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华北最后一战(1)---(1 / 2)

1938年11月17日,徐远山换好服装后在扬靖宇派出的一支小分队护送下,骑马离开密营。

杨靖宇并不知道徐远山去执行什么任务,按中央指示只管配合就好。

18日,徐远山就从本溪县乘坐上前往绵州的火车,一路上他看到日军的铁路运输非常繁忙。解放军空军虽然夺取东北三省的制空权,但没有实施对东北铁路交通线的轰炸,而东北抗日游击队这两个月来也没有再进行对日本铁路交通线破坏活动,大批军列将众多的日军士兵和武器弹药运往绵州、朝阳及赤峰一线。

日本为了死守东北三省,派了超过五十万的重兵布置在绵州、朝阳、赤峰以南,形成了大纵深的三道防线,再往南就是承德、唐山的日军华北方面军防区。

解放军空军能炸东北铁路线而不炸,日本关东军中也有军官产生怀疑,但奈何大本营“死保满洲国”的命令,日军还是把东北近半兵力布置在绵州以南。

火车上,除了少数商人外,差不多都是与日本有关的人员,所以南下的盘查并不是很严格,而从南往北进入东北的基本是一个站盘检一次。

徐远山现在依然用满铁特务的伪装身份,就是铁路线满铁的势力是最大。

看到客车不时停下让日军军列南下,徐远山又想到一周前在西安时,教员所说的“日军在绵州布置兵力越多,东北解放越容易”判断,因为到时候解放军只需在绵州和沈阳之间的盘山、阜新一线形成阻击线,日军在绵州以南的五、六十万兵力就无路可走,东是渤海、西是内蒙草原,渤海不到18米的水深,正适合用水雷封锁,而内蒙大草原在空军飞机威胁下,后勤补给想都不要想了。

东北三省已经被日本侵占压迫近8年时间,三千五百万的东北百姓被日本整个当成了苦力,辛苦种下的水稻全被日军走,百姓的口粮仅是高梁和苞米。

只要解放军与日军在东北打起来,解放军自然得到广大有血性的东北大汉支持,根本就不愁兵源,比人头?日本人就会知道中国百姓为什么一直把日本称为“小日本”了。

而且,日本在这七、八年时间里,完全摧毁了东北封建土地制度,土共在东北实施土改可以说不用费吹灰之力。

原时空的解放战争历史证明了,土共实施的土改,是无论军事力量还是物资装备都远远落后于国民党军队的土共军队,能迅速扭转局面,夺取最后的胜利的最强大武器。

19日,徐远山从绵州又乘坐前往山海关的火车,山海关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公元1381年在此地建关设卫,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从东北绵州到河北的秦皇岛,有一条狭长的丘陵地带,这就是辽西走廊。这条狭长的、相对平坦的通道长约二百公里,最宽处不过十余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三公里,山海关就是处在这最窄的地方的一座关城,城池坚固,1933年日军一个联队攻打山海关时就用了七天时间,而当时山海关的守军是一个旅的东北军在军防守。

除了辽西走廊外,到东北关外还有另外几条路可走,从东到西对应着京师外围的三个关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这三条路全都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很难走,后勤补给困难。

徐远山心里很清楚,如果解放军拿下山海关,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还能把日军更多兵力吸引到辽西走廊。辽西走廊中间离绵州三十公里处,在一个地点叫塔山,原时空解放战争曾发生过一场惊天动地的阻击战。

两年前,徐远山乘车到东北时,曾在山海关停留过,他现在前往山海关,就是选择合适穿越的地方,目前山海关及周边长城日军兵力有一个联队。

就在徐远山到东北时候,解放军一支特殊小部队正从山西乘坐二十架运5运输机转场到北平的南苑机场,这是空军的一支空降部队。

徐远山在筹划土共空军时,就考虑成立空降部队,但因为条件限制,最后仅编练成一个空降营(886人),但此前一直没有参加过实战,这次制定夺取山海关作战计划时,他把空降部队考虑上了,不过只是动用一个连兵力参战。

还是那句老话,不能仅靠他徐远山一个人打天下的,只需关键时候他出手相助即可,所以解放军每支部队都必须经过战火淬炼,这次动用空降部队也是一样的目的。

连长尤普中是最早随师政委刘震留在01基地,当时他还是排长,不过留在01基地的那个营却成了基地警戒部队,这时大家才傻眼:既然这个基地如此重要他们作为警戒部队自然就没有上战场机会了。

好在担任空军司令的刘震知道这支全是红军战士组成的部队战斗力,所以当徐远山考虑空降兵时,刘震也让他们这个警戒营参加选拨,不过红军中毕竟有许多战士是患有恐高症,所以全营参加选拨顺利通过第一关的有两百多名战士,空降兵的通过率不算高,这两百多人半年训练后只剩下不到一百人,没有通过的只能回原部队。

空降兵部队除了空降训练外,平时的作战训练更多是山地和城市的特种作战训练,一年后尤普中也成了空降兵一名连级指挥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