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会报仇虚实辩(2 / 2)

这里说个谶事,以增本文趣味。《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载:庞德在樊城抬棺与关羽死战前,曾与庞会母子道别,时年6岁的庞会,似乎知道其父此去后便将永难相见,因此痛哭不休。庞德便对妻子说:\"这小子长有异相,他日必能为我报仇。\"

但对于庞会在成都涂炭关羽后裔一说,史学界却存在极大争议。披露庞会这一复仇情事的载体,乃是王隐所作的《蜀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译成时下白话文就是:\"庞德的儿子庞会,跟随钟会、邓艾征伐蜀汉,蜀汉投降,庞会便将关羽的后代全部杀了。\"

但在被公认三国正史的《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却只字未提此事。南朝文人裴松之在加注《三国志》关羽传时,也仅是\"引用\"《蜀记》说法,而非\"批注\"。

如此看来,庞会复仇一说,极有可能是王隐无中生有。支持这一分析的理论依据,共有五点:

一是陈寿是个离三国历史最近、且著书立史讲究严谨之人。假如庞会做了灭门一事,便是大事!既是大事,陈寿为何不将此事记录在案?而且当时\"尊曹贬刘\"的倾向十分普遍,陈寿照理应该大书特书此事,以彰庞会\"力报父仇\"的忠义精神!再有一个疑点是,关羽后裔既被尽害,那么首先遭戮者,当推关羽之孙,亦即关兴庶子关彝,但《三国志》关羽传中,却有关彝活着的记载,这显然与\"满门抄斩\"一说不符。

二是王隐的《蜀记》多有粗糙之笔,这也就是裴松之对王隐所著《蜀记》,多以翔实史料予以推翻的原因。王隐之所以\"粗糙\",源因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尊曹贬刘\"者。王隐认为:曹魏及晋朝受命于天,晋武帝司马炎更是上天所赐的合法皇帝。惟因如此,他为笔下的曹魏君臣,个个叫好,而对蜀汉君臣,则个个喷差。这就导致《蜀记》一书,难被列入正而八经史书的原因。

三是裴松之为何没有直接质疑庞会灭门一案的真假?大家知道,裴松之在学术上的严谨,超过陈寿。他所作的注引,无不有理有据。如果找不到强有力的佐证,他宁愿不加质疑或引而不评,绝不批注模棱两可之句。虽然他在《三国志》关羽传末,引叙了《蜀记》的记载,但这纯属\"引用\",而非批注!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找不到有力证据的裴松之,故意采取\"引用\"不“批注\"之招,以促后人自去考量。

四是曹魏伐蜀时,钟会大军被姜维阻于剑阁。期间邓艾领精兵偷渡阴平小道成功,之后又有诸多蜀、魏后期将领,逐一登台亮相。以庞会作战之勇之猛的性情,名声一定不会差逊,但为何只有《钟会传》中有其记载,其他史志没有半点提及?这是否说明《钟会传》中放入庞会其人,是在暗讽钟会的\"犯上作乱\",显属不忠行为?有人据此推测:庞会未曾参与伐蜀之战。

五是与当时的安抚政策不符。三国时期,一方掠下敌方城池,为稳局势,常出安抚人心之策,以防产生新的动乱。邓艾进入成都后,即借魏帝之名,赦免蜀汉君臣。庞会此时若做尽杀关氏一族之事,以关羽在蜀汉民间的威望,岂会无人出面抗议?

庞会卒期,也同灭门事件一样,无有详细记载。也是怪了,古代的记史者,怎么能对一个忠义之将,如此随便呢?

还是有请各位读者,自去思量吧!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