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因势而变国内军备篇---(1 / 2)

王稼祥、徐远山前往苏联前,在东北的韩先楚、陈锡联、贺炳炎三人都接到军委的命令,就是由最早摩步师编成的三个装甲师再次进行调整,升格为三个坦克师,另外解放军要编六个装甲师,装甲师编制不变。

按照军委与徐远山交流的结果,坦克师编制六团加上两个直属营:三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拥有72辆59坦克;一个装甲团,72辆新式装甲车;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其中有两个107火箭炮营,每营24门火箭炮,一个88自行炮营24门自行88高炮;还有两个直属营,其中一个是工兵营,另一个是运输营。

目前除59坦克没有到位外,这半年多经过研发,新式装甲车改成了履带式,使用的发动机是后世大马力的柴油发动机。经过多次实战检验,装甲车上还是装备四联毫米高射机枪,这装备作战效能为最高。

而88自行高炮的底盘直接使用后世最高行进时速达30公里的重型三角履带拖拉机底盘。

徐远山当初知道88高炮反坦克效率很高,但缺点是移动不便,放列安置很费时间,虽然东北战役时,曾试验过放在大型渣土车上用于作战,但那不过权宜之计。

后来徐远山又仔细研究德国犀牛反坦克歼击车(突击炮)的特点,发现88高炮要改成反坦克歼击车,首先必须去掉88高炮的底座,只保留高低方向机,左右转向就靠履带底座转向,但转向速度仍不令他满意,因为战场上与坦克对攻,就看谁的动作快。

所以他就带了多套重型三角履带拖拉机底盘过来研发,试验基本达到他的要求,然后改变驾驶位置和提高防弹要求,并把后世的三角橡胶履带全换成高强度铝合金履带,因为重型拖拉机的动力充沛,加上88高炮和防弹装甲、弹药后,全车重量24吨,还能跑出30公里的时速。

这样一来,自行88高炮因为提高转向速度,所以作战效能就高出一筹了。

这就是徐远山利用后世各种民用技术和现成设备,不停根据需要进行改装组合,得到与二战不同的新式武器。

因为主要用心研究就知道自行88高炮特点,该炮不是用于远程压制,而是直瞄射击作战(距离一千米以内)。但直瞄射击作战,射击速度优先,但能快速转向的就是后世重型三角履带拖拉机,两者结合属于最优化。

收到中央军委命令后,坦克师立即开始进行扩编,每个师的三个坦克团人员就从现在东北野战师的装甲营里抽调。

参加东北战役前,各野战集团军的步兵师增加了一个装甲营,当时目的是加强火力,利用东北地形条件对日军形成突击火力碾压,实际上也达到了预期效果,经过一年的训练和实战,这些装甲营的官兵基本有了机动作战能力,可以直接转成坦克兵,熟悉新装备坦克使用即可,而步兵师装甲营只能再从步兵里选。

为了收复外蒙,坦克师是优先照顾以便尽快形成战斗力。

不过韩先楚也是头疼,新式装甲车和自行88高炮配置即使没有满额,但每个连都能有一、两辆足够训练了,但说要装备新式坦克,可是一辆都没有,不说性能如何,就连样子都不知道,向上申请是否先拨付一、两辆新式坦克用于训练,上级答复是没有,暂时用t26轻型坦克进行训练。

徐远山都没有在现代时空搞到59坦克,又如何能给这三个坦克师提供59坦克训练使用?

无奈之下,韩先楚只好给三个坦克团每个团分24辆t26轻型坦克训练,麻烦的是t26坦克是乘员三人,而据说新型坦克是乘员4人。

韩先楚只好又再次申请缴获日军的英式玛蒂尔达2型坦克,东北战役结束后他听说缴获并修复能使用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有一百多辆多。

玛蒂尔达2型坦克好歹也是有四名乘员。

实际上,坦克师的困难上级也知道,当坦克师提出申请后,每个坦克师又分给36辆英式玛蒂尔达2型坦克,刚好就是每个团12辆。

这个上级还是东北战役的彭老总指挥部,该指挥部直接转成外蒙战役指挥部。

按照军委的意思,第一批参加收复外蒙作战的,就由现在驻东北四个野战集团军负责,除留东北各地驻守和中朝边境小规模与日军作战外,还能抽调二百一十万兵力,第二批作战部队是再从关内准备抽调三百万兵力。

按照拟定的作战计划,解放军分三路用“闪电战”战术攻入外蒙,然后迅速把苏军分割包围,这三路指挥员:上路是徐向前指挥;中路是林彪指挥;下路是粟裕指挥。每路暂定五十万兵力,总指挥彭老总留下六十万的预备队。

选择这三位指挥员,就是他们指挥部队作战一贯以来都是灵活机动,这种指挥能力最适合“闪电战”这种大纵深作战方式。

这次把外蒙作战推迟到1940年3月实施,除了气候原因外,就是解放军也是需要准备和训练,明知苏军同样给外蒙增兵补充武器弹药,土共中央也没有办法。

进入外蒙作战,如果不提前准备和送死差不多,光后勤补给就能让军队后勤官兵绝望了,最短距离是呼和浩特到乌兰巴托,这段距离有五百多公里,……关键沿途是荒无人烟。

其它地方到乌兰巴托都差不多有上千公里,更荒无人烟,想想90万人分布在155万平方公里,相当除外蒙的中国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六之一地方,就知道是多么的荒无人烟了。

而乌兰巴托在外蒙还算是偏外蒙与内蒙的交界了,苏军驻守外蒙已经有多年,不说环境熟悉,至少物资供应肯定是充足的,这是苏军的主场,解放军进来打,身上得背好大一坨的物资,相当德军进攻到莫斯科那样的处境。

这也是斯大林、莫洛托夫是不太相信解放军真要打外蒙的原因,他们认为解放军最多是在外蒙与内蒙交界的地方不甘心打打几仗,所以他们想苏军不仅把解放军击退,还要攻入内蒙包围消灭大量的解放军部队,然后再假惺惺退出内蒙的大部分地盘,最后不仅熄灭土共想要回外蒙的念头,能从内蒙割下些边角地方,还落了好大的人情。

十年前的中东路事件就是这样子。

所以,苏联同样也是全力以赴,毕竟有利益驱动力量,还让刚崭露头角的朱可夫亲自去指挥这场战役。熟悉远东情况的朱可夫认为东北解放军就有差不多三百万兵力,除留下来对付朝鲜的日军,至少能动用一百五十万兵力,一百万苏联红军虽然能打赢,但想战果更大,至少再增兵五十万,还有坦克、火炮和飞机都要增加,同样至少增加原来的一半。

对朱可夫提出增兵并加强武器配置的要求,斯大林也同意了。

所以,当王稼祥、徐远山离开莫斯科回国,苏联就开始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源源不断把兵力、武器运往外蒙。

和坦克师没有新式坦克训练显得混乱不同,林彪、徐向前、粟裕三人各成立三个指挥部,每天根据地形和敌情研究大纵深战术,计算战斗烈度所消耗的武器弹药,然后几天后又与彭老总指挥部人员在一起研究,不时还把参战的各师主要指挥员叫来一起交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