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来自现代民用技术的信心---(1 / 2)

徐远山身边的一些人,对徐远山把基地放在西山是不理解,觉得他此举过于冒险了。

但徐远山很清楚,如果他仍留在甘肃,不说他不愿干涉红军内部事务,就算干涉了,几代的理念差别,少时没有人说什么,多了肯定会招人嫌。

同时,他搞机械出身,知道产业链的重要性,那么有西山和上海交通便利的条件,他在民国生产加工和研发实验就非常方便很多。

使用后世技术和少量配件,他就可以赶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研究并生产出一些降维打击武器。

毕竟现代武器不是那么好搞又易暴露,就算搞到了后勤补给也是受限很大。

这也是他离开甘肃在太湖西山建立基地的原因,当然土共和红军的援助不会减少。

太湖上扎点,有些冒险,那么就把风险降到最低,把西山弄成铜墙铁壁,就看谁来试试锋芒。

他又不是迂腐之人,就算原时空国民党军队里有些人在抗战很英勇,一些空军飞行员也是抗战英雄。

但如果这些人遵照蒋秃子的命令来打西山,对不起,我徐远山照样想办法把你打下来。

他穿越民国时就定了原则,阻碍他帮助这个时空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绝对神挡杀神和佛挡杀佛的。

神和佛都敢杀,何况你一个普通人呢。

水面防御解决了,还有就是空中的飞机袭击问题,除了用航模的笨办法,最关键就是自动高炮射击系统和最原始的地空导弹了。

徐远山在现代时空并不缺钱,毕竟大额开支暂时还没有,而且他每次返回现代不是缅甸翡翠就是名贵木材家俱,这些最没有风险的。

他在国内的西安和国外的泰国分别成立家俱公司,专门少量定向出售名贵木材家俱,而且重点还放在泰国。

徐远山在现代所能依赖的,就是各种民用产品的转化,为此他专门展开许多民用研发的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就是火箭弹的研究,徐远山知道抗战开始后,采取游击战的红军要面临日军炮楼的压制,而他搞不来40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

但他可以想法生产出107火箭弹,能打十公里以上的107火箭弹,打几百米外炮楼当然不在话下。

国内是无法研究火箭,但偏巧在泰国就可以。

泰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节”,并在这节日里开展民间火箭比赛,胜者还能获重奖,参赛的火箭都有几人高,最大射高都有十公里以上。

这就是研制107火箭弹得天独厚的条件。

所以徐远山在泰国成立了一个火箭研发公司,高新聘请了三名中国在泰国公司的中方技术人员,专门研发火箭燃料、发动机,以及飞行控制,所利用的材料和配件也全是现代的民用产品,并借口火箭发射后的安全问题,设立没有gps导航情况下火箭的落地准确性等研究项目。

所以泰国的火箭公司研发就涉及火箭燃烧最优及多种配方、各种大小火箭发动机功效、还有就是落地精确性的控制。

如果这些方面研究突破了,到民国后加上前部的炸药,妥妥就是各种规格的107火箭弹。

再发展就是各类的导弹了。

国内的公司,就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开展各种各样的项目研究。

而且徐远山知道这些项目不宜集中多人在一起研发,多数情况下都是委托给个人研究,甚至很多是兼职的,至于要找什么帮手,就由这个人自己决定并自行组织团队。

而自动定向定点控制系统研究和红外感应自动控制是徐远山面临最急迫的问题,所以就各找了几个委托人研发,研发过程的耗材和试验用配件实报实销,研发成功另外奖励二十万元。

当然,公司会派人即时跟踪,首先必须在短时间内比如两三天内提出研发思路,然后在规定时间内成功研发出来,否则公司可单方终止委托研发项目。

张浩是智能汽车的研的发人员,他一次在朋友聚会时,无意了解到有公司委托研发红外感应自动控制项目。

张浩刚听说这个项目名称时,就有些想发笑,这都是什么东东?都是烂了大街的技术了。

不过这位朋友说道,这事还真不是玩笑,这家公司有很好的信誉度,你真有水平的话可以试试。

张浩一听既然是真的,那也算是一件好事,听过介绍后和对方公司工作人员见面,对方工作人员也承认这是烂大街的技术,但现在就是需要利用现有市面产品完成远距离红外感应自动控制的产品。

也就是现有产品加工组合、程序设定(计算控制芯片)一整套都得完成。

如果签定委托研发协议,研发过程耗材实报实销,结果出来后项目奖励资金是二十万元。

张浩想了想,觉得难度不是太大,虽然他的特长是编程方面,但对产品设计方面也还算凑合。

虽然对方要求最远距离是五百米(实际到目标五百米范围内就自动控制),他知道产品研发开始时并不因此受限制,先弄出几十米以后再考虑几十百米最后到五百米都很正常。

红外感应对张浩来说确实是跨行了,但同样红外感应专业的可能不一定熟悉自动控制,无法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特别最后的编程更不容易。

而张浩正好是后两样的特长,只要突破前面的红外感应,一个人拿下二十万不香吗?

回来的路上,张浩就想日常生活有那些远距离红外感应的应用,车进小区时,门口的保安在五、六米外用测温枪给他量体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