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句玩笑话,读者,特别是编辑,千万不要当真。但不当真不等于就会平安无事。事实上,基于人类理解层面的复杂性、差异性、多面性,有些玩笑,开着开着,就会变味,一旦变味,轻则产生矛盾,重则会出人命!比如孔融,他在得悉曹操与其子曹丕之妻甄氏走得太过近乎的传闻后,写了一篇语焉不详的感想,交于曹操审读。曹操看罢此文,就问孔融何意?孔融答:\"只是开个玩笑罢了。\"其实,对于能够写出《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高质量诗篇的曹操而言,孔融这种影射式的伎俩,实属掩耳盗铃般可笑。公元208年,孔融又开了几个有关\"孝道\"方面的玩笑,因于这些玩笑,有违曹操的世界观,孔融之命,旋即休矣。
接下去轮到杨修。杨修这人,非常聪明。比如曹操在新建宅邸的门扉上写了一个\"活\"字,他就嘱咐工匠将门略微修窄一些,因为\"活\"字位居门框正中,寓意门太\"阔\"了;又比如曹操在别人送来的点心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置于案头。杨修见之,将点心分给大家,并解释\"一合酥\"就是\"一人一口酥\";再比如曹操考量文史家蔡邕书于浙江省上虞\"曹娥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含义,杨修立马道出那是\"绝妙好辞\"四字。
就我看来,最是彰显杨修聪明的事例,当推他破译\"鸡肋\"口令。《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操正为进退不得烦恼,适逢厨师送来鸡汤。曹操一边拔弄碗中鸡架,一边发呆。这时部将夏侯??肽冢???褚褂?锌诹睢2懿倬拖乱馐兜厮盗?"鸡肋\"两字。杨修获知,即嘱随身军士收拾行装,等待归令。这事很快传开,整个军营立马出现撤离前的仓促乱象。探清原因后的曹操,就给杨修安了个\"扰乱军心\"的罪名,予以处斩。
相比于狂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许攸的自我陶醉、孔融的自以为是、杨修的自作聪明,纯属自找苦吃!事实上,许攸、孔融、杨修三人之所以遭遇殊途同归的结局,就在于他们一直没对信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曹操予以戒备或忌惮。佐证这一说法之人,当推谋士徐庶。徐庶早年效力刘备,因建树丰硕,令曹操头疼不已。为了让徐庶为己所用,曹操采用软禁徐母之招,逼使徐庶离开刘备。供职曹营后的徐庶,从此以后自湮才能,不再议事、谋计、献策,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歇后语的由来。因于徐庶的沉寂,无损曹操的颜面与追求,因此曹操始终没有为难于他。
行文至此,有个细节不得不说,那就是许攸、孔融、杨修三人,都属\"半路出家\"之人一一许攸事奉袁绍多年,因保护不了触犯死罪的家人,方投曹营;孔融原系汉献帝的近臣,因\"挟了天子\"的曹操变为丞相,方事曹营;杨修是袁绍的嫡亲外甥,因与曹植有着特殊友情,方进曹营。明眼人一看就知,不说许攸、孔融、杨修的口无遮栏,光冲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履历,就足以让生性多疑的曹操,滋生\"必欲除之而后快\"之念。
结论:表面看来,致许攸、孔融、杨修三人于死地的凶手是曹操,但就我看来,真正的\"凶手\",却是他们的\"嘴巴!\"正是因为三人违拗了\"话多必失,沉默是金\"的古训,方才遭遇如此下场。说句不上台面的话,许攸、孔融、杨修在\"闭嘴\"这方面的智商,还不及眼下某些守口如瓶的秘书、司机、小三!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