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曹操的那句话,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语,因为充满了时下所说的\"正能量“,而倍受人们称颂。其实刘备此言,是在白帝城弥留之际送给儿子刘禅的告诫语。大家知道,临死赠言,往往经过深思熟虑。因此这句\"名言“,并不能说明刘备本人,生前就是此言的践行者。事实上,纵观刘备一生,他干过的\"有奶便是娘\"的坏事、恶事、蠢事,决计不会逊于曹操。比如他数度置自己妻儿不顾,自身逃命;比如他骗得曹操信任,带着那支曹军到达徐州,即行反叛;比如他对反唇相讥的谋士张裕,予以诛灭等,无不显示刘备其实只是一个说归说、做归做的市侩而已。
不过,这句被后人常常当作\"座后铭\"的名言,刘备的儿子倒是真正地践行了一回。面对从天而降的邓艾大军,刘禅选择了投降一一他的这个宁愿不当蜀国皇帝的\"小小之善\",不仅拯救了朝中诸多官员的性命,而且让蜀国数以百万计的生灵,得以免遭涂炭。倒是被诸葛亮看好的姜维,竟然唆使钟会反叛,从而让已经平稳过度的蜀国,再次遭遇了一次尸横遍野的灾难。
孙权说的那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名言,根本算不上是名言。因为这话普通得就像民间两个人邂逅后,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说\"老兄你长胖了\"一样随便。如此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出自三国巨头之一的孙权口中,含金量也是太过少了点。
既然含金量不高,那么也就难怪到了晚年,孙权自己真真切切地演泽了一回什么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说他朝秦暮楚随意处斩、流放身边那些如陆逊、顾谭、朱据等文武大臣,只说他选择太子之事。孙权先是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后又喜欢上三子孙和。孙登莫名其妙丧命之后,孙权即立孙和为太子,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并对孙霸\"宠爱崇特,与和无殊\"。结果导致孙和与孙霸两派相互争斗不休。面对越演越烈的两派之争,孙权各打五十大板,孙和与孙霸因此两败俱伤,并先后死于非命。于是孙权第三次立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幼子孙亮。继位的孙亮,由于治国经验不足,很快让三国时期的东吴,第一个走向了没落。假如孙权地下有知,自己数度用\"刮目相看\"思维定思选择的孙亮,竟然羸弱到如此地步,相必一定会再次仰天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回溯上述三个曾叱咤三国风云时代的枭雄所说的名言,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道理:曹操不经脑子过滤的即兴之语,因于太过自私而背负了骂名;刘备经过深思熟虑的告诫之语,因于充满\"正能量\"而赢得了美名;孙权那句家常式的唠嗑之语,因于平淡实在而显得\"无名\"。
不过话又说回来,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所说的\"名言\",因于他们的身份了得,多少带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味!读者诸君,你说是也不是?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