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85 章 来到大唐的第八十五天(1 / 1)

长安小厨郎 长路生 2078 字 2天前

('

第085章来到大唐的第八十五天()•()

因为馔玉楼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民间食谱,楼里的掌勺大厨们别的不说,品鉴厨子的本事是独一档的。

☻长路生提醒您《长安小厨郎》第一时间在[五六二]更新,记住[(.)]☻()•(o)

同样是卖给酒楼食谱,过来教学时,有的厨子热心话多,有的公事公办问一句回一句,更有那种扭扭捏捏藏着掖着,生怕多说一个字就要“泄露天机”,让他们偷师了不该学的东西的,形形色色,比水里游的鱼都热闹。

像姜菽这种说话干净利索,不仅毫不藏私,把每一个步骤都讲透讲明白,让他们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顺手就能教同类菜谱的,简直是绝无仅有。

为首的领班大厨笑得和善,拍拍圆滚的肚子,道:“小郎君还需要什么材料?尽管说来!”

姜菽报上做避风塘炒虾要用的食材,在场的厨子小厮们迅速就给拿了来。

其实要用的种种材料,包括铁锅在内,他都已经提前和白梦渔说过了,后厨应该都有备,不过能受到厨子们的欢迎,他还是很高兴的。

后厨的虾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很鲜活,个个都将近手掌大,肥实得很,放在盘子里还会乱蹦。

因为避风塘做法出来的炒虾,外壳酥脆入味,食客多是不剥壳直接吃的,就得把容易扎嘴的虾头和虾尾尖刺去了,再揪剪去虾足,开背挑出虾线。在场众人都是灶间老手,姜菽示范了如何处理后,用刀用手用剪子,不多时就处理得七七八八。

虾清洗干净,扑上粉放一边待用,这头开始炸蒜酥和馒头糠。

避风塘,即避风港的意思。为了躲避风浪,沿海的渔民会在风暴来临前将船驶入港湾,在等待风暴过境的时候,渔民们就用葱蒜豆豉等食材,烹饪捕来的鱼虾果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烹饪方式。比如除了他们这回要做的虾之外,螃蟹、鸡翅、排骨等等,也能用避风塘的做法来做。

炸蒜酥和炸面包糠是避风塘做法的灵魂,只是受条件所限,面包糠被姜菽替换成了去皮干馒头磨出来的粗糠。

大量的蒜碎被布巾兜着,为了避免发苦,得小心冲洗掉表面的粘液,待控过水后,才能倒入宽油锅里炸,还得一直用勺子看火搅锅,让蒜碎均匀地吃热。不过和一般炸制不同,蒜酥差不多到微黄就可捞出,这样等沥油的时候,余温继续加热,冷却后就是刚刚好的金黄色。要是等到金黄再捞,不多时就要焦过头了。

馒头糠同样被炸得香酥化渣,跟炸好的蒜酥混在一起,乍一看颇为形似——姜菽从前就一度猜想加面包糠的原因……是不是为了省点蒜,不让菜的成本太高?

虾自然也要炸,热油大火,吱吱啦啦地把裹了粉的虾炸成漂亮的橘红色,炸好捞出放盘里,酥脆的外壳彼此碰撞,不断发出嚓嚓的脆响声。

锅内余下的油因为吸了蒜和虾的香味,滤出后正好可以拿来平时炒菜用。

炒锅里舀些炸虾油,炒香豆豉末后,用酱油、糖等来调味——若按常规的做法,此时是还要再加洋葱与青红椒丝的,不过巧厨难为无米之炊,姜菽只能略添一点葱白因地制宜——然后依次入炸好的虾蒜馒头糠来炒,馒头糠吸汤吸油,连带着蒜酥一起挂在了虾肉上,像是给炸虾稀稀疏疏地穿了层摇粒绒,这般翻炒两下就能出锅。

盛虾的是只大瓷盘,约有半张案面大,一大锅虾正好在盘中堆成一座金黄红亮的小山,压不住的蒜香飘出来,看上去极其诱人。

这回大家都不用再额外去拿餐具,直接用先前喝汤的碗筷,一人夹上一只虾来吃。

开过背的虾一炸便如蝴蝶展翅,外壳吃起来不是那种扎嘴的硬感,而是薄脆香酥,里头的虾肉吸收了先前烧出来的酱汁,咸鲜甘甜,肉脆而紧实。蒜酥和馒头糠小粒如星,在口中酥渣渣的,一嚼就脆嚓嚓地响。因为提前清洗过一遍,熟蒜香并不冲,刚刚好与虾鲜达成平衡,回味起来满口生香。

知道自己发挥如常后,姜菽不再去吃虾,看窗外天色还有一会儿,就把刚才放边上的白菜帮子拿来,斜着切作两边薄中间微厚的抹刀片——这一步算是厨子们的基本功,在场大厨们都会,也就不着急上手,可以安心把嘴里的虾咽下肚。

醋溜白菜不算很麻烦的菜,白菜无需焯水,切片待用后,再按比例调个料汁就行。

等其他人乐呵呵地吃完虾,皆凑过来围观,姜菽起锅烧油,把蒜片煸到微微焦黄,然后滋啦一下倒入白菜片与焯过水的木耳,一直翻炒到白菜片变得有些透明,再入料汁烧到白菜入味、芡汁收浓就可以出锅了,前后都用不了两炷香的功夫。

领班的掌勺厨子来尝了一口,登时被酸香的味道激得睁大了眼,连声道:“此菜开胃,得配香米或馎饦来吃!”

