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攻打郭氏庄园(1)(2 / 2)

天启二年(1622年),辽东经略熊廷弼与广宁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败,坐罪下狱,后都被问罪处死。

熊廷弼这人有胆量,晓军事,本事是有的,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军惨败,在辽东失去优势,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此时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稳住了辽东局势。

但是熊廷弼这人脾气火爆,禀性刚直,喜欢骂人,火气一触即发,有点盛气凌人,与朝中大臣和同僚的关系处的都不是太好。天启元年(1621年)又被启用为辽东经略,与广宁巡抚王化贞不睦,闹起了矛盾。

本来大明朝廷内外都知道经略、巡抚两人不和,一定会坏了边疆的大事,已经准备罢免熊廷弼的辽东经略之职,但是正好这时后金军进犯,明朝庭责令他们共同努力,功罪一体。

王化贞的心腹孙得功早已偷偷地投降了后金,导致丢了广宁城,明军大败。

熊廷弼处置有失妥当,将物资烧毁,引导军民退守山海关,却没有进行最后的广宁保卫战,任由后金兵占领辽东。

熊廷弼死后,还被传首九边,按其个人情形看是死的很冤,但是大明丢了山海关外那么多土地,总要有人负责吧。作为辽东当时的最高长官,熊廷弼和王化贞不背这锅,那找谁来背呢?当时的大明大势尚存,丢了那么多国土,不杀熊廷弼,那让国法军规何存,以后还咋么治罪威慑其他丧师失地之人?

徐旭心想:“背锅之冤魂何其多,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天启二年,大明朝廷为了辽东的局势是焦头烂额,重心焦点全放在辽东了。徐鸿儒这时候组织山东白莲教起义,开始的时候就比较顺利。但等到大明朝廷腾出手来,将重心投放到平定山东白莲教叛乱上,调兵遣将,集合数省大军合围,白莲教起义就会很快被扑灭了。

徐旭心想:“大势如此,虎倒威还在,更何况大明目前还没有经历过多少国内大起义,元气尚存。现在冒头起义,只是为王前驱,消耗大明主力官兵的炮灰而已啊。”

“头痛啊!现在徐鸿儒的白莲教起义军主力已经被围,只是包围圈还没有进一步缩小而已。除非金蝉脱壳,少数主力精锐悄悄撤离,隐姓埋名,撤入山区,等待时机。大部队想突出重围是几乎不可能了,就算突出一次包围,徐鸿儒都已经称帝号了,大明朝廷必是不死不休啊,肯定还会继续重兵追击围剿。我应该咋么说服徐鸿儒呢?”

“不管那么多了,还是先打下郭士奇的大地主庄园,多缴获一些粮食物资吧。也相当于是为徐鸿儒前线分忧、缓解压力了。”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