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就在王浮时不时逃课去做数学老师的忙碌中过去了,月底,王浮忙完新一期《和乐小报》的发售,在和乐楼宴请了两个极为特殊的人物。
苏轼和文同。
文同二十七八岁,面上白皙无须,为人谦和有礼,正是一副典型的儒生形象。而隔了几个月未见的苏轼,似乎也长高了些,与文同并肩同行,向王浮身边的王方行了弟子礼,立刻与王浮问好“十娘,这几个月,你在府城可是大名远扬啊,就连我与可兄长都听说了你的事迹。”
文同当然不知道《和乐小报》背后的人是王浮,但苏轼说他知道,他就得知道,兄弟之间这点默契还是要有的。所以文同也颔首微笑道“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和乐小报》,竟出自一位垂髫稚童之手,与可佩服至极。”
王浮哪敢班门弄斧,只得把锅推给她老爹“文家兄长见笑了,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主意是我家爹爹出的,稿子也是他求来的,我只是端茶倒水、侍候笔墨的。”
文同性格天真纯稚,自号“笑笑先生”,后世人多称他为“石室先生”,文同最出名的就是他的诗文书画,尤其他与苏轼关系颇好,曾教授苏轼画竹,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新局面。后来苏轼写文纪念他,就是被选入语文教科书的《文与可画贺筜谷偃竹记》,其文表现了文同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乐天达观的精神风貌,他和苏轼之间的小玩笑也让后世读者记忆深刻,苏轼对文同的死十分悲痛,以曹操“车过腹痛”之典故尚不能言尽。
此时文同才二十八岁,还未考中进士,正在努力科考,他有个儿子跟王浮差不多大,在家里没带出来,见着王浮这样伶俐的小娘子,心中很是喜欢,便和她开玩笑“不知你们的小报还缺不缺文章?与可近来有几篇拙作,不知小娘子是否看得上眼?”
“贤侄说笑,听和仲说你才华横溢,素有才名,又擅书画,我们也是小打小闹,若是你愿意把文章发到报上,我们自当倒履相迎。”王方与苏轼也有书信
来往,苏轼对他的表兄极为推崇,也和王方说过。
“既然来了和乐楼,怎么能干坐着说话呢?这是菜单,”王浮把厚厚的菜单摆上来,让他们俩点菜,又问文同“文家表兄怕是第一次来和乐楼吧?”
文同点点头,打开菜单,只见菜单上用端庄秀致的楷书写了菜名,下面配上图画和文字解释,倒是极别致。苏轼好奇道“不是说和乐楼四季时令菜肴皆有不同,怎么才出正月就有如此多新鲜菜肴?”
“这里自然不是这一季的,只是文表兄初来乍到,为了给他留下好印象,我自然得全力以赴。除了有些原料限于季节和不适合春日食用的,余下的只要吩咐厨房,都是可以做的。”
“十娘果然深谙经营之道。”
“文表兄何出此言?”
“这些菜肴既然能不分时令地做出来,却又限制时令售卖,恐怕是为了‘物以稀为贵’,试问一道只有限定时节能吃到的菜,和一道一整年都可以吃到的菜,哪一道更受欢迎呢?”
王浮讶然,文同竟然也懂得这些?不过想了想又觉得很正常,王方也不是不通庶务的,他甚至懂得鸡瘟和硝石制冰,看来宋代的文人还算务实。
谈笑间,菜已经上齐了,苏轼一如既往地嗜好肉食,文同倒是饮食比较清淡,似乎更偏好新鲜蔬菜。吃完之后,文同还忍不住喟叹“没想到才过正月,就能吃到如此新鲜的蔬菜,和乐楼盛名,果然名不虚传。”
这也很正常,时下没有蔬菜大棚的技术,冬天能有点豆芽、菠薐菜和萝卜吃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都吃着咸菜过冬,再加上过年过节的饮食重油重盐,能吃上这么清爽可口的蔬菜,可是至高无上的享受了。这两天,很多人上和乐楼吃饭,专点蔬菜,王浮在乡下的蔬菜大棚都要供应不上了。
“若文表兄喜欢,我让人天天送新鲜蔬菜上门,听说表嫂有孕在身,整日的吃那些咸菜也不好,文表兄切莫推辞。”苏轼他们就住在离衙门大街两条街远的寿康坊,文同的妻子是府城人,父亲曾是衙门的掾吏,家中也只是一般条件,要想照顾好孕妇,满足孕妇的营养需求,恐怕还是有压力的。
文同正要推辞,苏轼却向王浮拱手道谢,他知道十娘是个大方而重情义的人,不会在乎这点东西,如果推辞不受,反而会显得生疏冷落。
怕文同心里有负担,王浮又说“不过是些瓜果蔬菜,若文表兄不愿白拿,不若多写两篇文章,缓解缓解我缺稿的压力,府城人都知道,我家《和乐小报》付给的稿酬甚高,买这些蔬菜足够了。”
文同这才松了一口气,拱手道谢“十娘盛情,与可固不敢辞,自当全力以赴。”
苏轼还开玩笑“表兄你不如多画两幅墨竹,送给十娘,她向来爱收藏这些东西,连我练废了的字都当成宝贝要去,你尽管开价,她肯定会要的。”
王浮心里的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苏轼怎么这么欠揍啊?这话说出去,她还怎么暗搓搓地收藏名人字画?
“和仲哥哥不要开玩笑了,我不过是初学书法,见你的字写得好,拿来做个范本罢了,谈不上收藏。”王浮果断转移话题,又对文同殷勤说道“不过听说表兄书画双绝,若有佳作,一定不要忘了叫十娘上门同赏。”
文同微笑“那是自然。”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