平日里他们自己尝试菜谱的时候,也未尝没试过酸口的菘菜,只是都是炖菜做法,出来的成品水叽叽的,酱料的比例也不大对,这个炒菜法倒是新奇。

盘中,片状的白菜边缘呈一圈酱醋棕色,乍一看软趴,夹起来一吃,却是软中带着些许脆嫩,酸而多汁,软而不绵。要是有大馒头跟刚蒸好的米饭在,一口菜一口饭,再拿馒头块蘸汤汁,或是淋汤拌饭,都是酸爽得很。

三道菜示范过一遍,馔玉楼的掌勺师傅们也就试着开做。他们每人的分工各有不同,大概是先每人专精一两道菜的意思,姜菽来回转着,一边看他们做一边教着种种关窍。

有多年经验在身,触类旁通下,最后众位师傅的成品都还不错,余下欠缺的火候也是要靠多加练习,增进对炒菜的熟悉,不是这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

今日的教学差不多结束,姜菽从后厨出来时瞧了瞧天色,差不多快到平时准备小食摊暮食的时间,便准备去和白梦渔辞行。

白梦渔知道他还要忙,也就没耽搁时间,一路送他出门。若非姜菽想顺路在西市转转,看看是否需要买些食材,他能一口气把人送回小院。

-

然而,姜菽出了馔玉楼,在门口愣了会儿神才敢继续走——路上的人太多了。

长安的东西两市布局相似,都是东西南北各二里地(1千米)上下的方块,东西向的长度比南北稍逊色些,也差不太多,各占地一千三四百亩(90万平方米)的样子,内里被二横二竖、5丈(16米)宽的四条路分割成九个区域,馔玉楼就在这最中间的地块。

而两市每日中午开市,暮鼓闭市,只做半天生意,半下午正是大家吃完饭出来逛,人最多的时候。

是以姜菽一出来就直对四面八方熙熙攘攘的人潮,险险连自己该往哪走都看不出来了。

姜菽从前少有这个时候来西市的,更遑论是最热闹的中心区,只觉这场面堪比备年货或是春节庙会,商家小贩混着来采购的行人,简直摩肩擦踵。

还好与他合作的菜贩肉贩都在边缘区域,不必硬去挤两侧的人墙,姜菽找准空子走进人群里,被人潮裹挟着慢慢往外围走。

前进缓慢,姜菽的目光自然而然落去路旁的商铺上。虽然他还未去逛过东市,不过听高至善和公厨大伙说,因为东市周遭的几个坊多为权贵扎堆的,东市上卖的东西就相对珍贵些,价格也高,不如西市亲民。

而西市这边一来多为平民百姓采购,二来靠近胡人们居住的地方,三来离外邦商人进出的开远门很近,像波斯、大食等外邦商人都会暂住在西市附近,如花样繁复的波斯地毯、外邦香料,还有各色西域玩意儿,都得来西市才买得着,所以格外热闹人多。

姜菽被人群带着,经过店门口站着分茶伙计、招呼着给顾客泡茶分茶的茶肆,微妙的气味飘过来,他奇怪地转头去看,见那伙计们面前不仅有如温朝那般全套茶具和现制出来的青绿茶水,更有几只大石钵,用来把盐椒香料等混着茶叶磨碎,然后咕嘟嘟煮出来的复杂茶粥。他正欲多看两眼,但很快被身后拥挤前进的人推着往前走了。

没出几步,又是一家大开间的布行,种种招揽用的绫罗绸缎纱绢布在门口挂起,红的绿的蓝的,团花的提花的织锦的,颜色花样各异,被下午的阳光一照,显得格外漂亮捉人。因为此时大小官员都在放授衣假,正是各家要添新衣,衣行布行忙碌的时候,哪怕姜菽隔这一段远,都能看见布行里头找布看绸、三挑五比的大小娘子和各家的裁缝师傅们。

与这布行邻近的,还有如丝行帛行、绢店绣房等等,同样人满为患,都是在挣这换季的衣裳生意。

跟正好凑上时节,生意兴隆的布料行当相比,不多远处的那片书肆文铺就显得清净很多,时不时有些文人墨客进去,或是带着文房四宝,或是带着长卷的书画出来,也有那替自家郎君跑腿的小厮,捧着一两刀纸或几套花笺,生怕不小心撞折撞伤了纸面,小心翼翼地挑着人少的地儿走。

此时还未有后世成册的书籍,书籍都还是以卷轴的形式出现,姜菽先前在大理寺公廨和温府见着满墙卷轴时还有些疑惑,以为这是官员们上班摸鱼搞字画,没想到是时代所限,他理解错了。

再往外走,还有如门头阔气的珠宝行,香气婷婷的胭脂铺,马具多样的鞍辔店,枪兵森然的刀枪店等等,姜菽行在人群里,饶有兴致地观望着两侧鳞次栉比的店铺,感觉自己像是混在庞大鱼群里的一条小鱼,在名为长街的河流上游啊游,两岸到处都是能吸引他的风景。

第086章来到大唐的第八十六天\\x\\h\\w\\x\\6\\c\\o\\m(x/h/w/x/6/点看)!

()•(o)',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