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红军扩军和徐远山种菜---(2 / 2)

后世很多市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买回来的土豆装纸箱扔在房间角落里遗忘了,等过段时间发现时,土豆竟然生长了。

这家伙就是有这么强生长力。

当然,各方条件好了,产量是不一样的。

既然土豆如此不挑剔土质,不挑季节,还是最耐旱的农作物,为什么在民国就推广不起来呢?

就因为这家伙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是所有农作物里最低的种产比,具体就是种子和产量的比例。

在民国,想种出五、六百斤的土豆,需要近百斤的种子,也就是近百斤的土豆。

玉米、水稻五、六斤的种子在现代轻松能在一亩地上种出七、八百斤,民国时少的也有两百斤的粮食。

更不用说蔬菜几两不到半斤种子都能在一亩地种出上千甚至上万斤的蔬菜了,这也是徐远山这次还从现代时空带来大白菜、包菜、南瓜、东瓜各一斤早熟良种的原因。

但上面这些都不耐旱,民国时空这几年的大旱只有土豆能抗过去。

这也是徐远山回答民国粮食生产困难解决办法,只有种土豆,但种土豆关键就是在种子的原因。

这也是徐远山就算花大力气也要种出土豆的原因。

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用大棚种种大白菜什么的,除了给红军有口福外,也是为了增强大家信心。

就在徐远山离开的这五天里,红军已经选择好了十一个种植地方即农场,都是比较适合土豆生产的土质,也是较肥沃的土地,这样产量能更高一些。

也组织起十一支种植生产的队伍,队伍结构基本是红军、种地好手的农民和种过地的俘虏兵,每支队伍由两名有文化的红军干部负责。

徐远山回来后,先拿出土坯房的设计图纸,就是参考当年陕北的土坯大棚,但也有改动,就是在两个土墙根留置烧坑的烟道,用地暖方式控制棚内温度,两头都修有烧火的灶坑,烟气可通过烟道从另一端排出。

考虑到两个高低土墙中间铺设的木梁和木条,两土墙距离是六米左右,每个土坯棚子长度超过六十米。

每个农场修两个,将来其中一个是铺上塑料膜,另一个是作为备用。

另外,还给每个土坯棚准备了保暖被子,防止严寒来时铺到顶上,所有被子就用缴获敌军里最旧的被子来代替。

从军队里抽出士兵来干活就是利索,在徐远山要求下,一部分人员去盖土坯棚,一部分到外收集农家肥,小部分同时把棚子里土地深耕细作。

红一方面军根据徐远山要求还从武山县给每个农场调来一千斤煤炭备用,武山县附近有几个小煤矿。

徐远山每天除利用现代时空带来的手机学习种植技术外,就是指导各个农场按时他的要求,也就是后世种植技术来操作,而各个农场有文化的干部就跟着学习。

在技术上,就算民国时空许多人不理解,照弄就是了。

何况,徐远山可是用工业计量办法照后世种植技术一步一步操作的,也方便红军干部学习和记录。

除此外,回到民国第一天的徐远山就在一个正建的土坯房里育了大白菜和包菜的苗子,这是给靠近水源的四个土坯房子准备种植的。

考虑到现在已经是深秋,因为育苗最适宜温度是20度至25度,种子撒播后上面还压上这次少量带来塑料膜,育苗地方也不大,足够了,晚上还用被子覆盖上保温。

徐远山是一个人单独住,每天都利用手机查询相关种植技术,方便第二天进行指导。

第四天的时候,菜苗长出来了,就连伍豪过来见到后也非常惊讶,他可是听农场种地的农民说一般菜苗是七、八天常能长出来,而徐远山只用了一半时间。

谁都想不到,后世有一种叫覆膜种植技术,不仅高效还能提高20%的产量,何况徐远山所选的还是后世高效的良种。

徐远山这一步又走对了,他通过先种菜至少减少大家对冬天能种土豆的一些怀疑。

10月2日,当菜苗长出青叶子时,各个土坯棚子基本盖好,徐远山安排后续工作和注意事项后于当晚也就是3日凌晨4时离开民国。

10月8日凌晨,等徐远山回民国时,带来了两百公斤的土豆种苗和一百公斤重量的塑料膜。

他选了三个土坯棚子进行种植,其中两个棚子用了150斤种子,另一个棚子用100斤种子。

在徐远山指导下,大家正好轮流给这三个土培棚子种上土豆,同时把塑料膜铺好,种植工作进入了正常,剩余时间除了按规定管理要求日常维护外,各个农场干部开始用徐远提供的资料对大家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中间徐远山又陆续带回来八百公斤和四百公斤塑料薄膜,共陆续种上15个土坯棚子的土豆,还移栽四个土坯棚子的白菜和包菜。

因为大家都种了一次,所以种植土豆的第一天后,徐远山终于能够脱身,带着龙组部队去榆中执行一项送礼任务,那是徐远山在甘肃的最后一战。

两个月后,最先收获是大白菜,所有人被大白菜每亩近万斤的产量惊呆了,然后就是陆续收获的高产量的土豆。

这时,徐远山已经在上海杀出名气。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umkj.cc。船说手机版:https://m.shumkj.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