕实在很是震惊。”

武曌从洛君薇的话中,听到了浓浓的回护,洛氏记载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史书,关于史书会怎么写,再清楚不过,洛君薇已经开始考虑日后她在史书上的名声了。

在垂帘之后的武曌声音透出,李治一愣,就又听到武曌的声音,“陛下,不能同时得罪两位顾命大臣啊,将长孙无忌流放到南方去,就这样算了吧。”

通过立皇后这件事,李治彻底感受到了,自己身为天子所拥有的权力,他成功的将权力,从长孙无忌手中夺了回来。

武曌脸色肃然起来,她和李治是政治上的盟友,此番不让长孙无忌走,既是李治的意思,也是她的意思,二人都想让长孙无忌死,现在洛君薇这么说,她从中听出了另外的意思。

李治感慨着、震惊着,“赵国公乃是国朝宗戚,怎么可能造反呢?爱卿,朕如果如此草率的去抓捕他,天下人该要如何去看待朕呢?爱卿还是好好去查一番吧,不要让朕陷于不义之地啊。”

他有些不明白,这件事和洛玄凌有什么关系,明明之前洛玄凌还帮助他打垮了长孙无忌,现在却又站到了长孙无忌那一面。

大案通常都是党争决胜的终局,但大案却不是党争的结束,而是更激烈的党争,只要有人开了一个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头,那就不要指望后面的人能将国朝置于个人之上。

李治也有些没想到洛玄凌会开口,他有些不安的挪了挪身子,这代表着他并不想听洛玄凌说话,因为他都能猜到洛玄凌要说什么,但他不能不听,勉强笑道:“雍国公请言。”

“陛下,妾身认为雍国公说的有几分道理。”

李治很痛苦,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洛君卓,在彷徨之后,他只能询问洛君卓,“紫阳,朕直到太子之位是保不住的,但朕贵为天子,难道就真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留在中原吗?”

陛下聪慧,有先帝和文德皇后之风,想必是能够知晓其中道理的。”

洛玄凌转向李义府,快走两步,厉声道:“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我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就算是杀了他们,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当长孙无忌被贬离开长安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

洛玄凌一番话说出口,殿中顿时一片寂静,几乎所有人都低下了头,眼角则悄悄的注视着天子的反应。

太子李忠,改封宋王,岭南以南,俱为国土,雍王李廉,改封楚王,天竺之地,俱为国土,即刻启程,不得延误。”

李治也在望着洛玄凌,他突然想到,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先帝身上,那会怎么样呢?

李治完全不准备给长孙无忌留活路,在政事堂会议中,他要继续查,都已经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还查,那长孙无忌就只剩下死者一条路了。

待洛君卓离开府中后,洛玄凌望着那渐渐落下的淅沥沥的雨滴,微微皱眉,这种政治案的构陷风气,什么时候才能够停下来,他思索了片刻,无奈摇了摇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所能够阻止,尤其是在皇权的强势期。

坐法就有坐法的死法。

————

玄凌曰:“无忌、遂良量小,横行羽翼,多能悖狂,而有破家之祸,此诚至理,然构陷谋反,忠而获罪,人皆哀之,状若兔死狐悲,此心有凄然也。”——《唐书·诸洛世家》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umkj.cc。船说手机版:https://m.shumkj.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