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初建班底(2 / 2)

走出帐篷,炊烟袅袅,早餐的香味随风吹来。徐旭购买了牙膏,洗脸刷牙,同时递给宋洪娇一管牙膏,示范了怎么使用。宋洪娇用完,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口齿留香、口气清新的感觉,连呼“大仙师,以后有什么好东西可别忘了妾身”。

这边小两口在嬉闹,那边在营地外草地上,徐丙虎带着将士们已经早起操练一阵子了,将士们一板一眼的举枪挥刀,各队配合演练阵型,汗透了衣裳。

徐旭对军队训练没有实践过,军训倒是参加过,但是就凭那些站军姿列队列等等就能训练出一支强军的想法是嗤之以鼻的。中华古代名将频出,兵书战策也有很多就很强调军队队列和纪律训练,如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的《练兵实纪》卷一练武法主要讲的就是骑兵、步兵、车兵、辎重兵的队列训练。

《明史·戚继光传》记载戚继光在蓟镇时,“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三千名浙兵在郊外列队,当时先是下起滂沱大雨,大雨过后又是烈日当空。这些将士,在大雨和烈日之下,从日出到日落都直立不动。可以说在队列和纪律方面,一定程度上,明朝的强军不比后世军队差了。

某军事家曾总结“足食足兵足饷足练,精兵可成”。关于练兵方法,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本兵书已经写的很详细了,戚家军的实战表现也说明了其有效性。现在这两本兵书都已传世,徐旭准备以后练兵就以这两本兵书为主要指导,得找机会收集下这两本兵书。

徐旭前世倒是七零八碎的看了不少兵书内容,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等以后队伍扩大了,徐旭倒是准备提些现代的经验建议,具体的操作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士来干比较好,自己只要牢牢掌握住军权即可。

趁着间隙,徐旭让人通知徐丙虎召集军官们议事。

徐丙虎下令,各队长、什长、伍长留下,其他人解散,稍微休息后去吃早饭。

徐旭与众人商议队伍整编的事情,基本都是徐旭在说,其他人在附和同意。以目前徐旭在队伍中的威望,除非根本性的生死大事,已无人会反驳其意见,这也是个人崇拜型领袖的大缺陷。

最后,大家一致通过,成立白莲圣子近卫营,大统领徐丙虎,二统领徐丙辉,三统领徐丙斌,具体整编如下:

一、成立一个骑兵哨,哨长徐丙辉,副哨长徐丁御,暂下辖2个骑兵队。

一队为突骑队,队长由哨长徐丙辉兼任,满编34人,负责野外攻坚克难。

二队为斥候队,队长由骑术最好的副哨长徐丁御兼任。因为缴获战马数量稀少,只够不满编16人,分为3个什,每什只有一伍共5人,什长兼任伍长,负责在队伍前后打探敌情、规划行军路线、勘测地形、挑选合适的宿营地点等等,是全军的眼睛和耳朵,是最重要的单位。

骑兵队最优先挑人,每人一匹战马,全员装备连发弩,方便发挥远程骑射战术。骑兵队全员配发缴获自东厂黑旗箭队的锦衣卫腰牌,冒充锦衣卫在外行走。

为此,徐旭拒绝了配一匹战马代步的建议,这些都是上等战马,自己划拉一匹代步,其他队伍高层也有样学样,都要怎么办?索性,一刀切,从根本上杜绝了此事,全拉到骑兵队去,想要战马,可以,争取进骑兵队。更何况,不用战马,有合适机会还可以买马车或驴车等代步嘛。

其他作战单位人员也是普遍不够满编,但徐旭想的是先把架子搭起来,这些人都是以后的军官,等后续扩招时,直接往里填人就可以满编成型。

二、成立一个步兵哨,哨长徐丙斌,副哨长徐丁启、徐丁箭,下辖3个步兵队,每队暂时都只有10几人。

一队为刀盾队,徐丁刀为队长。配发盾牌和钢刀,为全军磐石护卫。

二队为长枪队,徐丁枪为队长。配发长枪和连发弩,为全军攻坚前锋。

三队为弓箭队,徐丁箭为队长。配发铁胎强弓和腰刀,为全军远程支援。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