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后,苏轼精心写了几遍的《植树赋》就送到了王浮罢,深觉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简直隔着万丈深渊,这么刁钻的题目,这样新颖前卫的观点,若是换了王浮来写,恐怕薅光了头发都写不出一个字。
她又把苏轼的文章送去给王方看,王方看了之后连连称赞,不过还是放不下手里的算学书,称赞完了就让她自己玩去,王浮在一边拿着稿子,目瞪口呆。
如今王方和纪远几乎都住在书房了,他的研究方向是方程,纪远的研究方向是微积分,这两个掏空了王浮肚子里的存货,现在开始天马行空地延伸起来了。毕竟王浮不是数学家,没办法讲得那么详细和全面,有很多定理她更是忘了推导过程,这些都是需要他们研究的。
没想到王方竟然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耐得住寂寞,也有灵性,几乎是一下子打开了数学的“七窍”,如今他在府学里也算是叫得出名字的老师了,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趴在他窗外旁听,听说去晚了就没位置了。
学生们都说王方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容易联系实际,而且非常简单明了,只要弄明白《和乐小报》上提出来的那些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再去听他的课,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还侧面拉动了《和乐小报》的销量,从前看不起它的许多读书人因此对它有所改观,还写信来交流和催稿。
鉴于大宋人人爱写信,王浮现在积压的读者来信已经有一个小樟木箱子了。忙乱中,她就没有及时发现信堆里那封与众不同的信件。
这封信的落款是“沈括”。
稍后为你更新
第68章
好久没去上课了, 王浮都有点过意不去, 虽说刘夫子没责备她, 但总请假也不是办法。三娘生了病, 王浮就一个人带着映之去了棠梨坡。
这一天刘夫子讲了《孝经》,问几个学生对于“孝道”都有什么看法。
张莜成绩最好, 身份也较高, 于是先开口“学生以为, 平常能让父母开心,学业上不需要父母操心,不做大逆不道之事, 能够光宗耀祖,能为父母养疾送终,
这就是‘孝’。”
这些都是世俗对“孝道”的普遍认知, 刘夫子便点了点头,又问“你自认为,自己做到了吗?”
“学生身为女子,只要安分守己,让父母宽心,将来嫁一个好人家, 常常回娘家探望就行了。”
刘夫子还是微笑着,问道“既然张莜说到女子的孝道,那么今日我们也来探讨一番——”
“为何女子的孝道与世俗定义的孝道差别如此之大?”
王浮听到这句话, 震惊万分,刘夫子身为男子, 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竟然还能考虑到这样的问题。
梁文棋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立刻站起来说“当然是因为女子会出嫁,到时候就是夫家的人,而男子继承家业,自然要负担更多的赡养责任。”
萧照云也站起来说“自古如此,天经地义,循旧例耳。”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又说了几个自己孝顺父母的例子,似是认为平常端茶送水、捶肩捏背、宽慰父母、分担管家之事就已经是最大的“孝道”了。
只有王浮和映之不说话。刘夫子便看向王浮,映之年纪小,一般这样的课堂讨论她都是旁听,并不参与。
王浮想了想,缓缓道“学生以为,这些都不算真正的原因。”
“那你是怎么想的?”
“我在想,都是同胞而生,为何女子不能承继家业,而且一旦出嫁,便不算娘家人了?我们假设一下,若是男子出嫁到别家,女子继承家业,又有何不可呢?”
好几个同学都暗中唾骂于她“荒唐!”
“如此一想,便知道男女的孝道有差别,只是因为父母选择抛弃了女儿。”
王浮这话说得很过分,但她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感情都是相互的,父母认为只有男孩能够替自己光宗耀祖、养老送终,所以把所有资源都向男孩偏移,让他们能够读书识字,能够有一技立身,他们就能掌握社会上的话语权,把各项资源更多的朝自我利益方聚集,一旦确定下这样的“世俗”,他们就有了剥夺女子求学的权力,就有了一妻多妾、庶子庶女,就能够榨取女子最后的生育价值,等到用完了,抛之脑后即可。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女子做到和男子一般赡养父母,实在是无稽之谈。这种逻辑越推越远,女儿就成了别人家的,成了家里最无足轻重的,成了那个可以在出生时随便溺死的。
而这一切的根源,则在于经济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走入农耕社会后,氏族分裂成小家庭,男子因为天生力量大,能支撑家庭的生活需求,因此拿到了话语权。而在王浮的前世,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人们不需要靠劳力吃饭,因此女子能够得到和男子等同的教育机会,能够养家糊口,她们在法律上也就和男人平等了,男人的“孝道”和女人的“孝道”就没什么不同了。虽然还是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存在,但研究还是表明,越是发达,男女地位越是平等。
刘夫子笑了笑,追问“十娘这话,听着颇为新奇,不知你平日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祖父祖母开明,让家里的女儿家都读书识字,爹爹和阿娘也并不把我们姐妹当做别人家的看待,所以我们王家的
子女都是遵循一样的孝道,哥哥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