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蔡邕不畏权贵的趣闻轶事,因在多篇文章中作过介绍,也就不想再在本文中赘述。但是他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前往哭祭暴尸街头的董卓,就在于董卓为其提供了诸多创作上的便利。可惜的是,他的这一知恩图报行为,却触犯了同是文人的王允,这个有着小鸡肚肠的王允,拒绝蔡邕\"愿受宫刑,以纂'后汉书'\"之求,杀了蔡邕。过早魂归西天的蔡邕,为了学术甘于\"能屈能伸\"的性情,诠释了性情中人的本质,乃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既然提到\"松\"字,就讲张松。张松,字永年。这位兄台,模样儿长得有点仿碍别人观感,但他的知识蕴含量,却是十分的丰沛。张松最大的本领,就是过目不忘。
益州牧刘璋因惧怕曹操图谋益州,便派别驾张松前往曹魏示好。张松感觉刘璋难成大业,欲乘此机会依附曹操,不想曹操厌恶张松长相,将其大大奚落一番。杨修闻知此事,急劝曹操,说张松是个才子,不可怠慢。
曹操听了杨修之劝,将信将疑,便将自己所写的得意之作《孟德新书》,交给张松阅读,企图给张松来个\"下马威\"。不想张松读了该书后,不仅倒背了一下,而且还说此文甚属抄袭,蜀境内三岁毛孩都知此书出处,窘得曹操一气之下,烧了此书手稿。
曹操不甘心,又邀张松观看军阵,意思是说我缔造的军队相当厉害。张松看后,不仅不点赞,反而借题发挥,把曹操过去的一些丑事给揭了,气得曹操脸都发青,不再理睬张松。于是张松离开曹营,转道荆州刘备处。刘备盛情欢迎、宴请、看重张松,张松感动之余,将西川地图献于刘备。张松聪明,但也有疏忽之处,他与刘备往来的书信,被其兄张肃发现并告发刘璋。刘璋恨张松吃里扒外,将其杀了。由此打破了与刘备的平衡。
既然说到了\"衡\",就说祢衡。祢衡,字正平。作为汉末自然主义美学的开拓者,他的\"狂\"无出其右:既敢裸衣击鼓骂曹、又敢张口讥笑刘表、更敢直面黄祖屠刀。时至今日,史学家仍将祢衡的命运归结于咎由自取,说其如果无有出言不逊的毛病,也就不会被黄祖\"咔嚓\"了。
假若允许这个理论畅行的话,那么历朝历代那些类似蔡邕、张松、祢衡等文人墨客,岂不是都属\"自己找死?\"
真是岂有此理!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