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美人谋》 350-360(第1/13页)
第351章君与臣(十一)
“你会不会觉得我太过自私?”平阳公主在她怀中问道。
萧怀玉小心翼翼的拥抱着怀中的平阳公主,她在痛苦的同时,也无不在心疼她。
她又何尝想过真的要远离,对于深爱的人,又怎舍推开,哪怕一直让自己痛苦,也从未想过要真的放弃。
她的心里,明明已有答案,明明自己很清楚,而这份痛苦,便是源自于她对她的爱。
也许正因为太过深爱,那道伤永远也无法治愈,也因为太过深爱,即使是钻心刺骨,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割舍。
曾想过逃离,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无法克制的情感,驱使着她再次靠近。
“不要这么说。”萧怀玉回应道。
“可这对你来说太不公平了。”平阳公主在她怀中哭道,“我并不想逼迫你,可我太害怕会失去你,这种害怕,让我不安,让我惶恐,也让我失去了理智。”
“我讨厌那样的自己,我自私的,哪怕知道会给你带来痛苦,却仍然不愿意放手,我不受控制的想要靠近,想要留住你。”
听着平阳公主的话,萧怀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自责与心疼道:“我从未想过要离开,也不忍看到公主如此。”
“可我也从未打开你的心结,为什么会变成如此。”平阳公主摇着头,“就连相拥过后的分离,都会让我觉得,我已经彻底失去。”
“公主不会失去我。”萧怀玉回道。
“可是你回不到从前了。”平阳公主抬头看着萧怀玉道。
“可我也没有变过。”萧怀玉对视着平阳公主道,在看到爱人最脆弱的一面时,她只剩满眼心疼,
“可不可以抱紧我。”平阳公主颤着哭道。
萧怀玉将平阳公主拥紧,并在她的耳侧重复了一句,“公主不会失去我。”
“可不可以不要放开。”平阳公主在她怀中又道。
“好。”她应道。
“永远。”
“永远。”
章和二年十月冬,平阳长公主携幼主领宗室、外戚、文武百官及其家眷从楚京出发,迁都长安。
半年时间,楚京旧皇宫便已被搬空,朝廷一切机要也都随着迁都,搬到了西京长安。
长安城内,也为这个大一统的王朝,建起了一座新的宫室,并命名为——大兴。
中书舍人赵砚书特意从长安南下,出关中,于襄阳接驾还京。
如长龙的队伍,最前方是开道的禁军,整个官道几乎都被占满,赵砚书驾马而来,只得走偏旁小道。
见驾的途中,赵砚书碰到了走在驾前的武安侯,“武安侯。”然而却并没有得到搭理。
队伍从他身侧略过,便有几个同僚同他说道:“赵舍人是中书省的文官,武安侯怎会搭理你。”
“中书省?”赵砚书有些疑惑。
“前不久朝廷处决了一个案子,中书侍郎与武安侯都快在朝堂上打起来了。”文官回道。
“贺氏案吗?”赵砚书虽在长安,却也知道推动新法确立的贺氏案。
“整个中书省都得罪了武安侯,也就你运气好,去了长安。”同僚又道,并打量着赵砚书的容貌,“不过,长公主这般看重你,不被武安侯所喜也正常。”
武安侯与平阳公主之间的事,已非密事,而赵砚书以寒门上品入仕,短短两年时间一路高升,进入机要,就连迁都这样的重任,平阳公主都交给了他,面对这位新晋的宠臣,群臣也多有议论。
“谁能想到武安侯那般地位的人,竟也要争宠呢。”
赵砚书听后心中很是不悦,他虽出身寒门,却是以才学入仕,又恰逢遇到战乱,一身忠骨,而后至承明殿政变,立救驾之功,如此才一路升迁,进入了中书省。
“我记得襄阳破城时,文武百官散尽,只有赵舍人和几个禁军统领还守在长公主与陛下身侧吧。”因贺氏案升任廷尉少卿的贺宏替赵砚书向众人澄清道。
“唯有国难时,才能彰显忠贞,赵舍人不用理会他们。”贺宏驾马到赵砚书身侧说道。
贺宏作为中书侍郎贺昭文之子,官员们虽心生不满,却也不敢招惹。
赵砚书拱手答谢,而后便看见了天子的仪仗,于是下了马。
“臣,中书舍人赵砚书,叩见陛下,长公主。”赵砚书整理好衣冠走到车架前跪伏,“幸不辱使命,长公主之厚望,长安为迁都做准备,历时一载,现已筹备妥当。”
仪仗队伍忽然停止,整个迁都队伍也停了下来,平阳公主陪同天子乘坐玉辂,见到赵砚书后,很是开心,“迁都之事辛苦赵卿。”
“为君王分忧,是臣子的本分,能得长公主信任,是臣之幸。”赵砚书回道。
平阳公主看着赵砚书风尘仆仆的样子,于是挥了挥手,女官萧鸢鸢从宦官手中接过一碗驱寒的羹汤,“赵舍人为接驾,舟车劳顿。”
赵砚书将汤一饮而尽,“多谢长公主厚爱。”
“等到了长安,吾还要赏赐你。”平阳公主道,赵砚书呈至楚京的,长安城的官制革新,进程比她预想的要快,而赵砚书的聪慧与才能也深受她赏识。
※※※※※※※※
——襄阳——
至襄阳时,平阳公主特意绕道入了襄阳城,这里曾埋数万楚军忠骨。
在战争结束后,朝廷对襄阳城进行了修缮,作为枢纽,如今的襄阳,比从前更加繁华。
“武安侯。”
萧怀玉登上了襄阳城的城楼,城楼上还残存着当时被战争破坏的痕迹,一年多的时间,并没有完全被冲刷,同为武将,襄阳当时的惨烈,萧怀玉能够想象得到,大将苏定成便是战死在此座城楼上。
是襄阳的坚守,才让萧怀玉成功攻克潼关,进取关中,从而扭转了楚燕之战的局势。
“赵舍人。”
赵砚书也来到了城楼之上,并走到萧怀玉身侧,“见过武安侯。”
萧怀玉只是撇了赵砚书一眼,并没有说话。
赵砚书便站在了她的肩侧,“武安侯登楼,是想起了当年与前燕的战争吗。”
“那一战的艰苦,恐怕只有这里长眠的忠骨知道。”萧怀玉说道,当年夺取关中后,她便知道了襄阳的惨烈,同时也知道了苏定成的死讯,“西进,是我的决定,我的功勋,是这城下所累的万骨堆砌而来的。”
