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单刀赴会\",彰显了关羽大无畏加大智慧的英雄豪气,其实这是张冠李戴。事实上,单刀赴会的主角,为东吴都督鲁肃。出于讨还荆州,鲁肃仅带几个随从,亲赴与关羽约定的见面地点。面对鲁肃所提的要求,作不了主的关羽王顾左右而言他,鲁肃穷追不舍,弄得关羽尴尬万分,只得丢下\"下次再说\"一语,带着大队人马匆匆告辞。
罗贯中似乎特别看好关羽,他不仅把\"单刀赴会\"豪气冠予关羽,而且移花接木,将华雄送到关羽的偃月刀下,\"温酒斩华雄\"五字中的\"温酒\"两字,衬托了关羽的武艺高强。但真实的历史是:\"酸枣会盟\"之后,只有袁术手下的猛将孙坚和曹操所部前往洛阳讨伐董卓。董卓遣派徐荣迎拒孙坚,孙坚大败而退,收集力量后于莅年复攻。董卓又派大将胡轸、吕布、华雄等围攻孙坚。因吕布不服主帅胡轸指挥,故意捣乱,导致董军自相惊恐,士卒散乱。孙坚乘机发兵追击,在追击途中,慌不择路的华雄,被孙坚部下几个跷兵合力斩杀。
正史上没有\"气死周瑜\"一事。假如周瑜能够回生的话,看了罗贯中如此埋汰自己,倒有可能会被气死。正史记载,周瑜是个气度恢弘之人,否则苏轼怎会在《赤壁赋》中用\"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极尽赞扬?周瑜的死,其实死于过度操劳。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周瑜病逝后,代表刘备一方前去吊唁的人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斩颜良诛文丑这个故事,罗贯中只是说对了一半。斩颜良的功劳,确属关羽无疑,但将诛文丑之功也记到关羽身上,则显然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了。真实情况是:公元200年,袁绍命令大将文丑,率军追击曹军。处于弱势的曹操,采用\"弃辎于道、逃窜于陌\"之计,诱使袁兵争抢辎重。就在文丑声嘶力竭呵斥阻止时,突然折返的曹军,趁乱将其砍杀。
时至今日,人们觉得张飞鞭打督邮,打得最是痛快淋漓。不过正史载:此事为刘备所为,而非张飞。《三国志》记得清楚:\"刘备讨黄巾有功,拜官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到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直闯而入,捆绑了督邮,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他绑在拴马桩子上,弃官逃亡而去。\"
罗贯中采用\"挪移乾坤\"的方式,无外乎三种:一是张冠李戴,二是移花接木,三是以假乱真。虽然这些情节,带有\"胡编乱造\"之味,但人们却在其中享受了无穷的乐趣,好不好?好!
但也有不好的一一有家出版社,以恬不知趣、自作聪明、掩耳盗铃的方式,\"挪移乾坤\",他们在小学教材中,绘制了隐含色情、暗示侵华、倒画国旗的插图。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家出版社如此殆害亿万\"花朵\",实在是可恶、可鄙、可恨!
窃以为:必须对这家\"挪移乾坤\"的出版社,依法从重、从快、从严追责!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