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317(2 / 2)

霍去病目光炯炯,那是遇上对手的激动。

“原来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啊。”汉武帝陛下摸摸下巴,露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虽然但是,“朕记得天幕之前说过,他的谥号是文?”不是,大家一样开疆扩土,他怎么就是文了?

就算后面他治理国家还不错,但是猪猪陛下自认为文治武功他也没有落下哪个啊?

猪猪陛下整一个不服气。

说到底,为什么是龙凤猪啊?对于这个排名猪猪陛下始终耿耿于怀。

【“他一直都是一个过分年轻的将军,一个过分年轻的君王,但是不变的是,他一直都是靠谱的。”

他年轻,对自己的力量有着绝对的自信,行军打仗不墨守陈规,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功绩,他本该桀骜不驯,哪怕目中无人,其实也没有人能说他什么因为他确实有那个资本。

但是他偏偏没有,他可以很自然地礼贤长者,虚心求教。

离开战场的秦王殿下,就是一个敏而好学的后生,会在朝谒公事之暇来到文学馆中,与十八学士讨论文籍,直至夜分乃罢。”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虞世南的《帝王略论》,在这里面通篇都是“公子曰”“先生曰”,完全看不出这个伶牙俐齿的“公子”就是那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天策上将。”

毕竟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将军,他们就不是这个样子的,哪怕是如卫青这样能谦虚礼让于人的,也完全不同。”

“这大概就是上的了战场,下得了学馆的顶尖文武双全大佬罢了。”

李一感叹道:“有人说,没有被岁月蹉跎过的生命就是这样子的吧。

我想大抵是的,世界上还有几个人能如他一般,至年少起就在征服世界呢?

成名太早之人,往往容易恃功而骄,刚愎自用,最终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错,亦或是……早早夭折,就如冠军侯霍去病。”

李一叹了口气,继续道:“但是唐太宗不一样,他的一生,几乎很少犯过什么错误,他近乎完美。

他不但在最美好的年华完成了自己最擅长的功业,还有着“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的担当。

文治武功,在他的武功逐渐达到巅峰时,他甚至主动追求兼善天下。”

“很多人都知道,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其实很多一开始都是他的对手他的敌人,都不止一次想要杀死他。

但是这些敌人最后往往被他所降伏,所折服,于是死心塌地的追随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1/20页)

而能够把信任给予曾经的敌人,能够最大限度的使用他们的能力,这样的才能,就我所知道的,他是第一人。

都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人最大的残忍,可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真正去爱护别人,才会听得进不同的声音,才会真心感激功臣良佐们对自己的成就。”

“历史上不乏鸟尽弓藏的皇帝,可是他永远不担心这样的事情。”

李一笑了笑,“强大的皇帝总是更有包容心和自信心,就比如,咱们这位唐太宗陛下,他自己就是最能打的那个,又怎么会担心手下功高震主呢?”】

第310章

【“在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其实也有好几个,三国就是非常有名的代表,而隋末唐初也同样如此。

在这个时代,有被称为军神的李靖,有房谋杜断的两大谋臣,有瓦岗寨各路英雄好汉,有史上最有名的谏臣……仿佛所有类型的人才都在这一时期诞生了。

可是,大概就像百鸟朝凤,凤凰已经凌空,剩下那些虽然也出众,却也没办法让人第一时间想到。”

李一含笑道:“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出众,恰恰相反,群星已经非常耀眼啦。”】

长孙无忌微微一笑,但是凤凰翱翔天际,旁人再耀眼,也难以夺走其光芒啊。

凤凰。李世民忍不住笑了,他确实很喜欢这个形容。

嗯,比野猪不要好太多。二凤陛下悄悄在皇帝群里打下一行字:@汉武帝刘彻凤凰这个形容倒也马马虎虎,您觉得呢?

猪猪陛下缓缓打出一个问号,宁没事吧!!!