“战火之下,牺牲是无可避免的,之所以坚持,是因为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被相信的能力。”赵砚书从旁道,“而结果,也并没有让人失望。”
“当初襄阳城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百官纷纷上疏东迁,楚京的百姓也都纷纷东逃,长公主不愿离去,于是顶着所有压力,准备背水一战。”赵砚书又道,“当时前燕的大军已经到了楚京城下,而城中守军,不过数千人,燕军一但攻城,楚京将毫无胜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公主却依然留下,只因为公主相信武安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美人谋》 350-360(第2/13页)
”
“公主将一切都托付到了武安侯的身上。”赵砚书继续说道,“下官想,如果只是君臣,那么自古没有君臣可以做到如此信任,这不光是信任,还有认可。”
“下官只是个外人,武安侯的心里,应该比下官要更清楚。”
萧怀玉侧头看着赵砚书,她张开口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
“下官可不是公主的说客。”赵砚书又解释道。
“普通君臣,也做不到如此吧。”萧怀玉说道。
赵砚书忽然愣住,而后便明白了什么,不但没有紧张,反而笑问道:“倘若下官真与公主有什么,武安侯还能留我在此?”
“你是国之重臣,之后的革新还需要你,即便真有…”
“我这样的臣子,今后还会有很多。”赵砚书打断道,“但是长公主这样的君,千年来也只有一个。”
“因而被众多人所仰慕,也不足为奇,下官也只是众多人中的一个。”赵砚书又道。
“你倒是什么都敢说。”萧怀玉道。
“千百年来,武安侯也只有一个。”赵砚书侧头看着萧怀玉道,“这世间又有几人,能抵御住权力的诱惑。”
萧怀玉紧紧握着剑柄,自手握重兵以来,对于权力,她并非没有幻想过,“就算得到了又如何。”
“因为在武安侯心里,有比它更重要的东西。”赵砚书道,“权力只不过是实现抱负的工具而已。”
“我只是个粗人,没有你们那么深的觉悟,也不会说好听的话。”萧怀玉道,“我只是一直在坚定我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她是对的。”
“有些事你并不清楚,我不想说,是因为你不会理解,但是都不重要了。”
“短短几年,我跑遍了九州,打仗已经够累了。”萧怀玉转过身,向城下走去,喃喃道:“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
章和二年十月中旬,关中大雪,而此时迁都队伍刚刚进入京畿。
“公主,下雪了。”随在车架旁的女官轻声提醒道。
平阳公主走出车屋,来到驾前,凭栏而立,关中的风雪吹得人睁不开眼,她看着眼前的八百里秦川,一切都还是最开始的样子,“秦始皇之心,以关中为固。”
“终究,还是回到了这里。”她抬起手,飘雪落在了她的掌心,很快便消融,“会不一样吗。”
第352章君与臣(十二)
——长安——
秦川之上,大雪纷飞,迁都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抵达了新的国都——长安,并将整个关中之地作为京畿。
圣驾抵京,关中各州刺史以及提前派往长安的官员纷纷出城迎驾。
除去提前派往的文官外,关中武将以及京畿各刺史,近乎有一半人马,曾为武安侯萧怀玉麾下。
迁都长安后,将彻底改变楚国曾经重文而轻武的局面,而关中也形成了一个以武安侯为首的全新武将集团。
萧怀玉在关中的影响力,远胜皇权,群臣入关中后,对于这股远超任何一个士族的势力,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
就连王朝的实际决策者平阳长公主,也感受到了压迫。
这也就是为什么,萧怀玉要将自己的印信当做生朝礼。
变法尚未进行,她需要依赖武安侯的势力,但这股势力不仅仅只是危及到皇权,而是有直接取代的可能。
在鲜卑慕容氏的统治之下,整个燕地都形成了尚武与尊强的风气,因此依靠武力征服关中以及整个燕地的萧怀玉,在北方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一呼百应。
这也就是平阳公主当初为何会同意萧怀玉直接西进夺取燕国的策略,并执意迁都。
除了加快与稳固楚国一统后对中原的统治,还有便是远离楚国旧制下形成的士族与门阀,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根除这些旧势力,为夺权与日后开展的新政减少阻碍。
跟随萧怀玉攻克关中的将领,在彻底平定燕地之后,接受了朝廷的封赏,出任各州刺史。
而在这些将领的心中,萧怀玉的话,要比朝廷的政令与天子的制命,更让他们听从。
“雍州刺史桓冲,华州刺史崔荣,同州刺史王元礼,延州刺史,宁州刺史,庆州刺史,灵州刺史,泾州刺史恭迎圣驾,皇太后殿下,长公主万安。”
诸将在风雪之中迎驾,平阳长公主带着年幼的天子接见了这些为大楚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
“诸卿从州县赶入京中见驾,一路辛苦。”平阳公主挥了挥手。
“天佑大楚,关中万民,无不迫切与盼望天子北归,臣等如是。”雍州刺史桓冲说道。
“入城吧。”平阳公主下令道。
“喏。”
开道的禁军整齐划一的从明德门进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御道两侧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大雪之下,冒着寒风山呼万岁。
