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敛内放是陈祗(1 / 2)

<p>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UU看书]

https://www.uukbook.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p>

研究三国历史的学界,有句名言,叫做\"真读三国,不看演义\"。按照此说,表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涉三国的真实性。根据逻辑学中的排他法,那么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也就成为读者了解三国真实历史的不二之选。然而近期在阅读有关蜀汉大臣陈?的资料时,觉得陈寿对他的评判,似乎掺杂了个人好恶。现予提出,以供读者对照。

陈?,出生年月不详,字奉宗,汝南,即时下河南省平舆县人。有两子,长子陈裕,次子陈粲。

陈祗幼时,父母双亡。因是蜀汉司徒许靖之哥的外孙,故许靖将其领养。陈?悟性较高,加上刻苦学习,年近二十就有了名气。基于本人的努力,当然也免不了许靖的护佑,朝廷任命他为类似时下组织人事干部的选曹郎之职。陈祗在考察官员的过程中,认真公开,故拥良好口碑。除此之外,陈?还擅长多种技艺,又懂得一些卜算之类的旁门左道,因此赢得费?的看重,将其破格提拔,接替董允的内侍一职。

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经费?推荐,陈?再次接替董允的侍中之职。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陈?的不待见,就起始于这一阶段。

陈寿将董允与陈?的比较,放在同一人身上,此人名叫黄皓,乃是后主刘禅宠幸的宦官。董允在世时,面对黄皓对刘禅的阿谀奉迎、百般讨好,就以\"宦官不得参政\"之律,予以阻止;如若黄皓暗助刘禅违反后宫生活规定,则必严斥,绝不让其胡作非为,殆害刘禅。黄皓因此十分畏惧董允,谨小慎微,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在陈祗成为侍中后,不仅不排斥黄皓,而且\"与黄皓互为表里\",\"放任\"他竭尽谄媚之能事。黄皓胆子越来越大,不仅满足刘禅寻花问柳之求,而且开始过问、参与政事。

如此到了公元251年,尚书令吕?V去世,可能是刘禅觉得陈祗与黄皓\"合作愉快\",因此他让陈?兼任尚书令,并加为镇军将军。而这一时期,费?因曹魏觊觎汉中,加上为了扼制姜维用兵北伐,亲自到前线统兵。故尔陈?在朝中成为事实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臣。

公元253年春节,费?在新年庆典上被刺身亡。没有费?约束的大将军姜维,变为蜀汉军界的\"第一把手\"。为了实现诸葛亮临死前的嘱托,姜维加大了北伐曹魏的力度。虽然姜维的职位高于陈?,但由于他常年累月在北伐前线忙碌,难以过问朝中事务,因此陈祗在刘禅面前的话语权,超过了姜维。

时隔四年,即公元257年,中散大夫谯周针对姜维多次对魏国用兵,导致蜀汉国力己经不如诸葛亮辅政时期、蜀汉百姓赋税沉重、生活困顿等情况,提出停止对魏国用兵的建议。满朝文武大臣附议谯周。惟独陈祗坚决反对,认为姜维北伐,在于完成先帝\"匡扶汉室\"的初心及诸葛丞相\"还于旧都\"的夙愿。虽然目前进展不是太顺,但此举至少削弱、警告了曹魏觊觎蜀汉的野心。面对陈祗的反对,谯周恼羞成怒,在朝堂上与陈祗展开激烈辨论。陈祗也是厉害,引经据典,针锋相对,竟然把谯周辩得无可奈何。谯周悻悻回家后,提笔写了著名的《仇国论》,然后将此文刻印多本,呈至刘禅及陈祗等有关大臣,期望自己的建议能够得到通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