啊啊啊,好气呀。

嬴政看了眼信息,有点无语,幼稚鬼。随即扔一边,继续处理政务。

【李一没注意群里开始的掐架,慢悠悠道:“我很喜欢李靖,他出将入相,为大唐征战四方,他灭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一洗屈辱。他平定吐谷浑之乱,一生从无败绩。

他是军神,是武庙十哲之一,古今名将前十他一定名列前茅其中。”

“我也很喜欢李绩,他随唐太宗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

他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他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说起来,初唐年间,排除天策上将本人,这两位总是并列齐名的。”

“当然,大唐的武将也不独这两位,事实上有名的还有很多,门神尉迟恭、秦琼是赫赫有名的,时至今日他们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常被用于镇宅和保护家宅安宁,代表着保护和祝福的寓意。

当然,还有三板斧的程咬金啊,河间王李孝恭,侯君集等等……就如我开头所说的,在这一时期,没有灭过国的武将那都是不合格的。”

“他们每一个都称得上战功赫赫,放在任何一个朝代可能都要被大吹特吹,但是在贞观一朝,都只是能拿的出手罢了。”

“当然,由此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唐太宗要压住这群性格各异,战功赫赫的武将们有多牛逼了。”

李一幽默道:“因为手下能打的选手太多,所以每逢战事,武将们总是要争着举手,慢一步可能就分不到饼了。”

“至于我们曾经的天策上将,那就更不要想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从上级的角度来说,他不可能和手下争功啊,要是他出手,还有别人什么事情吗?所以他不能出手。

从皇帝的身份来说,他不可能再像过往那样任性,可以到处跑,更别说上战场了。他的安危关系到社稷江山,注定他再也没有任性的资格。”

“唉,他已经不再只是天策上将了,而是大唐的皇帝陛下。”说得李一自己都有点伤感,到处跑的天策上将固然让人觉得头疼好笑又骄傲,可是过分懂事的唐太宗陛下也着实令人心疼。

凤凰本该翱翔九天,而不是困际于长安的。】

贞观一朝的文臣武将反思一下,陛下好像是有那么一丢丢惨是吧?

嗯……就,也许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下呢?房玄龄思考一下这个可能性。

魏征抬了抬眼皮,冷酷无情的示意同僚们,不行!

就他们这位陛下的性子,真要放出去,那就是脱缰的野马,呵呵,再想让他回来,难如登天。

杜如晦轻笑,好吧,想想曾经天策上将的作风,确实如此。

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今的大唐,也许还没有未来那么强盛,但是,让他们的陛下自由一点,却不是不可以。

说到底,他相信陛下的自制力。

魏征皱眉,这是相不相信的问题嘛?

不过,他想起天幕说的,心心念念要泰山封禅却始终被他劝阻,结果也没有去成的事情,最后又沉默了。

好吧,其实也不是不行。

【“唐太宗麾下也不独武将多,文臣同样夺目。

你听过房谋杜断吗?”

“说起房玄龄,就不能不提杜如晦,说起杜如晦,又怎么少的了房玄龄,这两位一直是唐太宗最有力的左膀右臂。”

“在天策上将征战四方的时候,房玄龄是其最得力的谋士之一,为其出谋划策,推荐良才;在唐太宗登基后,又成为一代名相,为其打理国家,兢兢业业,恪守职责。

唐太宗曾称赞其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而杜如晦同样是一代名相,要说起来他还是被房玄龄推荐给唐太宗的,每逢唐太宗遇事不决,他总是能果断做出选择。

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每次议事,房玄龄说:“非如晦不能决。”杜如晦亦尊重房玄龄之策。

于是时人称杜如晦长于断,房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唐太宗。

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和房杜二人关系非常好,杜如晦去世时,唐太宗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

而且往后经年,也还总是思念他。

说起来杜如晦是贞观四年过世的,可是直到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后,甚至将杜如晦排在第三。”

“而十多年后,唐太宗又送走了房玄龄,为之废朝三日。”

“唐太宗的爱憎其实是很明显的,他也容易大哭大笑,对于他而言,这些老伙计已经不仅仅是臣子,也还是朋友。”

“他总是善于交朋友的,可是他的一生,一直在送走他们。”

“他总是在失去。”】

房玄龄叹了口气,悲伤过度,对身体不好。

杜如晦看着已经开始眼泪汪汪的陛下,连忙出声劝慰,“臣如今还好好的,陛下可莫要做小儿之态。”

