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寂边走边跟江南江北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干旱容易发生蝗灾,两人似懂非懂,但多少知道了一些。
刚吃了一会儿,陆怀舟居然回来了,丫鬟赶紧摆上了碗筷。
陆怀舟洗了手在他身边坐下来,在桌下握了握他的左手,“回来陪你们吃饭。”
江霞鬼灵精地说道:“怀舟哥,你是回来陪我哥吃饭吧。”
一家人笑起来。
陆怀舟确实中午的休息时间不多,吃了午饭,陪江寂回了他们自己的院子,坐了一会儿就立马又走了。
写完,他又拿过之前自己写的治蝗灾的手稿,陆怀舟把这些都拿了回来。
之前情况紧急,他写的都是解决办法,现在回来了,他干脆把这一方面的知识都补齐了。
一直写到陆怀舟回来。
江寂看他一眼,答道:“有关蝗灾的,我想着干脆全写好了,到时候朝廷每个县都发一本,好让大家更了解一点。”
江寂写好了,站起来揉了揉手腕,说道:“还差一些配图,到时候让陆文配上图,就行了。”
不过要等几天,江寂给跟着他去灾区的二十几个兄弟放了十天假,等他们休息好了再回来当值,反正现在也不急了。
江寂笑着抱着他脖子就亲了上去,陆怀舟立即加深了这个亲吻。
满朝文武看到江寂都惊了一下。
所有官员都心生佩服,连之前怼过他不上朝不成体统的张御史都对着他深深鞠了一躬。
在朝上,江寂跟皇上和众位大臣说了一遍这次蝗灾的事,他嗓音嘶哑还没好,得知他是因为给农户们传授种植经验讲哑的,连他的两名护卫也说哑了,众人又是一阵钦佩。
有些官员本来对江寂回来不第一时间跟皇帝回禀情况有些微词的,这时也消散了。
还有其他一起赈灾有功的人,也各自得了赏赐。
下朝后,吴公公带着江寂去挑田地,正好挨着江寂家田地不远处还有没有赏出去的,都是良田,他便挑了这里。
第二天,江寂带着人去看了那些田地,把庄子上的人事都整顿了一翻,又紧急给了种子让他们种上新的蔬菜。
庄子的管事按照江寂说的,全部都实行轮种制度,以减少病虫害。
江寂喝了口水,“不急,你休息好再说。”
陆九陆文他们都是陆府的家生子,他们爹娘都在陆府。
杏花也是陆府的家生子,是陆夫人身边的丫鬟。陆九陆文他们都跟陆怀舟差不多大,跟着陆怀舟一起长大的,陆夫人也把他们当儿子看待的,也操心他们的婚事。
江寂也不多说了,笑道:“那行,你画吧,我跟你说下要画什么。”
江寂就坐到陆怀舟的位置,把手稿检查一遍,查漏补缺。
搞定这件事,江寂又花了两天时间把王府和陆府的田地巡查了一遍。
特别是晒干辣椒的,种了很多,这些辣椒都是为了供应酒楼,以后推广开,江寂出远门的时候就不怕断货了。
去年的秋小麦,朝廷已经把麦种推广到更多的地方,更北方的春小麦也已经收割,产量大大提高了。还有红薯和玉米也很快就到了收获的季节,朝廷也正在计划把种子推开。
这些蔬菜都是要推开的,丰富餐桌。
“冬天就养回来了。”江寂知道陆怀舟心疼他,亲了他一口,说道,“不累的,就是走一走,看一看,又不用我出力气。”
“这么快印好了?”江寂眼睛一亮,接过来。
“嗯,让他们加急了,你看看。”
江寂眨眨眼,这是继各种农作物种植方法之后,江寂的又一本书。
江寂看着这书册,又看向书柜上那一长排种植方法,闻着浓重的油墨味,他心里也是很感慨。
谁曾想,两年不到,他竟然已经成为了大盛朝的农学大师,还写了那么一长排的书了。
等过个十几二十年,江寂都担心自己会不会完全被同化了。
江寂回神,看着陆怀舟,摇了摇头:“没事。”
“好。”
处理完这些事,韩青山过来汇报,京城这边的第二家酒楼可以开业了。
这第二家店,就让余洋管着了,也给他配了个掌柜,下面的厨师和服务员都是在第一家店培训出来的。
原本是计划两年开第二家店的,没想到一年不到就开了,余洋很激动,拍着胸口保证。
开业那天,江寂带着家人也去了捧场。
赵茹的身体经过杨大夫近一年的调养,好了不少,来到京城后,赵茹也是请杨大夫继续调养的,为此,江寂特别感谢杨大夫。
杨大夫的儿子也是大夫,医术也很好,但没进太医院,在一家医馆当坐诊大夫。他的孙子也跟着学医的,快要出师了,他们家是中医世家。
江寂一听,高兴道:“这是好事啊,开在哪里?”
之前陆怀舟他们要去南边抓齐王的时候,江寂怕陆怀舟他们受伤吃药不方便,跟杨大夫说请他做成药丸,或者冲剂。
现在听到杨大夫研究有了进展,江寂很高兴:“您真厉害,这么快就研究出来了。”
江寂笑道:“就是一个提议,那你们的医馆还可以多做些这个,应该也好卖的。”
京城的第二家酒楼开业同样很成功,开业前三天八折优惠大酬宾,天天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