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UU看书]
https://www.uukbook.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p>
乱世三国,英雄好汉轮番上场,叛徒奸人轮流下台。上场、下台,似乎非常容易,但如何鉴别英雄好汉、叛徒奸人,却委实是件让人头疼之事。
说其头疼,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英雄好汉可能以叛徒奸人面目下台,叛徒奸人可能以英雄好汉面目上场。下台、上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旗手好坏谁人知?故而如何识人,便成一门不简单的学问,因为不简单,于是就有\"人心叵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
但也有乐观说法,那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似乎时间一长,就能看出人的\"好与坏\"。不过这里又出一个问题:多长时间才算\"日久\",一年?十年?二十年?抑或更多?但不管时间多长,仅用\"老奸巨滑\"四字,即可盖掉\"日久\"。
如此看来,识人关键在\"伯乐\"。但伯乐也是人,既然是人,难免走眼。比如时下那些被查的贪官污吏,\"上台\"前无不经过评议、考察、公示等\"照妖\"环节,照理不会出问题,但奇怪的是,还是\"下场\"了!
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目的在于说明:人是一种易变动物,很难像工厂流水线那般定制模具,故而也就没有必要再在识人问题上纠缠了。为何这么说?盖因有着神机妙算智慧的诸葛亮,也被\"易变\"的部下耍成了\"用人失察\"。如谓不信?请看下文。
诸葛亮早年为刘备军师,之后官至蜀汉丞相。在他\"鞠躬尽瘁\"效力刘备、刘禅那些岁月里,被他提携之人不计其数。但这些人中,能够得到诸葛亮看重的人,注意,这里指的是\"看重\",也就只有四个,他们分别是马谡、关兴、法正、杨仪。依据来源如下:
《三国志马良传》:\"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三国志关羽传》:\"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
《三国志法正传》:\"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
《三国志扬仪传》:\"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发,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亮深惜仪之才?帧??"
相信接触过文言文学业的读者,一定能够充分、透彻、全面地理解\"深加器异\"、\"深器异之\"、\"每奇正智术\"、\"深惜仪之才??"之语的意思。如果还不理解,那就强调一下,这些描述,类似时下网民给某人冠以\"最美\"字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