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术、战役、战略三个方面来说,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是两头冒尖,中间短板。
这也是苏联高级指挥员的通病。
原时空德国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时候,苏军就因战役疏忽大意或严重失误而吃了大亏。
战术是单个战场上,指导军队进行战斗的方法,是达到即定战略目标的手段;战役,完成战略目标某一阶段中各种作战的总称,也可以理解成多个战场、多兵种的作战;战略就是全局,是计划、策略,也是全局的结果。
1940年3月15日凌晨,解放军发动进攻,是多方面、多兵种、多个战场的作战,是一次整体战役,这样的战役苏军损失就大了去。
朱可夫在解放军凌晨开始进攻时,还非常不解,他是想不到解放军在战役级别上还会有如此出乎意料的表现。
解放军方面有能人,有战役指挥高手。
事实上,中国红军在长征时候,教员指挥下的红军战役作战和佯动,真是超过那个时代很多,什么“四渡赤水”之类战役应用,哪能是国民党军官想到的。
蒋秃子喜欢在战术上对基层部队指手画脚,“将机枪阵地左移五十米”的流传就是这样来的,但战役水平用弱智表述都是算抬举。
红军长征中,一直追杀中央红军的薛岳也强不到哪里去,至于他的后来战役亮点“天炉战法”是不是真有那样神乎其神,仔细考证就知道了,真有如此神奇,国民党军队在湖南与日军作战还是历史上的结果吗?
总之,长征中的红军就是凭借教员出色的战役指挥逃出生天,并由此奠定土共军队的军事思想。
从1935年起西北红军得到徐远山提供的军事战术、战役指挥学习资料,这些本来就是后世完善的解放军军事思想和原则,与红军的军事思想是一脉相承。
所有指战员包括土共高级领导学习的时候也不会有排斥心理。
所以,现在由完善军事思想武装起来的解放军,还有各方面已经成长起来的徐远山出谋划策,解放军一开始进攻驻外蒙苏军的多方面综合作战手段,就算后来被苏联人捧为军神的朱可夫也是困惑不解。
整个战役展开过程真是滴水不漏,战争还有这样的打法?
先是无线通讯受到严重干扰,然后是野战机场被轰炸、各处指挥部被炮击或空中轰炸,最后才是装甲部队发起进攻。
这真是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15日凌晨4时,朱可夫就被叫醒,因为苏军机场和各级指挥部被炸后,没法使用无线电台,但下面还是有许多苏军军官通过电话把遭到袭击的情况报了上来。
朱可夫根本不知道,因为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是安置在乌兰巴托里才没有遭到空袭,乌兰巴托虽然只有内地一个县城大小,但也是属于平民区。
现在的中国解放军算是最文明的军队,不会对平民区实施狂轰滥炸,关键别看徐远山经常给敌方下死手,但基本的底线同样是有的。
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虽然没有遭到轰炸,不过无线电台是同样无法使用。
朱可夫收到的解放军进攻消息也不完整,他除了用电话通知一些部队做好应战准备,就没有任何反制的手段。
还没有与解放军空军真正展开争夺制空权,苏军的空中力量已经丧失殆尽,剩下几百架波―2飞机只好藏起来。
政委什特科夫想把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的消息上报莫斯科,但无线电报发不出去,只好用电话把消息传出去:先把电话打到乌兰巴托北边达尔汗的苏军驻军,问他们是否能发出电报,不行!电话继续转到边界的苏赫巴托,还是不行不,那就联系苏联境内的乌兰乌德驻军,这里发报是没有问题,那就帮着向莫斯科发去电报。
全文是:联共(布)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1940年3月15日凌晨4时,中国军队向驻蒙古国的苏联红军发动进攻并对蒙古国实施赤裸裸侵略,英勇的苏联红军同时展开坚决的反击。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政治委员什特科夫。
这时期的苏联红军仍然有这样的陋习,就是报喜不报忧。
