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曹冲称象\"所隐伏的做作,\"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真实性就稍高些。不过类似\"让梨\"的事,应该家家都有。比如我在儿时,就做过将新衣让给弟弟穿的事,但为何没人把\"让衣\"写成文章,编入教材呢?私下认为,\"孔融让梨\"之所以成为典故,就在于内中所蕴的谦让美德,正巧契合那个时代。换到现在,光是雷锋精神,就可以将其盖得无影无踪。如谓不信,且看下面四个曲解“让梨\"美德的笑话。
有一语文教师,讲罢\"孔融让梨\"课文后,布置全班学生写篇感想。大多数学生的感想,类似时下工厂的流水产品,体现了\"相同的正能量\",惟有四个学生,独辟蹊径一一第一个学生的感想:孔融事先发现大的梨子里面有虫,遂将它让给了哥哥;第二个学生的感想:因为孔融的哥哥平时经常欺侮孔融,孔融怕再挨揍,才将大梨让给哥哥;第三个学生的感想:孔融的哥哥平时风格很高,孔融知道哥哥最终会把大梨给地,故意让梨;第四个学生的感想:让梨那天,适逢孔融拉肚子,反正胃口不好,孔融顺便做了谦让。
\"孔融让梨\"故事,就讲到这里。如何评判真假,各位读者自便。但有一事我得说明:上述四个学生,皆被老师骂了个狗血喷头。
接下去就讲\"诸葛恪得驴\"的故事。大家或许不知,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乃是诸葛亮的同胞哥哥。兄弟两人,一个为刘备出谋,一个为孙权划策。看样子,刘备、孙权铁定长了豹子胆,否则他俩咋会不怕诸葛亮、诸葛瑾,皆系渗透的“间谍\"?
不表\"间谍\"事,只道诸葛恪。话说这一天,孙权召集群臣开会,因时间尚早,大家就在会场外“晒太阳\"。这时后勤部门一员工,牵着一头驴过来。孙权想活跃一下气氛,当场写了\"诸葛子瑜\"的标签,贴到驴脸上。原来诸葛瑾的脸型狭长,确实有点像驴险。大家见了,无不轰笑。诸葛瑾则尴尬不已。恰在此时,诸葛恪有事来找父亲,见之,立马跪拜孙权说:\"大王,能把您用过的那支笔,借我一用吗?\"孙权爽快地示意\"秘书\",将那支还沾有墨水的笔,递给诸葛恪。诸葛恪就跪谢起身,走到那头驴前,非常认真地在标签上,写了\"之驴\"两字,然后牵起驴往外走。那个后勤员工上前阻拉,说这是公家的驴,怎么能随便牵走呢?诸葛恪指了下标签说:\"这不是明写着'诸葛子瑜之驴'吗?既然是我父亲的驴,我当然要牵它回家啊\"。员工说:“你只添了两个字,不算数。\"诸葛恪说:\"六个字中有四个字,是大王亲自写的,你的意思是,大王写的不算数?\"那个员工吓得\"扑通\"一下面朝孙权跪下,请求恕罪。已被诸葛恪的聪明折服了的孙权,就对员工说:\"这头驴,确实己是诸葛子瑜的了,就让他儿子牵走吧。\"
细究上述三个故事的可信度,我认为\"诸葛恪得驴\"最为真实,其次是\"孔融让梨\",第三才是\"曹冲称象\"。但为何\"孔融让梨\"与\"曹冲称象\"能入教材,真实度高的\"诸葛恪得驴\"却不能呢?私下揣摸,阿谀奉承这类行为,下里巴人者能为之,阳春白雪者,同样能为之!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