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年仅10岁的李定国遇上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明末起义军领袖之一的张献忠。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自此,李定国就留在了张献忠的身边。待他年长以后,他便开始跟随义父张献忠南征北战。
张献忠那时候养子收了很多,是培植自己亲信势力的一种做法。徐旭既然知道历史,自然会让王光恩、王光泰两兄弟留意,半路把少年李定国从张献忠处截下,没法半路截下也会在李定国崭露头角之前,想办法通过利益交换把人要过来。徐旭自然是要把李定国带在身边,培养成白莲教的战神。
培植自己的农民起义军队伍,派人混入大顺军。
郧阳结交卢象升,捐助粮饷,派人混入天雄军。
捐助物资,派人混入孙传庭的秦军。
......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下太原、占大同后,十一日,据宣府(今河北宣化)。十五日,破居庸。次日,陷昌平。十七日,大顺军包围京师,环攻九门。李自成驻巩华城(今沙河),派大将刘宗敏任攻城总指挥。十八日,大顺军将士爬墙而入,攻占外城。崇祯帝出玄武门(今神武门),登煤山(今景山),遥望烽火遍城郊,回乾清宫。
是日晚,崇祯帝命太监将太子、永王、定王3个儿子分别送往外戚周奎、田弘遇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解带自缢而亡。崇祯帝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崇祯帝对女儿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6岁的么女昭仁公主被杀,15岁的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幸存,于两年后病故。
十九日晨,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徐旭对崇祯帝还是深为同情的,“末代汉皇”崇祯帝有多努力?
崇祯帝每天批阅奏折,处理政务,从早到晚,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据史料记载,崇祯帝白天批阅奏折,接见群臣,晚上还要看奏章,经常彻夜不眠地操劳,有时候遇到紧急军情,可能连续几天都睡不了觉。有一次,他去给后宫的刘太妃请安,居然坐着就睡着了,把刘太妃心疼得直掉眼泪。
而且,在这么忙的情况下,崇祯帝还坚持学习,每天下朝之后要参加日讲和经筵,向学问精深的大臣们学习,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对待,并不是表面敷衍。
另外,崇祯帝继位之初就发起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当政17年,宫里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用度都不讲究。
可以说,崇祯帝是明太祖之后明朝罕见的勤政之君,之前那些荒唐皇帝的荒唐事,崇祯帝一件也没干过。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崇祯帝的勤政也好,节俭也罢,都没有能挽救大明,自己也成了亡国之君。
在最后时刻,崇祯帝的表现仍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吊死在了歪脖子树上。
徐旭既然知道历史,自然不会任由历史重演。通过曹化淳的众多干儿子之一曹三通,把势力渗透到宫中,在最后关键时刻,把太子、永王、定王、长平公主、昭仁公主等皇室后裔接应出城。
之后,自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等满清入关后,出兵收拾残局,一统全国。
作者有话说:本来这本小说刚开始是源于数年前看了很多明末小说后,深感无书可看,想自己动笔写一本,然后平时有时间时就有意积攒了10几个g的明末文献资料。真到动笔后,才发现放弃电影、电视、游戏等等娱乐,抽时间码字真是很难坚持的一件事。尤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要钱,作者也是俗人一个,也有老婆孩子要养,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花大量时间在码字,家庭反对意见很大。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扑街了,一天收益才几毛钱。简单写了个大结局,算是对还在看此书的读者一个交代吧。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