然而天子车架中端坐着的,却是一个女子,并且是结束三国纷争,统一九州,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实际掌权人。
平阳公主的名声,多年前便已传遍九州,但多是以性格手段与容貌广为人知,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公主,做到了楚燕齐三国历代君主都没能做到的一统,以女子之身,站在了权力的最顶峰。
百姓们无不为之震惊,同时也感到十分困惑,因为这已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在这个人人都遵守男强女弱的时代,平阳公主的做法,太过于异类。
她打破了由男人们所定制的规则,也让世人有了重新的认知。
但文人们却将她比作吕后,写下文章来谴责与抨击。
随行的禁军很快就接掌了皇城与宫城的宿卫,天子的仪仗从朱雀大门进入皇城,文武百官则从两侧偏门入内,再经承天门进入宫城。
长安城内的皇宫,在燕王宫的基础之上扩建,其规模要比楚京宫城大上数倍,光是城阙,便高大宏伟不少。
是夜,章和二年冬,平阳长公主以天子之名,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并对关中诸将再一次进行了嘉奖。
在厚赏之下,诸将纷纷举起酒杯走到承天楼下拜谢,并对平阳公主表示忠心,“我等誓死效忠长公主,佑我大楚,千秋万世。”
武将们的忠心,却引来了文臣的议论,“臣子要效忠的只有君王,平阳长公主虽临朝称制,却只是作为辅政,天子虽年幼,但却是正统之君。”
“这些刺史,莫不是与武安侯一样…”
自以为忠正的保皇一派官员,一直以来,都是碍于平阳公主的威压,以及顾及承明殿之变的惨状而隐忍着。
随着平阳公主开始尝试推行新法,并打压门阀士族时,他们便越来越恐慌,也越来越不满。
他们压低着声音,因为对平阳公主的执政带有偏见,所以就连揣测都带着恶意,而从未认可与承认过,平阳公主的功绩与能力。
“平阳公主可是薛妃所生,当年的薛妃,让多少人向往,而平阳公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美人谋》 350-360(第3/13页)
之貌,远胜薛妃,当年的巴陵侯之子与宜城亭侯之子,都是何等的天骄,不也钟情于平阳公主,更何况这些没有出身的武将呢。”
“想想数百年前的宣太后,为秦灭义渠所做,女子想要掌控男人,除了这个,还能有什么。”
“若是这样,倒真有些手段。”
除了对武将的嘉奖,平阳公主又当众赏赐了中书舍人赵砚书,及一众筹备迁都有功的文臣。
随着夜深,酒过三巡之后,宴上的文武官员因赏赐而起了争执。
从楚京搬迁到关中的一些士族,对关中的风气颇有微词,尤其关中武将多为粗俗,且不尊礼法。
而性子直爽的将领,听到这些文臣的议论,毫无顾忌的当面回怼。
“老子在前线拼杀时,你们还不知道躲在哪儿哭呢!”
“行军打仗难道只靠一腔热血,没有后方的安稳,何来前线的得胜?”
“襄阳城破的时候,我可是听说,楚京的官员几乎都跑光了。”
听到襄阳之战,许多大臣都陷入了沉默,明知毫无希望,能留下来赴死的,的确没有几人。
“而我们在前线的粮草,几乎都是征战而来的,你们…”
“够了!”平阳公主听到争执,于是开口调和,“于我大楚而言,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不可或缺的肱骨,同时我也希望诸卿可以明白,漠北的突厥虎视眈眈,只有将相和,才能不惧外来的强敌,国家才能实现真的安宁。”
“谨遵长公主教诲。”如此,争论的文武官员方才罢休。
但朝廷文武对立的局面,却并未因此而止。
夜宴结束后,一众将领前往了武安侯于长安的赐宅拜访,这群武将,大多都是萧怀玉一手提拔的亲信与心腹,跟随萧怀玉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比起忠君,他们更愿听从于萧怀玉。
而这一幕,恰好被几个文官瞧见,武安侯在关中的势力,让这群文臣十分隐忧,尤其是之有嫌隙的中书侍郎贺昭文一派。
而朝中的矛盾,不光是文武对立,还有平阳公主当初在西京对官制的改革,本在内廷的女官,代替内侍省的宦官进入了前朝尚书下的六曹,执掌文书。
虽只是做些杂事,但却引起了群臣的恐慌,若说新法只是一个试探,那么改制便是预示着正式推行。
这让群臣们瞬间惊醒,平阳公主要的,不仅仅是江山社稷,而是想通过手中的权力,改变整个天下,改变几千年的旧制,改变他们所制定的规则。
※※※※※——
章和二年十二月深冬,迁都之后,平阳公主倚仗关中武将集团,不再有所退让,并进一步夺权,有废帝自立之意,而随着平阳公主的步步紧逼,朝中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关中十余州,其中有一半的州刺史,都是武安侯曾经的旧部与亲信。”
“这哪里是大楚的关中,这分明就是他萧怀玉的。”
“那日夜宴,关中将领的效忠,怕也是受武安侯所指使。”
“以他在关中的威望,只要振臂一呼,国朝必定变天。”
“难道就任由他们这样下去?”
“齐燕的确是他们所灭,但后方的驰援与粮草,靠的都是文官,结果到最后,好处都让这群武将捞走了。”
“就说不应该迁都,关中在胡人的侵占下,风气早就变了。”
“贺公,楚国如今的局面,咱们难道…”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上位者能够容忍这样的威胁存在。”贺昭文说道,“但是…”
他半眯着眼睛,“我相信你们也应该察觉到了。”
“难道长公主真的要越俎代庖,冒天下之大不韪,篡夺皇位?”