“玄龄克明啊,你们怎么丢下我一个人了。”李世民不听,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2/20页)

且发出谴责。

魏征在一边又开始皱眉,都是惯的。

【“还有魏征,啊,说起来他和唐太宗陛下的故事就更有名了。”】

魏征正要开口,闻言顿了顿,他过世陛下应该松了口气吧,那也好。毕竟总是哭,有损帝颜,对身体也不好。

【“魏征劝谏唐太宗的事迹那就老多了,一个直言进谏,一个从谏如流。

当然,对于他的印象,大家可能都以为是谏臣,但其实不止,他也是唐代有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来着。

唐初八史中的五史都是他奉命总撰的。

他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唐太宗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

“在他过世后,唐太宗亲临其丧礼,痛哭流涕,为魏征废朝五天,并令内外百官与在长安的朝集使一同前来参加丧礼,太子李承乾在西华堂为他举哀。

凌烟阁他更是位居第四,死后极尽衰荣。“】

魏征愣了愣,抿唇,然后更加不赞同的看着李世民,“陛下……”他正要说什么,然后就被更难过的大唐皇帝陛下握住手,眼泪汪汪的殷勤叮嘱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讳疾忌医什么的。

……算了,有点招架不住。魏征决定今天先放弃劝谏了。

李世民心里悄悄比了个耶,好耶,蒙混过关。

他当然很难过,亲手一个个送走自己臣子什么的了,这种事情再来几次他都没办法麻木,只会更加痛苦。

但是,这些都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现在,大家都还好好的,以后也肯定都长命百岁,没错,肯定会的!

【“还有十八学士的其他人,虞世南、于敬宁、孔颖达等人,无一不是名动一时的大佬,后世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为唐太宗出谋划策,处理政务,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十八学士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共同开创了唐朝的繁荣局面。”

“贞观之治从来不是唐太宗一个人的治世,而是一群人的治世,是所有人一同努力的结果。”】

李世民忍不住直点头,是极是极,玄龄如晦都很厉害,魏征虽然也总是气他,但是他说的也总是有道理,还有无忌,总是支持他的……天幕老是夸他,可是如果他真的能做出什么丰功伟绩,那一定是因为有他们的辅佐。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良朋益友,他的不可或缺。

【“如果不是有唐太宗,不是有这么多贤臣良将,那么在天崩开局的大唐初年,也不可能缔造这样的盛世。”李一说到这里,却依然面带微笑,真的,你永远可以相信唐太宗和他的臣子们,因为他们真的可以创造奇迹。】

第311章

【“我们都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与灾难抗争的历史。

历朝历代,哪个时期没有走在赈灾的路上呢?哦,还是有的,碰见昏君的时候,昏君就是不管天下人的死活,自己怎么快乐怎么来。”

像是想起什么晦气玩意,李一连忙摇头,然后诚恳道:“谁懂啊?唐太宗陛下是很贤明很牛逼没错,可他幸运又实在不幸运。

当皇帝按说都是好事,但若哪个皇帝碰见他这样的开局,那大概是要绝望了。”

“我们的倒霉蛋二凤陛下,登基后才改元,第一年就碰见一场罕见的霜灾横扫北部,当时唐朝的几个粮食主产区都遭到了重创,随之而来的是地方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然后贞观二年,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关中地区又遭遇旱灾,那时候长安地区发生了规模庞大的蝗灾,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颗粒无收,一时间长安地区饿殍遍野,百姓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还有贞观三年,大水,洪灾,五洲出现蝗灾,关内大旱;贞观四年,三洲出现蝗灾,大旱,三洲发大水;贞观六年数洲发大水,贞观七年三十多洲大水……还有鼠灾,疫情等等。

古人喜欢将自然灾害和君王德行捆绑在一起,这当然能规范帝王的言行举止,以免因为帝王的所作所为,而伤害到国家和百姓。

但是,实事求是来说,天灾是不可避免的,哪怕换任何一个没有道德瑕疵的人去当这个唐皇,该出现的天灾依然会出现。”

