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上,欧洲人歧视华人从未停止过,对旧中国的落后和愚昧持侮辱性态度,而且与美国不同,因为欧洲曾遭受成吉思汗的祸祸,所以还多出一种黄祸论。
这种极端的黄祸论蔓延很长,欧洲大陆虽然内部矛盾尖锐,但是黄祸论一下子让他们找到了团结起来的理由。
所以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就显得如此齐心协力,否则就不会有“八国联军”的行动。
而现在中国与美国、英国为敌,就连与英国作战的德国联盟国家,依然冷眼看待亚洲的战火,要么觉得与己无关,要么心理上还偏向同是白人的美、英国家。
不过希特勒的想法是不一样,他自己是有意想与中国结盟的,可惜遭到中国人的拒绝。
希特勒很清楚,始终不被人看好的中国海军能够驰骋太平洋,绝对与那位余先生有关,中国的先进武器和技术令德国人羡慕不已,而且中国既然敢把先进的战斗机、近炸炮弹和对舰作战的反舰导弹高价卖给德国,说明中国人肯定会有更先进武器压箱底。
德国高层没有人给希特勒建议德国与中国结盟,除了歧视中国人的心态外,也与本来要成为德国盟友的日本被中国打得奄奄一息有关。
但有许多德国高层建议希特勒与苏联结盟,让苏联加入到德意联盟中,毕竟从1939年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德的贸易,也让德国避免英国海军的封锁。
德苏战争前的德苏贸易,后来苏联也被指责此举实际上是养虎为患,德军在二战前期的强大与苏联支援有很大的关系。
真像这些人建议那样,如果德国这时与苏联结盟,这世界就不可能有对手,美国联合英国同样不是德、意、苏联结盟体的对手。
从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中可以看出希特勒是极端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希特勒担任德国元首后,对外政策也不再全凭个人爱好,所以才有德、苏互不侵犯和经济互助条约。
既然大家如此建议,那种谈谈吧。
但这一谈还真谈出问题来了。
德方认为,苏联应该朝南发展,通向印度洋的地区作为其势力范围,特别英属印度是很大的一块肥肉,说白了,欧洲现在剩下的利益不多了,而且都基本已经是德国的菜,你们苏联应该转向南,哪里除中东外,不是还有印度吗。
而苏方认为德国军队立即撤离芬兰,然后苏联与保加利亚签约,与土耳其签约,可以获得黑海海峡的租借权,并建立军事基地,承认巴库以南凡是通往波斯湾的地区为苏联领土,
特别是,罗马尼亚虽然是德国的马仔,但它趁一战之乱侵占苏联的地方应该归还回来。
这样的胃口实在是太大,当希特勒听到苏联的要求后,知道谈判不会再有结果,苏联与德国的结盟问盟题也就彻底画上句号。
希特勒决定以武力解决苏联问题,既然无法成盟友,那么只能成为敌人。
所以,从1941年初希特勒已经有攻打苏联的决心,他还不时给手下的将领多次讲进攻苏联的必要性,那是德国成为欧洲盟主的前提,而且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有德国需要的粮食、煤矿和石油。
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将苏联欧洲部分描绘成德国的“后花园”,或许这也是他的梦想。
如果换到中国,真不需要希特勒费口舌,“三国”的故事深入了中国民众之心,谁都能理解刘备最早联合孙权时所说的“先干翻曹操,咱兄弟俩再比输赢”。
原时空抗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来调停中国两党矛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的文化,更不说两党本质的不同,国民党是为资本家、地主服务,土共是为人民劳苦大众着想,那真是水火不容。
当然了,没有文化的蒋秃子也被美、苏两国调停代表忽悠瘸了,他托美国代表赫尔利给教员传话“你去新疆当省长”,新疆作为抗战时期战略大后方,又跟苏联接壤,当时国共双方人员乘飞机去莫斯科,飞机都会在乌鲁木齐短暂停留,对土共来说这可是好地方,当然教员听到这个消息,只是呵呵一笑。
欧洲现在的局势差不多与中国的“三国演义”很是相似,原来在欧洲争霸的有德国、英法和苏联等三方大国,现在法国投降,英国缩回英伦三岛,剩下争夺欧洲利益的国家就是德国和苏联。
德国和苏联必有一战,何况苏联也表现出浓浓的侵略性。
以徐远山的看法来说,希特勒的战略水平不咋地,与苏联作战只会挑起战争,而不知道如何结束战争。
但希特勒这货战术水平还是很高的,德国及其盟友的四百多万部队已经布置到德苏边境上,竟然还能让斯大林不产生怀疑,这中间德国成功使用了各种欺骗战术。
斯大林不是没有收到相应情报,关键是他不相信啊。
斯大林不知为何缘故,坚定认为在英国失败或投降前,希特勒纳粹德国不会进攻苏联!
