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曹操还是惦记上了司马懿,有一天,曹操提醒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译成白话文就是:\"司马懿这人不可能甘于当个臣子,今后必会干预曹家政事,你得提防着点。\"
按理,曹丕应该引起重视,至少应对司马懿予以防范,但奇怪的是,曹丕承继曹操的王位后,竟然重用司马懿。按照\"如果\"说法,也就是\"如果曹丕听从曹操告诫,那么司马家族就形不成气候,三国历史乃至晋朝历史,都将改写。\"
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那么曹丕为何不听曹操告诫呢?这就有必要回溯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家知道,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绝非局限\"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最终目标,就是取而代之。但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拥有那么强大的军队,欲想当个\"魏王\",便遇到那么多的拥汉维汉派明里反对,暗中阻挠。谋臣荀???橇倚裕??勺陨币膊桓胶汀
曹丕在智力与谋略上,应该不及曹冲,但他毕竟跟随曹操多年,耳濡目染,多少掌握一些治政要略。眼见老喊\"匡扶汉室\"的刘备,都忙于僭越称帝,那么确保了汉献帝吃穿不愁的曹家,有何不能呢?
曹操生前之所以重用能力强的寒门人才,与他的出身有关。曹操父亲曹嵩,系宦官曹腾养子。源于这点,当时那些蛛网遍结的世家大族,骨子里就小瞧曹操。这就迫使曹操,不得不采用依靠寒门人才之招,制衡世家大族。即便如此,曹操对世家大族还是相当警惕,一旦发现其中出现有损曹家之人,他就实施铁血手段,这便是他杀边让、杀孔融、杀杨修等名人志士的原因。
曹丕没有曹操的铁血手腕,这从他将自己定为\"文帝\",可见一斑。事实上,那些被曹操压得不敢喘气的世家大族,一见曹操挂了,就像冬眠动物遇到春天一样,竞相现身。因此曹丕知道,自己想要顺利代汉,且不出乱子,必须和世家大族,特别是作为其代表的司马家族妥协。
司马家族在秦朝灭亡时,司马懿的老祖宗司马?o就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殷王,并在河内一带建立封国。后来司马?o因助刘邦被项羽斩杀,刘邦取得天下后,封赏司马家族。司马懿的父亲司马?y,一直为颍川太守。东汉未年,当官从政实行察举制,而察举之权,皆归州府。因此辅佐、跟随曹操\"革命\"的荀??⒐?蔚龋?嗍羲韭?y察举的颍川人。另外司马?y还有八个儿子,世称\"司马八达\",均在各地供职。如此之网,曹丕敢动吗?当然不敢动!只能稳住司马懿,予其一定权力,以此牵制其他世家大族。
公元220年四月,曹丕在摆平世家大族后,采用软硬兼施之招,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登基称帝,国号魏。
曹操以铁血手段\"杀鸡儆猴\",而曹丕则以拉拢手段\"曲线救国\"。曹操世称\"魏武帝\",曹丕世称\"魏文帝\"。
如果让\"如果\"一说盛行的话,岂非又是:“如果曹丕不向世家大族妥协的话,三国历史就得改写\"。
真是一句看上去没有一点毛病的废话、屁话、套话!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