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介入拆除北京城墙之争(2)---(1 / 2)

拆与不拆的争议,实际上就是发展与保护的均衡问题。

徐远山之所以对拆除有历史价值的城墙如此重视,还是受到原时空他在西安学习、生活及工作超过十年时间的影响,西安保护完好的明城墙在无人机航拍出来的效果,真是让人觉到非常漂亮和震撼。

作为一个旅游古城,西安相对北京来说,市内的旅游资源比北京少很多,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明城墙了,当然西安古城之外的旅游资源也不少。

在西安,保护城墙的意识已经深入民心,如果谁在城墙上戳一个洞,插一根木条想晾晒衣服,不出十分钟就会被群众举报,成为第二天报纸社会新闻版的内容,该人也成为当地新闻热点人物。

在西安,拆城墙而被拆家真不是虚言。

但原时空五十年代,西安城墙也是被嚷嚷要拆除的,这和北京一样的待遇。

这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请苏联17名规划专家团到中国来也有关系,苏联专家到中国后就建议拆除北京城墙和各地的城墙。

和北京城一样,苏联专家同样建议陕西要发展工业,西安需要部署大量工厂,需要更多的道路,古城墙妨碍交通必须拆除。西安古城墙去留问题,陕西分成了两派:保护派、拆除派,并陷入激烈的争辩。

当时在陕西几位领导力保下,西安古城墙逃过了第一次厄运,好景不长,第二年北京外城墙已经拆的差不多了,全国开始掀起了“拆城潮”。

特别是扬州古城墙,更是拆得最麻利了,没用三年拆得一干二净,后来能够看到的扬州的一段城墙,是1996年后的复制品。

所以,第二次拆城潮起来后,西安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议更是火上浇油,时任省长赵寿山专门向国务院报告,说明不能拆除西安古城墙的原因。总理和国务院办公室文教办主任陈毅都高度重视,也一致认为不能拆除古城墙,后来,陈毅亲自致电陕西省政府,传达了总理指示:西安城墙是国家重要文物,要坚决保护,不能拆毁。

经过省长赵寿山和当时陕西这些领导干部的努力,西安古城墙幸免于难。

所以,曾在西安当过记者的徐远山才会说出“拆与不拆”的讨论是错误的,就像当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讨论一样,在某些地方同样有过争议,直到中央出台政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发展观平息了各种争议,保护环境不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每一个国人的意识。

原时原空的北京拆城影响巨大,还波及到后面的各种各样的文物保护,甚至故宫也在被拆改造之列,这时已经没有了苏联专家,说明土共高层对待这些文物保护同样陷入拆和保之争。

对于徐远山联系见面,教员和伍豪还是以为徐远山来是关于太平洋战区作战方面的交流,没有想到徐远山是来专门谈城墙问题的。

徐远山知道梁思成的方案许多人不看好,就是认为不符合实际,有局限性,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太超前了”,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支持拆除城墙也是出于北京的建设需要,认为城墙很严重的阻碍了北京城的发展,同时,皇城墙的质朴厚重终究会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即使到后来几十年,还有人认为北京城建设伊始就选择拆除城墙是一个明智选择。

但在西安学习、生活及工作十年后,徐远山才不会相信什么“格格不入”。

徐远山与教员、伍豪谈城墙问题,不会从保护和历史这两方面入手,因为前面的这两个伟人,相关的历史知识足够碾压十个的他。

那么,他只能从这些城墙文物是一种巨大财富来说起。

“这些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城墙、牌楼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账富,同样在现实中也能产生财富。”徐远山看着前面的教员和伍豪说道,“我那里的地方,比中国发展快了几十年,有一个产业叫做旅游产业,就是人民富裕起来后手里有了现钱,就会趁着假期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看看各地的历史名胜古迹,同时也想看看以前的皇城和皇宫,了解那些帝王的生活环境,从中感悟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如果不推翻封建王朝,普通人谁又能进得来皇宫?”

徐远山说道:“中华民族在世界东方崛起,首先是民富国强,我党的宗旨就是让中国人民生活好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会得到提高并不仅仅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的条件。”

伍豪也说道:“我们许多同志判断,达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条件,都需要全国人民上下努力奋斗十年时间。”

徐远山承认这个事实,中国不仅起步慢、经济弱,而且体量大,提速初期最为艰难,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想法:“是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十年后呢?生活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生话,一些人更希望生活节俭一些,还想到处多走走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按照中央计划,因为财政收入许可从今年起逐步推行政府和军队人员的薪酬制度,那么就会有许多人平时积攒,在休假时出去旅游,其中的费用支出就会变成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和国家税收,这就是旅游产业兴起的根源。”

原时空教员受到旁边干部和大跃进思潮影响,也曾支持过拆除城墙的行动,还提出“古董不可不好,也不可太好。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教员又提出:“拆除城墙,北京应当向天津和上海看齐。”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急于经济建设谋求发展,但没有人想到这些历史故迹也能产生经济财富。

徐远山带有一些自嘲的语气说道:“许多同志都觉得我是一个小财迷,做什么事情都算收益,但不这样不行啊,中国还是太穷了,我坚持对世界各国高价销售药品,甚至当有利可图时高价销售先进的武器,就是增加中国的实力,现在世界大战正打得激烈,就算我们与世界工业强国有差距,但为什么我们不慌,其中原因之一不是因为我们的国库已经存有八千多吨黄金吗?再把话说回来,有文物价值的城墙、城楼故迹开始修复时需要资金庞大,等战争停止后,人民富裕后,可以适当少量收取门票,用这些资金对文物及场所进行修缮,当然这些资金是来自人民,必须严格管理进行监督,绝不允许谋私利。”

教员说道:“前面解放全中国时候,为了保护各地的名胜古迹,军委还专门指示各部队作战时尽量避免战火损坏这些古迹,但后来发现这样的古迹在全国的数量非常庞大,修复资金也是巨大,如此投入恐怕会影响到目前的经济建设和战争供应。”

教员这些顾虑很是客观,中国现在是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建设;另一手抓的就是保证前线供应。虽然有徐远山从现代时空和国外搞来许多机床设备和物资,但中国政府投入依然很大,特别是人力方面,更不用说还有一个吞噬着资金的巨兽,……原子弹研究。

徐远山:“是啊,这是不能芝麻西瓜一把抓的,这需要分等级和急缓情况,包括保护与发展的均衡都需要慎重考虑,我们那里流行一句话,就是专业的事情由专业人员负责,现在可以让专家先把文物分等级,就是国级、省级和市级,统筹安排资金,可以先定一个五年或十年规划,等待战争结束后着手修复,只要不影响目前战争的需要,暂时把拆与不拆的争议搁置起来后面修复量力而行,如果现在拆了今后就无法恢复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