“女主天下,为天下所不容,她只得依靠于武安侯才能坐稳那个位置。”贺昭文说道。“所以我们要想扳倒以武安侯为首的关中武将集团,就绝不能寄希望于平阳长公主,而是要一同推翻。”
贺昭文的话,让一众亲信为之震惊,“武安侯把控着边军,长公主手握禁军,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
“人心。”贺昭文打断道,他的眼神变得狠厉,“长公主之所以迁都关中,便是知道自己得不到楚国旧贵族的支持,如能拉拢荆楚之地与蜀中的边将,或许可以一试。”
“还有齐地山东的士族,这些士族早已不满女子执政,更何况平阳公主所推行的均田制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又有官员道。
在利益受损,并感到威胁,这群官员变得无比团结,即便见过承明殿前的血洗,也仍然压制不住他们内心的抗拒与不满。
章和三年正月,中书侍郎贺昭文借助大朝会,与地方入京朝贡的刺史秘密联络。
贺昭文欲与楚国旧贵族及山东士族密谋,推翻平阳公主的执政,然却被其次子贺宏所发现,遭到大义灭亲。
事情败露后,其家宅被武安侯萧怀玉带兵围困。
“中书侍郎贺昭文密谋反叛,查抄宅邸!”
第353章英雄末路当磨折(一)
章和三年正月,大雨之夜,武安侯萧怀玉奉平阳长公主之命围贺昭文宅,并从宅内搜出讨伐檄文。
“原来是你?”当贺昭文看到武安侯身侧的次子贺宏时,眼里充满了愤恨,“若知你如此愚蠢,我当初就应该将你掐死!”
贺宏骑在马背上,想起了自己幼时的遭遇,若不是嫡长兄的病逝,他永远都得不到父亲的正眼相待与帮衬,“在这个家中,我们没有一点尊严,只是你的工具,你的棋子,你可以牺牲三娘,四娘来成全你自己,也必能牺牲我。”
“我是你的父亲,是我赋予你一切!”贺昭文怒斥道。
“我是母亲的儿子。”贺宏反驳道,“与你成为父子,是我此生的不幸!”
贺昭文听后竟大笑了起来,“鼠目寸光。”而他的笑,是对内心痛苦的掩饰,贺宏作为他的次子,由他所帮衬一手提拔进了官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最后竟会遭到儿子的背叛。
“你们都是!”贺昭文指着萧怀玉等一众围困他家宅的士卒。
他不理解,也痛恶,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效忠平阳公主。
得利者统治着这个世间,定下各种各样的规则来维护他们的利,而在这样的规则之下,他们可以得到的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越不愿意放手,千百年来,这样的秩序从未被破坏过,他们从不会反思,自己究竟得利多少,只会越来越贪婪,变本加厉的剥削,压榨,没有人会愿意让出利益,这些压迫与束缚,在他们眼里变成了理所当然。
因为不公平的苦难,充斥这个世间,看不见吗,当然看得见,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的人,怎么会看不见呢,可自私与虚伪,还有狭隘与贪婪,让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
“武安侯,你明明可以拥有天下,为什么甘愿屈居在一个女人之下?”贺昭文质问道,他不明白,也想不通,唾手可得的天下,为什么会拱手相让。
“天下是什么,是可以掌控一切的权力吗?”萧怀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美人谋》 350-360(第4/13页)
骑在马背上昂首挺胸的说道,“我并不否认,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
“但有一样东西,是你们永远也不会明白的。”萧怀玉又道。
“你已经走到了今天,只要再往前一步,这天下就能掌握在你的手中,你不夺取权力,你的退让,最终会变成一把刺进你心脏的利刃。”贺昭文便又道,“你看吧,她有帝王的野心,也有帝王的狠心与手段,你不做取代,就会被取代,终有一天,当你失去利用价值,不再对她有助力,成为了她的威胁,你会死在她的手中,必然。”
贺昭文的话并非是危言耸听,而萧怀玉也正是从这样的处境中历经而来,她们是君臣,这一点从不会变,可她们也不只是君臣,“我从不觉得死亡可怕。”
“我怕的是,没有做过任何抗争,一无所有的死去,我拼命得到力量,是为了从前软弱的自己,我为自己而抗争,我不愿意屈服,我不甘心如此,但我只是为了我自己,可遇到她之后,我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意识,当我拥有了力量,我可以做的,就不仅仅只是为了从前的自己,我能为了更多的人,正在经历苦难的,与尚未经历苦难的,我们都是一样的人,这个天下凭什么如此,这个天下不该如此,只要能够实现,无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会去做。”
“我绝不遵守这些,我们从未参与过制定的规则。”
“没有人生来就是要受压迫的,既然无法讲和,那就动用武力,宁愿我这一代人流血,也不要世世代代人都在束缚与枷锁中流泪。”
对于萧怀玉的话,读了一辈子书的贺昭文竟然没有听懂,因为在他眼里,萧怀玉与他本该立场一致,“你不是在回答我。”
可不但萧怀玉如此,就连他的儿子,也站在了他对立,他不理解,他愤怒。
“我当然不是在回答你。”萧怀玉道,“我是在提醒我自己,也是在回答我自己,我做不到她那样,但我可以用我自己的方法,至少我们的信念一致,至于你,你我并不相通,你也永远不会明白我在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故,你我不必多言。”
