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围城:炮战逞威---(1 / 2)

2月20日下午4时,在南京城整编的122师师师长王铭章就接到命令,准备带队前往中华门外加强前沿阵地防守。

122师是负责一段三公里距离的阵地防守。

不过按照战术要求,每个师只派一个团兵力布置在第一线,另外两个团作为预备队做好轮战准备

南京保卫战前,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阵地攻防战时候,总是保留国内军阀作战的习惯,都是一窝蜂把部队派上阵地,就算留预备队也是极少。

原时空中无论是战例还是影视作品,常常出现阵地上的中国军队军官要求援军和补充兵力的场景。

实际上,就算中国军队防守阵地,兵力都是日军的三、五倍以上,大量兵力拥挤在阵地简易工事里,在日军火炮轰击下,伤亡惨重,自然是多少兵力都不够用,同时成就日军炮火猛烈的威名。

但仅布置少量兵力在阵地上,除了冒着丢失阵地的风险外,也需要阵地上的守军具有极大勇气。

徐远山与刘湘他们这些守城将领接触时,利用换装机会提出了“死战”要求,后来才提出丢了阵地不要紧,在炮兵掩护下夺回来就是了,阵地就是需要反复争夺才会成为交战双方的战场。

这就是原时空抗美援朝阵地攻防战中的“兑子”战术,这和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明显不同。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有一个连的伤亡率是500%,因为这个连的志愿军与美军连续争夺山头阵地,反复了28次,前后补充了五个连。

上甘岭战役把美军打痛了、打怕了,因为在志愿军“兑子”战术下,美军的伤亡反而是志愿军伤亡的两倍。

能决定南京城守军去留的徐远山,他的意见自然会得到重视。

王铭章122师整编后,番号名称仍保留,但原来不足四千人兵力补充到近八千人,三个步兵团每个团的兵力接近两千五百人,还配置了一个六门81迫击炮连。

最关键的,还增加了近三十名先锋军的干部。

这次布置一个团上阵地,兵力也差不多了,随打随补和随打随换,阵地防守时留足预备队最为关键。

王铭章带领部队前往前沿阵地时,城里的先锋军炮兵部队开炮了,整个南京城内外都处是隆隆的火炮发射炮弹声响。

先锋军炮兵虽然配合守城步兵作战,前沿阵地守军可以呼叫炮火支援,但先锋军所有炮兵部队并不是卫戍区司令部指挥。

王铭章刚开始指挥作战时是有些奇怪,但作战中先锋军炮兵部队确实没有误过事,就算阵地丢失了,只要川军反击部队准备好,先锋军炮火自然就支援过来了。

就好像先锋军的炮兵知道川军步兵心思一样。

事实上,徐远山不让卫戍区司令部指挥炮兵,是因为他们无法指挥。

现在中国军队的炮兵指挥水平真差太远了,都没有见过几门炮又如何懂得指挥,更不用说只有先锋军情报部门利用飞机和无人机对战场一目了然。

徐远山有后世资讯帮助,知道二战时期炮兵战术的变化,更清楚朝鲜战争至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的炮兵战术。

二战前期炮兵部队一般开炮时间,就是齐射三、五分钟打完就收工换地方,小家子气日军是如此,阔佬的德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所需的炮弹是靠运输上去的。

列宁格勒保卫战两年多时间(900天)德军发射炮弹二十万发,第一年是八万发炮弹,这样说吧,每天德军轰击列宁格勒的炮弹平均还不到三百发。

这是因为德军摊子太大,各处都需要弹药,后勤运输跟不上。

等到美军出场后,这支部队最强大的地方就是后勤,火力输出自然比德军多得多。

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军炮兵更是登峰造极,单炮每天发射三、五百发炮弹很平常。

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学到的东西,就是大炮兵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1979年自卫还击战时候,中国军队攻击凉山时258门大炮半小时发射一万多发炮弹,直接就把凉山炸平了,了平均每门火炮发射40发炮弹。

特别是自卫还击战开战之初及两山轮战时候,中国军队炮兵部队单炮每天发射三、五百发炮弹也是很普通的事情,这时候的中国军队炮兵装备更多是122和152口径火炮,比美军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更多是105口径榴弹炮是不一样。

徐远山损就损在用后世的炮兵战术思想,除了暗戳戳增加近一倍火炮不说,还要求战斗日单炮发射炮弹数量要超过三百发,这无论如何让小家子气日军所想不通的。

日军战斗日单炮发射炮弹从没有超过五个基数,小家子气的日军一个炮弹基数仅是12发,就知道与后来的志愿军炮兵一个炮弹基数40发差多大了,抗美援朝运输如此困难情况下,志愿军的75山炮最多一天都发射炮弹有四个基数。

因为德制105榴弹炮有近13公里射程,南京城内先锋军炮兵连在单个战斗日是不移动炮位的,所以每一个炮位都是被双层沙袋围护着,连长就是通过电话专线听从观察指挥员的指令不停指挥炮兵战士发射炮弹。

估计打完南京保卫战,这批105榴弹炮的炮管都得报废了。

而原时空国民党中央军的独立炮兵团,前面四年抗战,所用掉的炮弹,单炮都没有超过一千发。

放到先锋军这里,不过就是三、四个战斗日的发射量。

先锋军这种打法,民国军阀军队的军官谁会指挥?谁又能指挥?

正因为如此,先锋军的炮兵部队一如既往在炮战逞威。

南京城中国军队炮兵部队的作战,也把许多外国战地记者看呆了。

美国记者杜丁发给《纽约时报》的新闻稿中写到:

……,前些天城里又来了一批川军,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服带着军帽,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每个人都带着旧式雨伞以及脸盆、茶壶、电筒、毛巾、蔬菜和备用草鞋,这些东西或者挂在肩膀上,或者用绳子拴在身上,许多扛枪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私人财物吊在枪杆上,像这样吹吹打打喜剧般的中国军队,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

然而,进城后,这些军队被统一进行了整顿,那种懒散的状态不见了,也不知道中国那些军阀用了什么奇招,……

但最为神奇的是南京城中国军队炮兵部队,这些炮兵部队不仅神奇还非常神秘,他们的炮兵阵地不允许记者进入,不过那些穿戴花花绿绿衣服的士兵客气地解释说,炮兵阵地有许多军事秘密,事关他们的性命。

这道理也算说得过去,正因为如此所有记者都很好奇,就是这些中国军队的炮兵不停歇地在发射炮弹,是的,他们不停地朝城外远处发射炮弹,也不知道哪里有没有日军士兵。

同行也是美国记者的埃邦德告诉我,前一阵中日双方激战时,他曾经仔细计算一个炮兵阵地发射的炮弹数,计算的那一门大炮在一天时间里,就发射了184发炮弹,这仅是白天的统计数,晚上那门火炮还在继续射击。

不说埃邦德,就是我也很好奇,城里的这些炮兵部队是什么时候屯集了如此多的炮弹,不是说中国军队缺枪少炮,更缺少子弹和炮弹吗?

难道,战前中国军队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炮弹?

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美国军火老板有钱就能生产炮弹。

昨天听中国的电台广播说,城外有日军近十万人包围了南京城,还要中国军队投降,遭拒绝后,日军就准备要全面进攻南京城。…

……

美国记者杜丁所说的十万人,确实是“胜利之声”报出来的数字,虽然西山情报部掌握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具体数据是八万余人,当然也不会公开说是八万人,那无疑是告诉日本人:我们掌握你们的具体情况。

原时空日军有近五万兵力攻击南京城,涉及到六个师团,所以也有许多人说有20万人的日军进攻南京城,这是不对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