李一叹了口气,“可当时谁知道呢?而唐太宗的继位方式又令人诟病,在这种情况,出现各种天灾人祸,他可不就被攻讦了,都说这是天谴,是他李世民杀兄杀弟、逼父退位的报应,可能他自己都迷茫了。”】

李世民眼神一暗。

【“可能对于这位盛誉在身的伟大帝皇来说,这是他身上唯一可以被实锤的污点了吧。”

李一笑了笑,“唐太宗自然也是人,自然也不是无坚不摧的,但是,他毕竟是一代明君,是千古难出的伟大帝皇。”

“他一面治理国家,一面又意识到天灾侵害的不仅仅是唐朝,同时也会影响到突厥,而且突厥地处更北方,受自然灾害影响应该更大。

于是唐太宗立即派人去打探突厥内部情报,很快就得到反馈,那就是突厥受灾情况比他想象中的更为严重,而颉利可汗为了减少本部的损失,强行要求那些归附突厥的部族增缴税赋。

在生死攸关面前,那些归附的部族都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并且推举位于大漠北部的薛延陀部首领乙失夷男可汗为可汗,试图通过彼此结盟共同对抗颉利可汗。

但乙失夷男自知薛延陀的实力与突厥相差甚远,所以尽管有回纥、拔野古等部族的推举,但他还是表现得举棋不定。

得知这一情报后,李世民立即派使者前往薛延陀,并敕封乙失夷男为薛延陀可汗,同时承诺与薛延陀共同夹击突厥。

当时乙失夷男正面临被颉利可汗消灭的威胁,唐朝天子千里之外带来的这份诏书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于是他立即同意接受唐朝天子敕封,同时宣布成立薛延陀汗国。自此,薛延陀成为了唐朝在漠北的第一个附属国。

与此同时,突厥内部的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又爆发了矛盾,突利可汗愤而投向唐朝。

也正是颉利可汗众叛亲离,让唐太宗意识到这是一个北伐突厥的大好时机。

贞观二年,唐太宗派军攻灭了长期依附于突厥的梁师都政权,一举收复河套地区。

贞观三年,唐太宗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十万大军兵分六路攻打突厥。

贞观四年,李靖大军一路连破突厥,最终将颉利可汗擒获,自此盛极一时的东突厥汗国灭亡。“】

李世民精神一振,琢磨着怎么更好的利用这些消息。

【“天灾是一把双刃剑,他给大唐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机会。”

“登基之初面对频繁的天灾和朝野间舆论的质疑,这时候的唐太宗处境可想而知是艰难的。

然而他却在危险中看到了机会,并极好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从而使大唐王朝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他本人也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3/20页)

这次成功绝地反击而获得了所有人的肯定,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可汗”。”

“军功带来威望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他也积极治理天灾下的大唐。”

“为什么大唐的百姓那么爱戴唐太宗呢?因为唐太宗从始至终没有放弃他们。”

“唐太宗在位23年,天灾几乎贯彻他的帝皇生涯,几乎没有一年是没有天灾人祸的,哪怕华夏史堪称一部抗灾史,但是这么频繁的概率,依然还是很少见的。

换作任何一个皇帝,只怕都要绝望,但是他却不一样,他没有放弃,而且去战胜这些天灾,并且在这样的灾难下打造出一个贞观之治。”

“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唐太宗反思自己,节俭克制,停建各个宫殿,大赦天下,派遣能干的大臣到地方赈灾,治理地方,开荒种田,重新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又疏通河道,治理洪水,据说当时好几个州甚至因此水上交通方便,发展起了渔业,制盐业等。

在那个恐惧蝗虫的年代,他还率先吞吃蝗虫,表示抗击蝗灾的决心。一个皇帝做到这个地步,百姓还有什么害怕蝗虫的理由呢?