贺昭文暴怒,并出言指责与大骂萧怀玉,“我想你应该知道平阳公主想做什么,但你却仍然助纣为虐,所有的规则与秩序,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你们破坏原有的规则,让这个时代失去应存的秩序,这个世间必然会失衡,天下会大乱,你也会成为这个时代的罪人。”
“谁有资格来定义我?”萧怀玉反问,“时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说了算,这个世间,从来都是强者与胜利者说了算,既然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这个位置上,那么,”她的目光忽然变得坚毅,“我们便是规则。”
“世间不会失衡,只不过是心胸狭隘之人无法容忍罢了,”萧怀玉又道,“但这仅仅还只是个开端,就已经有很多人,如你一样忍受不了了。”
贺昭文震惊的看着萧怀玉,他不明白萧怀玉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只能用着自己的理解,失声狂笑,“看来我还是低估了平阳公主,你们…”他拔出腰间的佩剑,指着众人,胡乱挥砍,“都遭受了她的蒙蔽,简直是愚蠢。”
“就连我的儿子,也与我反目成仇,她是这世间的祸害,这个天下要因她而乱…”
“我的选择,没有任何人逼迫。”贺宏走到父亲跟前说道。
贺昭文瞪着次子,并提剑发了疯似的向他砍去,“你这不忠不孝之徒…”
利剑穿过胸膛,鲜血溅满了贺宏整张脸,而他的眼色,是阴暗的,“是你杀了我的妹妹。”
“父亲,这是我最后一次叫你。”他将剑拔出,那上面沾满了父亲的鲜血,沾满了罪恶。
尚未气绝的贺昭文瞪着双眼,而后倒在了血泊中,他从未想过,自己最后竟会沦落到如此田地。
当初入仕之时,豪情壮志,满腔抱负,而今却亲身经历着臣子取代君王,儿子杀害父亲,这样一个失序的国家,让他绝望。
“你…”贺昭文抬起手,看着身侧的贺宏,而后气绝。
贺宅内女眷与家奴都被这一幕吓坏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这个一直不被主君待见而经常受欺负的郎君,竟然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就连一旁骑在马背上的武安侯萧怀玉都为之惊讶,“贺少卿…”
“他该死!”贺宏握着手中还在滴血的剑,眼里没有一丝悔恨,“我的母亲,是他害死的,可是国朝的律法管不到这些,就因为他是官,百姓口中的清官,而我母亲只是他买来的。”
“难道因为出身,就该被践踏吗?”贺宏瞪着贺宅内的其他人,眼里充满了血丝。
众人被他吓到,开始跪地求情,见到这样的场景,贺宏大笑了起来,“这个世间,腌臜透了!”
萧怀玉叹了一口,她看着贺宏,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但明明出身朱门的贺宏,却要更加的悲惨,“把他们都带走。”
“喏。”
※※※※※——
章和三年正月,中书侍郎贺昭文与其朋党密谋造反,事泄伏诛。
刚刚迁都不久的长安城内便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禁军抓捕了所有朋党,并查抄家宅。
是月,改都官尚书为刑部尚书,迁大理寺少卿贺宏为刑部尚书,并负责贺昭文一案,经过几个月的盘查,光刑部所处决的朋党便达数百人之多。
然而贺昭文已经煽动了楚国旧贵族与士族的反抗之心。
此后半年内,各地的士族因不满平阳公主的专政,相继发生叛乱,但很快又被镇压。
章和三年七月秋,中书舍人赵砚书升任中书侍郎,总领中书省机要。
执掌制诰的中书舍人一职空缺后,平阳公主便将职权交到了内廷女官萧鸢鸢手中,并封内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并参与机密。
贺昭文一案,使得一些观望的大臣彻底清醒了局势,在平定地方叛乱后,平阳公主已经牢牢掌握住了手中的权力,并不再是以天子的名义下达政令。
是年八月,平阳长公主下令废黜九品中正制,而正式采用科考的方式作为取仕标准,并确立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
凡天下读书人,皆可投牒自应,不必再由官吏推举,不看出身,仅以才学作为标准。
科考又分两级,先经地方乡试,通过考核后再入京参加由尚书省礼部所主持的省试,并确立一年举行一次,乡试定于每年秋,而省试则定在来年春。
与科考取仕对应的,便是兴办教育,是年十一月于天下各州县开设学堂,改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为国子监,诸州、县成绩优异的生员可通过考试,进入京师国子监升学,并以贡生的身份直接参与省试。
相较于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法,这种通过考试的选官制度,极大的保证了公平性,因而平阳公主此举很快便受到了寒门以及底层百姓的支持与拥戴。
章和三年冬,皇太妃张氏受人点拨,于是携幼主李兴向平阳长公主请求禅让帝位。
第354章英雄末路当磨折(二)
面对张太妃携幼主的禅让帝王,平阳长公主坚决不受。
张太妃遂又领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美人谋》 350-360(第5/13页)
臣上疏请愿,再次遭到平阳长公主的拒绝,直至中书侍郎赵砚书呈上天下万民的请愿书。
章和四年正月,平阳公主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于大兴宫内的中朝太极殿登基。
