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眼前南京城的战争态势,与徐远山前期布置很有关系,而不仅仅是守和撤的问题。
徐远山前期时空穿越携带量还小的时候,对如何帮助土共发展工业是有过规划,是的,仅是工业的规划而不是工业化规划。
民国时期的中国,工业真的很落后,就算有一些工业企业除了几个兵工厂外,几乎都在上海、天津及广州这几个大城市,西北是完全空白。
所以,前期通过由陕西政府出面购买外国的机床设备,还通过给苏联提供一个大金矿坐标而帮西北土共建起一个钢铁厂和一个硝酸炸药厂,徐远山也开始从现代带来一些较先进的机床作为母机床,从而发展出一些生产军工产品和民用生产资料工具的工厂。
但西北因为缺少工人和技术人员,严重制约工业发展,因此土共开展至今还没有停止的招揽基础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大行动,这项行动也基本是各地土共地下组织这两年多来的主要工作。
这时,徐远山能帮助的就是提供大量处理过的工厂生产技术教育影片和学习资料,时空穿越就知识和教育内容所占的重量比最小。
通过多方两年来不懈努力,到1937年年底时,西北工业终于有了一定的基础,工人数量超过了十万人,光山西过来的工人就有两万人,当然这十万人里还有一小半数量还是工厂学徒身份。
现在到了徐远山开始考虑西北工业化问题的时候了。
工业和工业化的区别,就是单一企业与产业链的区别。
除了几个主要军工企业的扩大需要外,徐远山和西北土共开始着手五小工业全方面的布置,五小工业就是:小冶炼、小能源、小机械、小水泥和小化肥。
五小工业第一项本来是小钢铁的,但军工发展的铜金属需求原因,铜矿冶炼也迫在眉睫,所以徐远山就换成小冶炼。
同样,小能源包括了小煤矿和小石油,因为空军的原因,徐远山前期就重点解决炼油厂的设备和添加剂材料等。
还有就是化工基础的三酸两碱:硝酸、硫酸、盐酸和纯碱、烧碱
这些五小工业和化工基础企业所需的设备,以及军工生产的军品,一部分由西北机械企业生产;一部分是民国时空国外加工好的半成品,如枪管和子弹生产线之类;更多还是靠徐远山从后世携带过来填充,而且还不仅仅是设备也包括目前各种民国时空无法生产的原材料。
1月22日徐远山从德国给西山送回一千八百吨的武器弹药后,到2月11日,徐远山两次从现代时空共给西北带去近4200吨的物资,其中除700吨白银外,3500吨都是西北工业急需的设备和原材料。
如果没有南京城的意外情况,到2月底的两次穿越,徐远山还准备给西北再送去近4700吨的工业设备和原材料(前一次2200多吨,后一次近2500吨),这就让西北的五小工业化和化工企业发展得到提速。
而且徐远山还有一项中国工业弯道超车的计划,就是在1938年至1940年从欧洲引进基础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计划。
计划也很简单:在二战爆发前,通过德国急需的军工生产原材料换取犹太人中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既能多救活一些犹太人,又给西北工业补充高素质工人。
德国犹太人虽然多数是商人,但工人和技术人员也不少,可惜中国没有条件吸引犹太人中的知识分子;
二战爆发后,再从欧洲法国等一些国家挖掘一些工人和技术人员,当然有科技人才也要,特别是在军工企业生产工作过的工人。
要达到中国工业弯道超车,就要发挥可能超过十万外国工人的作用,首先中国自身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其次就是有相当多的翻译人员。
相当数量的工人就必须靠众多的五小工业企业来积累,所以前期投入的五小工业项目自然是越多越好。
翻译人员数量问题,在徐远山的建议下,1937年西北联合政府就成立了一个培训机构,汇集懂外语的老师,在徐远山提供教学设备下,开了俄、德、法、英四个语种课目,每个语种招两千名学员,学制是两年,每年招多批。
学员还有兼职的,就是鼓励年轻工轻人兼职上夜校学一门外语,当然会根据学习成绩给予经济补助;专职学员,就从各地来西北的年轻学生里面招,特别年龄较小或身体不能胜任其它工作的。
当然,徐远山也给土共中央解释了工人学习外语的必要性。
特别苏联帮助建设的张掖钢铁厂、硝酸炸药厂就让土共遇到了翻译难题,当时可是抽了不少留苏的干部到这两个工厂充当翻译,就这还非常紧张。
所以徐远山的建议也得到了土共中央的赞同并大力支持在所有工厂推行。
实际上,徐远山超然的身份也起了决定性作用,设备是徐远山带来的,财政的金银也是徐远山带来的,他的建议任谁都不能不重视。
至于将来是否能从国外引进工人,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徐远山联络德国,当然除了军需品,还有工业人才和后面德国战利品即占领国的工业设备。
而且先锋军在美国和东南亚成立分支,招聘华人,除军事人才外当然也有工业和翻译人才考虑。
将来以抗战名义,让这些海外青年到中国,到了西北,这些既有工业基础又懂英语,将来就是最好的翻译。
想想,有这样的几千名有工厂工作基础又懂外语华裔青年,能给西北工业发展起多大的作用吧。
1938年是西北工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
同样,南京保卫战也到了关键时刻。
南京城不像太湖西山基地有机场和武器转运功能,南京城除了象征意义外就是吸引日军注意力并断开了日军长江运输航线。
但徐远山看重的,就是借南京保卫战收拢川军,如果此战下来,川军投靠先锋军,投靠了土共,不仅仅意味着这18万川军的出路,还代表了后面会赢得了整个四川省。
就算蒋秃子有所察觉,派出几个师中央军进驻四川,也道:“能!”
然后,徐远山又转向叶剑英问道:“叶主任,你们把情况与刘司令他们说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