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红军扩军和徐远山种菜---(1 / 2)

1935年9月28日,甘肃清贵山,民国时空。

徐远山回到民国后,得知两天前红一方面军已经攻取了武山县县城和漳县县城。

有着徐远山提供的夜战武器和远程精准武器,这些战斗基本是水到渠成。

下一步作战计划反而让红一方面军高层领导犹豫,至少徐远山听到两种不同意见。

因为红军战斗力的提高,一些指挥员的信心也大增,因此建议趁势把另一个比岷县县城还大的陇西县城和较小的通渭县城也打下来。

这样一来,红军就拥有五个县超过八千平方公里的根据地。

但也有指挥员建议消化目前的战果,暂时整军、扩军再战。

这时,教员再次体现出战略思想和军事作战指挥非凡的眼光,他认为目前红一方面军急迫的是增强实力,而不是快速增长地盘。

所以在作战会议上,教员说道:“红一方面军目前尽快利用眼前的缴获扩军,而不是急着占地盘,占了地盘反而分散兵力,扩军后利用运动战再歼敌一、两个师,很多地盘自然就成了根据地。”

这可能也是原时空在长征后期、抗战前期,因为教员亲自指挥多次战役,逐渐形成了新的军事思想“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这是运动战最高级别的战役思想,主导了整个三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行动作战。

因此,红一方面军转为休整扩军,其中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这两个军团各扩至一万人兵力,每个军团下辖四个师;而刚进入甘肃的第五军和第三十二军各扩至两千五百人。

这样一来,加上徐海东红十五军团现已扩军至一万五千人,扩军后整个红一方面军共有兵力四万余人,兵力反超在川西苦苦支撑的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与四川军阀刘湘部队几次大战后,实际兵力已经不足四万人,虽然对外号称仍有六万人兵力。

当然,红一方面军休整扩军也密切关注国民党军队调动的情况,寻找战机准备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但红一方面军扩军与徐远山无关,已经有上千人的龙组部队在徐远山要求下,已经不再扩军,除了补充作战损耗的弹药,缴获的武器弹药全送给红一方面军。

就目前来说,这样的人数已经是徐远山能够指挥的上限。

龙组部队已经回来与徐远山汇合,也进入休整练兵期。

徐远山把这次带回来的四部电台、两套凿岩机、遥控爆炸装及各类瞄准镜移交给红一方面军后准备去当几天农民了。

按照徐远山的意思,下来的二十天里,他除了再打一仗后就离开准备去上海,当然中间他还要抽空回来指导土豆冬季种植生产。

要打一仗的目的就是再给红一方面军送上一份厚礼,送礼吗他当然要亲自去。

其余时间,徐远山真的要当农民,拥有后世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而且还要带出一批红军战士的徒弟。

徐远山敢于揽下冬季种植土豆的难事,就是在于他当记者的见识。

他在陕北采访时曾见过被废弃的十几年前农民所用过的大棚,否则按现代目前的大棚要求,任谁都无法在民间时空搞出大棚种植。

因为目前现代时空农业生产的大棚,全是钢管构造,然后才是外面包着塑料膜,但钢管在民国是找不来的,而木条又无法代替。

而徐远山在陕北所见已经废弃的大棚,是由高低两个土坯墙构成,上面用木条架起来形成一个斜坡,上面再铺塑料膜即可,两头是土坯房即可住人也可当成烧坑温控房。

这种土坯墙构成的大棚有利有弊,利是更宜保暖,弊端是占用土地较大。

不过,在民国这里,弊端再不是弊端了,山区并不讲究土地利用率,何况冬季土地上也没有农作物。

其次,大棚种植最费人工,因为不说细心耕作和管理,就是农家肥使用量也是惊人。

但偏巧徐远山这里不缺人手,除了农场自己进行农家肥发酵外,还能在外面用银元购买当地农民的农家肥,然后用人力挑回来。

是的,从一开始徐远山就想过用银元购买农民发酵好的农家肥,因为自己发酵除时间受限制外,还存在数量不够的问题。

徐远山就准备用农家肥推出的高产量,少量的化肥就从现代时空带过来。

龙组部队现在还有近五千银元的现金,这次冬季种植土豆,徐远山就不会让红军出钱,否则他们总会想到性价比,会觉得值不值花这么多钱。

但徐远山知道,这次冬季种植土豆除试验性质外,更主要是政治目的,就是开春后让红军有几十万斤的土豆种子。

至于能不能将土豆成功种植出来,徐远山从没有怀疑过。

如果土豆都种不出来,后世就不可能有大棚农作物了。

徐远山身上的特长也是优点,就是见多识广,逻辑思维强,做事专注。

土豆可以说是所有农作物中最不挑土质,不仅最耐旱同时也是对各种严劣气候最有御能力的农作物。

我都躲在土里,冰雹还能把我砸了?还是大风能把我吹跑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