登基大典前,皇帝亲临祭坛,奏告天地、宗庙,群臣请上尊号,称圣神皇帝。
是年正月,四方来朝,新帝于太极殿举行登基大典,并改元天授,大赦天下。
东边的海岸,浪潮汹涌,天地处在一片黑暗之中,随着浪潮退去,笼罩大地的黑暗也被一道白光划破,天光乍破云层,一束束金光洒在了平静的海面上。
——甘露殿——
少府将举行登基大典的天子衮冕送入宫中,由女官送进甘露殿。
沐浴的殿堂里被雾气所笼罩,皇帝坐在池中,十余女官捧着漆盘依次入内,盘中整齐堆叠着十二章衮服及十二旒冕。
整个宫中,尤其是内廷,在宫人与女官的脸上,都印着不同的笑容,同时也有惊讶与诧异。
从未有人想过,楚国的史册上,会出现今日这样一幕,千年以来,世人墨守成规,这是绝无仅有的。
“陛下。”琦玉走到皇帝的身侧,“太极殿前的一切都筹备妥当了。”
“长安城内的风波也得到了平息。”琦玉又道。
为了今日,她用阴谋与阳谋,杀光了所有反对者,短短数日,长安城内的鲜血已经积流成河,就连王座,也是鲜血淋漓。
“好。”皇帝睁开眼睛,一路走来,走到今天,她的神色尤为平静,因为这不是她第一次经历,“你们是不是觉得,今日这一切,都太过匪夷所思了。”
“几千年来,这个位置,只有男人能坐,所以当我的野心暴露,当我想掌握权力,像男人一样成为天下的主宰时,他们反对我,讨伐我,写下檄文出言指责我。”
“可檄文里面没有我的功过,只有他们所谓的礼法,我是因为不被礼法所容忍而被他们反对,因为我是女子,但,制定礼法的都是他们,我们从未参与过制定,却被要求遵守。”
“这世间的所有东西,一但打破了平衡,就会激起反抗,做不到公平,就永远也别想彻底安宁。”
“我们会醒来,我们会抗争,因为权力,是属于所有人的。”
一众侍奉的宫人低着脑袋不敢说话,只有琦玉闪烁着目光回道:“陛下为了今天,做了那么多努力,在臣眼里,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必然,这个位置,就应该是陛下的,也只有陛下,能够改变这世间。”
“这一切,比我预想的要快,也比我预想的要顺利,可仔细想来,真的是如此吗?”皇帝的问话,更像是在诉说自己的苦楚与艰辛,“从太康元年,到天授元年,我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内忧与外患几乎同时发生,而我能依靠,只有我的决心。”
“也许在你们看来,我在这些争斗中取胜,我是幸运的,纵观古今,我是唯一一个女君主,我或许该大笑一场,我做到了古往今来,天下人所不能做到的,我比任何人都要幸运,因为我成功的走到了这里,走到了权力的尽头。”
“可是啊。”皇帝望着房梁上的雕刻,池顶是金凤的图腾,龙在它的脚下,“有谁知道能够明白,这十年当中,所不被理解,所承受的一切。”
“我是国朝的公主,生来便拥有常人所无法拥有的荣华,而这样的路,即便是公主,也如在充满了荆棘的火海中逆风而行,一但走上去,不但会失去原有的一切,还会遍体鳞伤,受世人唾骂,我为什么要做这些呢?放弃原有安逸,去和天下人作对。”皇帝看着一众女官,“你们是否也不理解。”
“以陛下的能力,即便是历代的明君,也鲜有能与陛下相比的。”其中一名女官回道,“儿郎能做到的事,陛下亦能,甚至陛下能比他们做得更好,陛下如今的功绩,足以证明。”
皇帝侧头望了她一眼,“我们从没有过真正的安逸,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都会被教授顺从。”
“公主又如何,只不过是从金雀的囚笼中,换成了一座望不到头的四方城,我不甘心困在里面,我挣扎着四处碰壁,当我头破血流的逃离了这座城,我才发现,原来真正束缚我的枷锁,并不是那道冰冷的城墙。”
“而那道枷锁,你无法望见,却让你无处可逃,让你窒息。”
“它侵蚀着你我,让我们逐渐变得腐朽与麻木,试图让你心甘情愿的被掌控,如行尸走肉,成为工具,成为陪衬。”
“你不敢反抗,不敢呼喊,因为他们掐着你的脖子,自由早已被扼杀,你害怕而不敢前进。”
“可强者永远不会退让,但正是因为他们掌控着一切,所以才让他们成为了强者,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他们是得利者,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在贪婪之下,他们索要的越来越多,所拥有的也越来越多,而这一切都是从弱者身上压榨而来,弱者失去了一切,就连生存也变得艰难,渐渐的,她们只能屈服,她们不得不屈服,从此,再也无法抬头。”
“这是我看到的枷锁,加在你们,加在我身上的枷锁,他们允许我们在地上行走,因为对他们而言,我们是有价值的,却不允许我们抬头望天,因为害怕失去掌控。”
“这世间之恶,莫过于人心,善恶不是靠一本书,一句话就可以轻易下定论的,我从不认为这世间有君子,也从不认为这世间有真正的善。”皇帝从池中起身,原本平淡的眸中,此刻变得异常坚定,“我要撕破这些虚伪,与他们同台竞技,以恶制恶。”
“我是恶人,从黑暗中醒来的恶人,我接受一切批判,我要为自己而活。”
女官们一边听着,一边为皇帝更衣,这番话刺进了她们的心里,唤醒了埋藏已久的自我。
“没有谁生来就要在黑暗中,这片光明,同属于我们所有人。”
记载帝王言行的史官由女官充任,她坐在殿柱旁,一字不差的将皇帝的言行记录在册。
随着女官将层层衣裳替她披上,帝王的衮服异常厚重,冠冕让她再也无法低头。
女官抬来铜镜置于她身前,镜中那个原本瘦弱的女子身影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即将开启帝国新篇章的君王。
日月凌空,千秋彪炳,众人纷纷跪伏,皇帝拿起女官跪地所呈的玉圭,“朕,要亲手取下这道枷锁!”