比如1938年远东地区张鼓峰苏军与日军发生冲突,其中日军伤亡1400余人(日方没有承认这么多);苏军伤亡840余人。
本来算是一场差不多的平局,但远东军区上报是大胜,日军伤亡翻倍自身伤亡减半,这就给莫斯科统帅部一个错觉,认为日军战斗力不怎么样。
所以,土共解放军战胜了日军,也并不表示解放军有多强,这也是后来两国因外蒙独立地位翻脸,上到莫斯科统帅部主要成员,下到驻外蒙苏联红军士兵,都轻视解放军的原因。
现在,莫斯科统帅部收到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的报告,说是中国军队开始入侵蒙古国,但苏联红军已经英勇坚决反击。
因此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看到电报后,虽然奇怪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无法用无线电联系,但依然没有把这件事情当成多严重事件。
沙波什尼科夫是准备迟一些时间,等朱可夫和什特科夫报来捷报后,再一起给斯大林同志汇报。
而且莫斯科与外蒙的乌兰巴托有五个小时的时差,等于远东第一方面军借乌兰乌德驻军向莫斯科发出电报时,已经是凌晨5时,但莫斯科正是深夜,所以沙波什尼科夫没有及时向斯大林汇报也能说得过去。
等到莫斯科时间15日上午8时,斯大林才看到电报,而且“苏联红军英勇坚决反击”,让斯大林想起1919年苏联红军打退国外干涉军和白匪军的过程,当时苏联红军兵力尚不足敌人兵力的十分之一,最终还是把侵略者赶出了苏联。
斯大林不知道后世流传的说法,“屠龙者变成了恶龙”,他想到的是用不了几天朱可夫率苏联红军反击到内蒙包头,然后中国联合政府会提出和平请求。苏联当然会答应,在对方承认蒙古国独立的情况下。
这就解决苏联这位领导人心中之患:蒙古国独立至今没有得到过中国政府的承认,这是没有得到世界各国承认的主要原因。
所以,看到电报这一刻,知道中国军队发动进攻行动,斯大林反而有一种舒畅的感觉,所以后面几天没有收到远东的具体作战情况电报,所发来的电报都是简单的“苏军正在展开战斗”也没有引起他特别的注意。
朱可夫和什特科夫随后几天没有给莫斯科发去具体作战情况内容电报,除了无线电报每次必须通过乌兰乌德的苏军转发外,还有后面这些天战场发生的事情让朱可夫无法相信。
第一天解放军进攻的战役手段,让朱可夫不解,就因为苏军看不起的土共解放军为何能有如此高超的战役水平。
解放军开战之初的突击战役造成苏军主要野战机场重创,80%的飞机在地面被击毁,没有被击毁的飞机主要是布置在几个备用小机场的波―2轻型轰炸机;超过50%的师级或军级指挥部被袭击,20%红军主要指挥员意外伤亡。
而外蒙古战场的态势发展,又让朱可夫措手不及:解放军的三路进攻,再没有使用战场非正规战术手段,就是用与苏军一样的强大火力粗暴硬砸、装甲部队硬攻的战术,但又势如破竹突破第一道防线,第一天进攻纵深达一百多公里,第三天就有解放军装甲部队攻破苏军重兵防守的第二道防线。
第一天解放军进展情况朱可夫并不惊讶,因为这一百多公里只有少量的苏军防守,就是他制定的战略“诱敌深入,积极反击”前半场戏,但在第二道防线是布了重兵而且还不属于“诱敌深入”范畴。
而解放军一支装甲部突破苏军第二道防线后,这支只有三万兵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竟然不惧周围众多的苏军部队,孤军深入攻占苏木贝尔,并消灭苏军一个坦克师大部,……下面军官没敢汇报这个坦克师实际上已经消亡。
从各处战场汇报情况来看,土共军队装备了重型坦克,虽然数量不多,但苏军坦克和反坦克炮都无法击穿其装甲。
怪不得这支土共军队敢深入虎穴,原来战斗力如此强横。
就算朱可夫战略嗅觉敏感,但也不可能才开战三天就会意识到危险,他立即调动三个机械化军去围歼在苏木贝尔的这支解放军装甲部队。
1940年苏联机械化军按照编制,由2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1个摩托车团、1个通信和摩托化工兵营、1个航空兵中队组成。其中每个坦克师拥有315辆坦克,每个机械化军则有888辆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