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两场谈判---(1 / 2)

4月3日下午,战斗结束后,太湖水面依然是忙碌的景象,这是西山岛上的龙帮正组织渔民打捞沉入湖底的枪支弹药。

捞出一支步枪或一挺轻机枪是一银元,重机枪是两银元,弹药另算。

太湖水深多数才两、三米,湖边的十三、四岁的孩子都能下水,所以从西山岛和东山半岛就能组织上千渔民和十多岁的孩子下水打捞。

事实上,估计能捞上五、六千支步枪(加上机枪)就不错了,这样大的湖面肯定有些武器落水后是无法找见的。

徐远山还是发愁的另一件事,就是伤员太多,不是自己部队上的战士,而是昨晚上发生在东山半岛的夜战及上午的战斗,有近千的88师伤员,这些都是愿意留下来的士兵。

好在西山此前就建立了一个野战医院,除了在上海找来几个医生,西北红军第二批支援的骨干里还有两名正式医生和三名徐远山的最小弟子柳依依、赵石尔和徐医参。

除了这几个骨干医生,野战医院还有近二十名护理人员。

但这远远还不够,从昨晚他们开始就医治伤员,白天轮换休息,下午东山半岛的88师两个团投降后又转交了大批伤员,就连徐远山也去帮忙了。

仗打完后,徐远山才有些后怕,如果这场战斗提前两、三个月,估计就是一个烂摊子,好在给他五个月的准备时间。

徐远山自认不擅长政治,只不过掌握一些后世先进技术,只知道后世沿海工业依靠的是产业链、交通便利及开始的来料加工的业务发展起来的。

现在他已经在沿海收购了一家望远镜制造小厂,利用沿海的产业链采购材料组装生产各类瞄准镜,大部分是发到泰国的公司。

在他明确知道在后世无法搞来大批先进武器后,就考虑将来土共部队遇见日军的炮楼怎么办、遇见日军的坦克怎么办、遇见日军的飞机又怎么办。

经分析后,只能走自己研发的路子,就是后世技术、精密电子配件和民国的炸药、粗材料结合生产出相对这个时空来说的先进武器。

不过,要研发就必须有合适的基地和试验性的战场,这是他选择太湖西山的初衷。

当然,原时空的南京大屠杀始终是他到民国后的一个阴影,他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好,但如果在旁边做些准备,尽自己一把力能多救几个人是几个人,否则在他心里是永远的痛。

徐远山因为和调查统计局特务斗一场,他亲自进了民国时空的南京城。

这才知道后世所说的南京打巷战真是无稽之谈。

南京城超过两层的房子,寥寥可数,房子结构绝大多数是单砖墙,而且还很破旧,不说飞机炸弹和炮弹了,就是多几枚手榴弹爆炸都能震塌房屋。

南京不是钢筋水泥的斯大林格勒,绝对打不了巷战。

按照徐远山了解到的资料,南京伤亡大的原因,就是逃跑的那些国民党高官,偏偏下了死命令,让精锐的德械36师堵在下关的地方,不让任何百姓和士兵出城,使得他们成为日本人屠杀的对象;另外就是下关码头遭到日本飞机轰炸,撤退船只和人员损失惨重。

他也真奇怪,后世里怎么就有一些人对这些畏日军如虎而对自己百姓残暴的国民党高官抱有同情心的。

将来对那些汉奸,还有信誓旦旦与南京城共存亡私下又备船逃跑的唐生智之类的,多杀几个又如何,自己被人骂又如何,只要能多活一些百姓。

所以太湖他就占定了,提前在这里做些准备,就算逆转不了抗战初期的大势,但到时突然发力,多拖住日军一些日子,就能让南京百姓多跑出来一些人。

对于现在抓住的87师和88师这些俘虏,暂时还不能放的,至于如何处理还得报土共中央,下来就是准备应对蒋秃子的第二次进攻。

船模鱼雷还有一半没有使用,足够能应付一次大规模进攻,而且还可以从后世再带来一些补充,再把防空高炮布置在西山岛四周防备万一。

徐远山并不知道蒋秃子和国民党方面有些怂了,他是把太湖西山当作宝地,而国民党高官开始打小算盘,盘算为这个弹丸之地再动用更用多的军队是否划算。

徐远山目前确实对大局分析还有一些欠缺,他在太湖这样一闹,不仅仅是搅局的人,更是把国民党政府及特务机构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给西北红军和各地土共组织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江南红军游击队已逐步把散落在各地的红军汇聚到以寿宁县为中心的根据地,粟裕这段时间还把周边的泰顺县、庆元县、周宁县、政和县的部分区域发展成根据地,部分成游击区。

王学文还在安排上海的情报组织以蚂蚁搬家方式,把上海购进的武器弹药陆续运过去一部分。

可惜太湖周边的水运线已经被封锁,否则这次太湖东山半岛和湖面激战后缴获的大量枪支弹药,能送到江南红军游击队就不得了。

而且,徐远山在太湖与国民党中央军及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打了一场,也让国民党在西北出现了一个巨大监视的空洞。

因为现时空红一方面军先在甘肃站住脚,然后才发起陕北战役,因此相比原时空陕北和东北军于3月4日接触正好迟了一个月,地点也从洛川换到了宝鸡。

4月4日中午,陕西宝鸡,土共代表李克农和张学良秘密见面谈判。

张学良现在身份是“剿总”副司令,级别比杨虎城高。

而且东北军在陕西有十几万兵力,也比杨虎城的西北军多了不少,所以前面红军与杨虎城私下早就有合作,而张学良不常在西安,昨天从南京飞到西安。

这次会谈,还是被俘的东北军619团长高福源主动要求返回东北军牵线而成。

开始见面时候张学良先问李克农的身份,意思对方是不是有谈判资格。

“我是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是这次的谈判代表。”这是李克农的公开身份,而且李克农也坦诚说是教员派来的。

张学良提了三个问题:“一你们红军是不是真抗日?是一个幌子,还是真的?二你们红军内部是不是团结?三你们要抗日,为什么要反蒋?”

李克农严肃说道:“如果红军不是为了抗日,何必长征到西北来?至于第二个问题,红军是团结的,此前有过争论,个别干部要分裂并不代表多数,而且我们土共内部已经处理好;第三,抗日为什么反蒋,就是因为蒋介石坚持对内独裁、对外妥协退让,专打内战,死不抗日,所以要反蒋抗日,凡是抗日的我们都团结。”

张学良又问到:“那么,我要问一问,你们红军能不能放下武器,接受政府的改编?”

这时西北红军对外公开是八万人,其中三万人还是地方性质的游击队或民兵,所以和东北军近十五万人还有很大差距,也是张学良能说出这话的原因。

李克农断然否定:“我是谈判代表,不是投降代表,红军有谈判诚意,但可不是软弱可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