※※※※※※※※——
——太极殿——
天授元年正月二十七,陈天子仪仗于太极殿前,宗室、外戚,文武百官身着具服,按品阶序位殿阶之下。
一声洪亮的钟响之后,鼓吹之声随之响起,文武百官纷纷打起精神,手持朝圭,由西向东,由东向西而立。
“中外严办!”随着一声禁令。
所有人都低下了头,天子仪仗簇拥着皇帝从太极门踏入御道,庄严肃穆的雅乐响起。
春风拂过宫城,出檐下悬挂的铜铃叮当作响,东边海岸的朝阳,洒在太极殿前,脚下的路,被金光笼罩。
沉重的冠冕没有让她停下脚步,不可被摧毁的意志,让她克服了这一路上的阻碍,世人所不理解的眼光,无休止的谩骂与诋毁,让她历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美人谋》 350-360(第6/13页)
了千难万险,才走到今天。
初春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散去了冬日的寒冷,一面向阳,是自由,一面向阴,是权力,奋斗一生所追寻的抱负与理想,就在眼前,就在脚下,而代价是,握起权杖,折去自由的羽翼,永远留下,留在这座四方城中,她要以失去自由为代价而获取的权力,来实现她的理想与抱负。
皇帝登上玉阶,踏入宏伟庄严的太极殿中,一步一步迈向了最高权力。
她走到明台之上,凭栏而立,君王的目光如炬,她站在了帝国的至高之处,傲视着群臣,傲世着这世间的一切。
“跪!”
“山呼!”声音自太极殿内传至殿外,又自宫中传至宫外。
群臣搢笏而拜,叩首山呼道:“万岁!”万岁之声响遍皇城,也深深震撼了四方。
她站在了规则之上,掌握着至高权力,成为了苍生的主宰,天下在她的脚下,群臣在她的脚下。
“再跪!”
群臣再拜,山呼道:“圣神皇帝,千秋万岁。”
※※※※※-
——两仪殿——
登基大典结束后,已经成为君王的李瑾在内朝两仪殿召见了武安侯萧怀玉。
从筹备大典到举行登基仪式,这些天,李瑾几乎不曾好好休息过。
激动与喜悦过后,是身心的疲惫,也是惶恐,她走到了权力的尽头,新的隐忧也伴随而来。
“陛下,武安侯到了。”
萧怀玉头戴介帻身穿具服跨入两仪殿内,李瑾屏退众人,偌大的殿堂内只剩她与萧怀玉君臣二人,她站在殿中明台之上,以君王之姿,高高俯视。
“陛下。”萧怀玉走到殿阶之下,欲屈膝而跪。
“这里是内朝。”却被李瑾所制止,“我为何宣你到内朝,你还不明白吗?”
“不管在何处,陛下都是君。”萧怀玉回道。
“是你把我捧到这个位置上的。”李瑾又道,“你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没有臣,陛下依然能够拿到这些。”萧怀玉回道,“在陛下需要臣之时,臣会一直在陛下身侧,辅佐陛下。”
“实现抱负与理想的君主需要武安侯,可是李瑾也同样需要你。”李瑾走下殿阶来到了萧怀玉的身前。
萧怀玉抬眼,而后持笏弓腰,“只要陛下还需要,臣会一直在。”
作者有话要说:
平阳的时代大概参考武则天的武周,(包括她的年号,尊号)推荐大家去看大明宫词,那里面的台词真的是太棒了,那才叫大女主。
差不多几乎90%以上的男性不会喜欢武则天,而他们会冠冕堂皇的说是因为她的政绩问题,哈哈哈哈,实际上是因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第355章英雄末路当磨折(三)
李瑾自然听得懂萧怀玉的回答,今日,她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君臣。
这是她一直的追求,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正因为此,她做不到两全。
权力之路注定是孤独的,即便他们同处一室,可仍旧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走上这条路,我从未想过回头,也从未想过要依赖任何人,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我实现野心的助力。”李瑾看着萧怀玉,最终转过了身,“可我也会感到疲倦与劳累。”
“也会停下来…渴望被理解,我有我的私情,”她变得哽咽,“拿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味着与天下人为敌。”
“现在,连你也要与我为敌吗?”李瑾侧头,似在期待答案。
“臣从来没有想过要与陛下为敌。”萧怀玉回道,“做这一切,都是臣甘愿的,哪怕知道结局。”
这个合理的答案,并没有让李瑾感到满意,她正视着眼前明台上的王座,缓步走去,那是她的答案。
“今日的结局,我早该想到,武安侯再不是从前的武安侯。”
萧怀玉看着她的孤寂的身影,忽然一阵心酸,于是抬起手,她想要触碰,却又犹豫的收了回去。
李瑾走回王座,转身坐下,眼里动容的神色逐渐收回,“既然李瑾无法留下你,那么朕,便以君王的身份命令你。”
“你将君臣看得如此之重,那么王命不可违。”李瑾以帝王的语气问道:“朕的诏令,萧卿,听是不听?”
萧怀玉站在殿阶下彻底呆愣,而后拱手低头,“臣萧怀玉,唯陛下是听。”
“拿到权力,并不是我的尽头。”李瑾正襟危坐于御座之上,“今日举世皆惊,然,这只不过是让天下改头换面的一个开始,之后所走的路,要比从前难上千倍万倍,即便你我成为了这个天下的主宰,即便我们拥有了力量,但我们要对抗的,是几千年来的压迫,这种压迫早已经深入人心,而我们所拥有的权力筹码,并不能够保证我们可以走到最后,这是一条与天下人为敌的路,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尽管一切重来,但成功还是失败,我仍并没有答案,但这些并不会让我停下来。”
“对你来说,你从未经历过,对抗宗法与礼教,几千年来都没人踏出过这一步,”李瑾又道,“你日后可能面临的,就连我也无法预知。”
“我今日向你说清楚,便是希望你能够明白,我要做的究竟是什么,我要的不光是权力。”
萧怀玉闭上双眼,“陛下觉得臣当初的选择,是为了什么?”
