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UU看书]
https://www.uukbook.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p>
对于\"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多数读者认为,正是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求贤若渴的诚意,方才感动了诸葛亮。其实这一理解,属于本末倒置,真实的因果关系是:如果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理论,没能说服刘备的话,那么即使刘备之后十顾、百顾茅庐,诸葛亮也不会同意辅佐于他。
魏晋时期的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写了名作\"隆中对\"。文中,诸葛亮将曹操、孙权的优势,作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今操己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史,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取荆州,然后以荆州为跳板,向益州发展。时下有人想当然地将现在的成都,误认三国时期的益州,这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益州涉及目前的四川、重庆甚至缅旬等部分地区,总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为汉朝所设九州中区域最大之州,大到与魏、吴霸业拢成的面积相当,故才有之后\"三足鼎立\"或\"三国鼎立\"一说。
照理,\"隆中对\"所绘三国鼎立蓝图一经实现,诸葛亮当应功成身退,去享轻松余年。但奇怪的是,他却\"老骥伏枥\",写了《出师表》,提议\"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属于不可多得的佳作。不过,全篇能量满满的《出师表》,文尾却现\"不知所言\"四字,翻译成时下的白话文,就是\"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这就令人费解了:\"不知所言\",难道是在否定前文?有人解释:\"不知所言“可能是古代书信体裁中惯用的一句谦语罢了。不过立马有人反诘:事关国家大事,一国之丞相,岂能随便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谦语呢?另外,撰文著书一贯讲究惜字如金的诸葛亮,照理也不该使用\"不知所言\"这四个不写、远比写了要好的句子啊。
便有研究三国厉史的学者,对诸葛亮撰写《出师表》的本意,作了如下四点解构,大意如下:
一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后主刘禅表达想法,大可不必花费周折撰写《出师表》;二是即使诸葛亮非写《出师表》不可,也属他与刘禅的私密信件,公开不得,但奇怪的是,《出师表》很快就在蜀汉境内广为流传;三是大凡一个国家,如要进攻某个国家,行动前期的军事准备,属于绝对机密,公开《出师表》,无疑是泄密;四是诸葛亮既然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那他为何不去先行\"攘除\"导致刘备郁死、关羽惨死、诸多将士烧死的那个\"奸凶\"东吴,反而与其结盟,专事去打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