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依靠他们认为优秀的标准维持他们的体面。
当电影放映结束,一群人起立鼓掌…
这个其实很有戏剧感,因为作家和现实的关系,很荒诞。
谁关心?
这种心态有没有反思客?
发展?算了吧…
发小在饭桌上,生硬地和男主前女友秀了一拨恩爱,转身就去酒吧撩妹;
电影最后的收尾是新书发布会的现场,男主角丹尼带着自己的新书出现在媒体面前,那本新书名叫《杰出公民》,记录的正是他在故乡的遭遇。
一般来讲,拍艺术家的电影,导演往往做了浪漫化处理。
扯回来,这些话的意思是《杰出公民》很符合欧洲电影节的口味,无论是画面还是镜头非常电影感…
《杰出公民》的主角是个大作家。
起立鼓掌…算是一种礼仪,毕竟人家千里迢迢带着电影过来,甭管佳作还是平庸烂片,你都得鼓掌一下,就当是一种鼓励嘛!
至于当地人想发展的心态…
描绘黑暗面=诋毁。
所以,鲁迅说:伟人往往不容于故乡。
比如《莎翁情史》,这位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就像个二流男明星天天制造绯闻…
比如《莫扎特传》,就刻意强调他的疯狂和天真;
当然有!
所以,《杰出公民》放映之后,几乎没有离场的,都看得很认真…
领着陈导明、刘蓓还有曹兮文上台表示感谢,按照他的计划,随意回答几个提问,差不多就结束了!
类似的逻辑,在世界各地屡试不爽。
第三次,则是准备离开,整个讲座现场只剩下了5个人…
电影里特意安排了男主角三天里做了三次讲座;
……
第一次,人满为患,大家抱着看熊猫一样的心情,要来听听这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会带来什么新世界的资讯;
到了第二次,人已经少了一半,艺术家协会的会长冲进来,手里拿着一堆散发印着男主角小说片段的传单:“大家看看,这个人就是通过诋毁自己的故乡,来讨好整个欧洲!”
如果这个地区太过现代化,那就失去了猎奇的味道。
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咖啡时光》、《世界》在电影宫上映的时候,一堆人看到一半,甚至没看到一半就退场了…
其他人呢——比起你本人,伱的作品,我更关注你作为全球有名的学者的身份。
对相当一部分西方人观众来说,他们更喜欢观看表现其它国家贫穷落后的电影,这是一种思维的传统认知,在西方社会中也代表着一种思潮…
通常来讲,鼓掌会持续三到五分钟,等主创们上台接受采访。
然后他看到了一群围过来的记者…
其实,如果沈旭东够胆量的话,可以写一点上面定调子的剧情。
只是一个猎奇旅行地。
因为没能遵守小镇的人情规矩,男主作为诺奖得主的雕像,也被人泼了红漆…
每个人都热情洋溢…
咦…感觉不太对诶!
看了流浪地球2…
不太明白刘德华那条线的意义,感觉跟整部电影不搭…
睡了,下午再更新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