李瑾沉默了片刻,萧怀玉双手持笏,弓腰又道:“明明知道结局,即使没有重来,即使结局不会得到更改,臣的选择,臣的心都不会改变。”
“臣也一直都知道陛下想做什么。”
“陛下不会是一个人独行,而陛下所面临的天下人,臣也是其中之一,但臣不会成为陛下的敌人。”
“臣想,像臣这样的人,这个天下一定还有很多,她们也和臣一样,受到指引,向着自己的光明,坚定不移。”
“她们虽然没有臣如今的力量,但是千万个她们汇聚成的力量,一定超过臣。”
“这是我曾经无法企及的高度,”她逐渐直起腰杆,并抬头望向了御座上的君王,“并为之震撼,如没有公主,我不会明白这些,如没有公主,我也走不到今天,当我抬头仰望着并不属于自己的明月时,我的内心只剩下惶恐。”
“公主带给我的,让我受用一生,我从不后悔我的选择,也从未有过质疑。”
“能在公主眼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价值。”
“至于痛苦…”萧怀玉看着李瑾,眼眶逐渐红润,“面对可望而不可及的,是我动摇了那份信念,我的自私,我的贪婪,让我逾越了那条线,让我忍不住去触碰,本不该属于我的。”
“我怨恨的,是我自己。”
“萧郎。”平阳公主听后,强忍着泪水起身。
※※※※※——
天授元年二月,盛春,朝廷开科取士,由礼部主持省试,共取士二百余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美人谋》 350-360(第7/13页)
“章和年间贺昭文一案牵连甚广,不仅是中书省,还有尚书、门下,其中尚书省度支部,度支尚书谢安之为贺昭文朋党,认罪伏诛,度支尚书一职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一职空缺未有填补。”尚书左仆射杨素将贺宏审理的贺昭文案名册整理齐全,并将吏部空缺的官员名册一并呈上。
自李瑾登基称帝,杨素便再也不敢有其他的想法,并逐渐认清了形势,变得更加听话了。
“度支部…”李瑾看着空缺的名册,迫切想要实行新政的君主,尤为在意这掌管天下土地与户籍以及岁计与度支的度支部一职。
楚国官制为一职多官,即便有所空缺,但机构仍能正常运转。
均田制得到施行后,李瑾受到了底层百姓的拥戴,但这并不是她最终的目标。
土地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无论男女,但原有的制度,却剥夺了女子自主拥有土地的权利。
她们只能出嫁之后,在夫家才能以人头数获得少量的土地,但这并不归她们所有。
李瑾想做的,便是打破这些旧制,从最底层,最根本开始。
只有解决了生存,不再需要依附,才可真正不用受迫,从沉睡醒来,挣脱枷锁与束缚,登上舞台,历史也必将改写。
从未有人打破过规则,而这项变革自然也会有阻碍,因而度支尚书一职,李瑾十分重视,她需要一个完全听话的人,有着绝对的忠诚,与赴死的决心。
“吏部的考核中,倒是有几个出色的官员。”杨素又道,并将吏部的考核呈上。
“杨素,比起有能力的臣子,朕更希望是忠贞之士。”李瑾开口说道。
杨素自然听得明白,“是,臣明白了。”
“地方官吏中有政绩显要者,但是并不足以入朝,陛下如能从中破格提拔,施以天恩,必能得其心。”杨素旋即又道。
李瑾思考了片刻,“你列一些名册,明日呈上来。”
“喏。”
※※※※※※※※-
天授元年夏,改度支部为户部,将一名地方官召入京中,任户部尚书,开始从最根本的土地制度来着手新政的推行。
是年六月,朝廷下达了关于土地的全新政令,无论男女,所得桑田数量,皆按人头均等分配。
所获得的土地,归个人所有,任何人包括至亲不得强占。
而后又重新制定户籍,颁布新的律令,规定女子不必在父亡或者夫亡时才可担任户主。
并增加与修改继承法条例,父死可由女继,夫死可由妻继,又将原有的父死子继,无子才由女继,改为子女平等继承,其中包括户婢、田地、宅邸、爵位。
而这一条例的修改,使得女子有了承袭爵位的资格,便等同可以入仕,进入官场与朝堂。
沿用千年不变的宗法制,开始有所改变,父权的绝对地位逐渐动摇。
而这样的变革,势必会触动他们的利益,动荡再一次发生,尤其是看重礼教的齐地。
天授元年冬,齐地发生暴乱,这一次不光是士族,还有地方百姓,讨伐与谩骂的文章铺天盖地,重视礼法的儒生成了抵抗新政的领袖,他们联合起来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各地有着相同利益的人纷纷响应,而后他们攻占州县,反抗着新君的统治与变法。
天授元年十二月,武安侯萧怀玉奉命平乱,三个月后,叛乱得到平息,整个齐地,再次迎来了血腥。
但皇帝并没有因此而罢手,为了可以继续顺利实行,便又下诏颁布利民之法,减少赋税,来稳定民心。
而这项新律,从颁布到贯彻,用了整整两年,在这期间内,朝廷内部也进行了革新,空缺的官职,其职权逐渐落到了原先只负责朝廷机构杂事的女官手中,尤其是六曹,女官的人数逐渐多了起来。
继女帝之后,朝中逐渐出现了女子的身影与声音,但地方的叛乱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平息。
此后两年内,武安侯萧怀玉都在为新法平定各地的民乱,并震慑朝中。
渐渐的,在武力的镇压下,九州的人口再次锐减,而新政的阻力也逐渐减小。
除了政治上的渗入,李瑾也开始着手军事以及教育。
天授三年春,朝廷再次下令于地方兴修学堂,并允许女子入学,且规定幼儿至七岁时,由朝廷出资,无论男女,都必须受学三年。
中央最高的医学府太医署,与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开始招收女子,并选派女官进入国子监担任博士与教授。
天授三年夏,李瑾再次颁布政令,创立科举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策士,是年秋,又创武举。
年冬,李瑾再次下令修订律令,在章和刑统的原有基础上增加与修改各种条例,并命女官参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