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中央红军北上接应---(2 / 2)

这里作为甘南与青海交界,当地百姓深受国民党军队欺压,中央红军到来后,都是把百姓当亲人,不仅说话和蔼,随时随地帮助百姓扫庭院,挑水满缸,比儿子、姑爷还好。

所以,当地老百姓也同样把红军当亲人,军民一家亲啊。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中央红军对百姓的好。

因配合作战需要,陈赓带红一方面军干部团到红四方面军,张国焘故意找茬问干部团长的陈赓:“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哪支部队更好?”

陈赓直率直地回答:“两个方面军的红军战士作战都勇敢,执行群众政策,红一方面军做得最好。”

红三军团第10团9日当天从哈达铺北上,作为先头部队的1营红军战士在政委黄克城指挥下,下午3时到达寺沟镇附近。

这里有鲁大昌部新编十四师两个连兵力在防守。

土共的战将,许多人指挥作战很有特点,比如韩先楚看起来是大不咧咧的样子,但指挥作战狡如兔,行动迅猛如豹,所以也被称为“旋风将军”。

而黄克诚指挥作战看似没有明显的特点,实在是因为优点太多,个个突出就显不出个别方向的突出。

黄克诚的作战指挥包揽“稳、准、狠”的全方位,他没有上过军校仅是读了师范,但善于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所带出来的部队如新四军第3师后来的39军,战斗力超强,战术应用灵活,战绩巨大,战损还小。

39军在群雄众多的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排名第一,都是打出来的,否则谁服你啊。

现在黄克诚一看前面寺沟镇路口的两边山侧的半山上有敌人两个大碉堡,对整条大路形成了交叉火力。

他继续观察,发现大碉堡是开口式没有顶子,又看了看山侧,知道1营的战士能够爬上去。

因此,黄克城成立两个突击分队从山上翻过去,爬到敌人碉堡上方后直接扔手榴弹;地面上组织轻机枪和枪法好的战士前出,作为火力掩护,并吸引守军的注意力;而跑动能力强的战士做好冲锋准备,打垮敌人后马上冲过去,不放跑敌人。

从这里就看出黄克诚的战术运用,是环环相扣,就是“稳、准、狠”的精髓。

不到一小时战斗结束了,毙敌24人,俘敌153人,1营战斗伤亡牺牲战士3人,受伤11人,缴获各种枪支189支。

红军攻克寺沟镇后,继续北上,到傍晚时到达离岷县县城岷州只有十四公里的河那下村,这里是原时空后世岷县火车站附近。

而在岷州花天酒地的甘肃军阀、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听悉红军已经逼近了岷州,立刻就慌了。

虽然岷州还有两个多团共有3000人的兵力在防守,而岷州城墙坚固且不低,同时在岷州北面的乡镇还有近两千兵力。

但鲁大昌部在红军攻克腊子口时,被红一军团的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收拾了两个营,也是被打怕了。

岷州城墙与腊子口还差很远呢。

鲁大昌立即给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发去求援电报:红军开始北上,攻击甚猛,我军在寺沟镇防守的一个营全体殉国,如不速派兵前来救援,岷州岌岌可危!

收到电报的朱绍良焦头烂额,六盘山脉出现大股红军游击队,而天水附近交战双方乱成马,通源附近又出现一支红军部队,人数仅几百人但战力彪悍,一个团的中央军围过去也不见惊慌逃跑,正在通源东南方向焦灼相持。

不过,朱绍良还是给鲁大昌回电:你部新编十四师在岷州加紧构筑工事,严密死守,另派王均第三军唐淮源第十二师前来岷县支援,望你部尽忠职守,如有疏漏,严惩不贷。

自从中央红军攻破天险腊子口后,甘肃的国民党军队就陷入不利境地。

当时中央红军从川西北上进入甘肃,有三条路可供选择:第一是北上腊子口,突破天险;第二是往西绕道青海,可这一绕就是广袤的无人区,部队将更加困难;第三就是顺着白龙江东进武都,可东侧已有胡宗南的精锐部队以逸待劳。

所以鲁大昌以为腊子口天险,用两个营守就够了,没有想到红军里有一位16岁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参军前就是采山药出身,用一根竿头绑了钩子的长竿攀登上悬崖峭壁到崖顶,然后放下绳索让其他战士爬上去,破了天险腊子口。

本来徐老虎的红二十五军自从进入甘肃后,先是闪电占据了两当县城,长途奔袭趁天水守军空虚夜间强攻拿下天水城,围点打援灭了第三军十二师一个补充团,随后不长时间又阴了省交通队的骑兵队,在天水至宝鸡的西山牵制住东北军三个师,六盘山脉一战打瘫了机动能力最强的马家军三十五骑兵师……

这已经让甘肃的二十多万军队疲于奔命,现在中央红军又进入到甘南,别看国民党军队近三十万人,但却又是处处冒火头,五个手指头都摁不住一个跳蚤,现在还成了两个跳蚤了。

朱绍良现在还没有意识到,最后进来的可不是跳蚤,而是一只猛虎。

有着雄才大略的教员,早就看透了甘肃敌我态势,有第十五军团进行游击战牵制各个地方国民党军队就够了。

而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的主力不会分散开来,运动歼灭战就是能够快速高效消灭师级以上敌人的最好战术。

这两个军团,就是潜伏在黑暗中的猛虎,等待机会扑出致命的一击。

哪支国民党军队会成为被狩猎第一个目标?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umkj.cc。船说手机版:https://m.shumkj.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