德军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旨在以一场快速的会战歼灭位于苏联西部地区的苏军主力,防止战斗力完整的苏军退入后方的广大区域,德军将战线推进到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线,从而使苏联的战争潜力被大大削弱,无法再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对德国产生威胁。
“巴巴罗萨计划”不是征服整个苏联的计划,只是想把苏联的欧洲部分占下来而已。
希特勒的战略失误,就是低估的苏联动员能力和苏联红军后期的实力,把闪电战打到最后成了德国军队最不愿意的阵地消耗战。
也就是说,希特勒从没有去想被德军侵略近半国土的苏联后期会怎么办;苏联红军前期失利后,斯大林将会如何考虑。
德军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又多出两年整军时间,也让希特勒的信心爆棚,对他来说统一整个欧洲指日可待,这可是德国几代人的梦想。
而且现时空“巴巴罗萨计划”对德国最有利的地方,就是时间比原时空的6月前移了两个月:原时空“巴巴罗萨计划”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是准备在春天的4月里实施的,因为准备工作不足才推迟到夏季的6月22日。
这个时空4月16日德国入侵苏联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战术上就是以装甲集群突破苏军防线,快速插入的“闪电战”(德国一般自称为“闪击战)。
德军投入作战的地面部队有400万人,伴随的还有36万罗马尼亚军队、4万4000多人的匈牙利军队、47万芬兰军队,和60900意大利部队……等九个欧洲国家的军队。
进攻苏联的德军总兵力超过500万人。
德军分为三个箭头进攻,北边的是北方集团军群,目标为穿越波罗的海国家攻入俄罗斯北部,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3个集团军1个直属军共计8个军、29个师;
中间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目标为进攻斯摩棱斯克,穿越苏联中西部(现在的白俄罗斯)地区,最后攻占莫斯科,总兵力为下辖4个集团军共计16个军、50个师;
南边的是南方集团军群,目标为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攻下基辅后,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下辖4个集团军共计9个军、35个师。
每个集团军群又有一个航空兵舰队配合,装甲部队除了装备有3号坦克、4号坦克外,还有装有75毫米反坦克炮的3号突击炮。
这个时空,3号突击炮提前服役了。
德军是以师、军、集团军、集团军群为序列,其中德军集团军群相对苏联的方面军。
德军三个进攻方向,是中央集团军群为最强的主力,四个装甲集群,南、北各分配一个装甲集群,中央集团军群拥有两个装甲集群,而古德里安是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
在原时空后世众人评价中,古德里安是二战时德军的三大名将之一,虽然他是三人中军衔最低仅是上将,另两人隆美尔和曼施坦因,最高都是元帅。
4月16日,德军发起全线进攻,“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实施。
作为中央集团军群先锋的第二装甲集群顺利攻入苏联的白俄罗斯,成为中央集团军群巨大钳形攻势的南部突击力量。
开战后,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与北部的第3装甲集群一起,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战果,包围并歼灭了成千上万的苏联军队,缴获了数量巨大的苏联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