而面对疫情,他在地方上设立医学博士,但是每州仅有一二十人,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采取了向疫区派送人员的方法,就是在这种中央协同地方的管理方法之下,那些疫情才没有扩散开来。

还有很多措施,唐太宗不止一次表示,要仁政爱民,而他从来不止于言语,而是确切的落实下来。”

“有多少人知道白居易《七德舞》呢?那是白居易有感于唐太宗在唐朝统一战争和开创贞观之治过程中的艰难,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写下了的著名诗篇。

在诗里面他强调唐太宗“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什么是唐太宗的心?那是克己,是爱民。

正因为唐太宗言行如一,所以朝野上下才能齐心协力一起渡过了贞观初期的灾荒,为开创贞观之治迈出了第一步。

也正如《贞观政要》中所说,“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所以在民生如此艰辛的情况下,唐太宗才能在贞观三年冬天还派出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东突厥,并在第二年春天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人心所向。”

李一感叹道:“可以说放眼古代,唐朝都是国家治理较为成功的那一个,而我们心心念念的大唐盛世,就是这么一步步艰难又稳定的走出来的。”

“人定胜天,这是我在唐太宗,在贞观一朝所看见的最坚定的信念。”

“从来都是人创造历史,大唐盛世也不是注定的,而是贞观一朝的心血所在。”】

在听见后面每一年的各种天灾,李世民就已经开始捂着心口了,连他都要忍不住怀疑是不是真的有天谴了,可天幕却说,人定胜天。

“玄龄,克明,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啊。”李世民缓缓吐了口气,郑重道。

房玄龄却含笑点头,“臣一直相信,跟着陛下,没有不能战胜的敌人。”哪怕这个敌人名为天灾。

这条通往大唐盛世的路并不好走,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之难,可是只要有陛下在,他相信,他们一定能成功。

陛下常说是他们给了他信心和勇气,可是,陛下才是他们的希望的来源。

从前,天策上将带着他们无往不利,以后,他们的唐皇陛下,也会带着他们所向披靡。

第312章

【“唐太宗的人生只有五十二年,可是他的人生没有一天的虚度的。”李一说起他,总是带着轻松的笑意,大约是知道这位陛下实在靠谱又厉害吧,只要知道问题,想来是没有他不能解决的。

“他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

他心胸宽广,不计前嫌,重用前太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

他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此,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像是想起什么好笑的事情,李一哈哈笑道:“说起来,这位封德彝才是真的牛逼,海王之王,就算我们知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政局复杂的时候墙头草也不少,但是像他这么脚踏三条船,还让皇帝、太子和天策上将都视他为心腹,在新朝如鱼得水,混得很好,不得不说,这怎么不是一种强悍呢?”】

李世民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封德彝在同僚们看神人一样的目光下,直冒冷汗,然后露出一个镇定的笑容,“陛下,臣一片丹心,天地可鉴啊。”

李世民呵呵笑了,你编,你继续编啊。

他当然不至于为过去的事情翻旧账,毕竟他麾下什么人没有,降臣也多了去,不乏曾经的对手,但是!别人都是坦白局,这个呢???枉他这么信任,居然差点阴沟里翻船了?这要是换耶耶或者李建成,这家伙怕也是这句话吧。

二凤陛下很委屈,很生气。

【李一砸了个雷,完全不知道给某人带来什么火葬场?事件,又继续笑眯眯道:“秉持着好东西就拿来用的想法,唐太宗延续隋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又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让三省互相牵制;在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道。此外,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又延续了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从谏如流一直是唐太宗身上非常显著的特点,他以隋炀帝为戒,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贞观年间,光是魏徵就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唐太宗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可唐太宗最后都一一收下这些谏言,加以改正。

还有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等人,皆以极谏知名。”

“在唐太宗时期,臣子谏言是非常频繁常见的事情,唐太宗当然不是什么老好人性格,更不是会被臣子欺负的那种人,他也会有生气,愤怒的时候,但是最后又往往能忍下愤怒,反思纳谏。

这也可以看出贞观年间的风气,所以才能创建了一个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

“说起来,在后来,大家夸一个朝廷好,就喜欢说有贞观遗风。”】

二凤陛下转头找老婆去了,要夸夸!

长孙皇后含笑道:“二哥自然是最好的。”她的夫君,一直都是最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也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皇帝。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出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现象。据说有一次岁末处理死刑犯时,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隔年秋天再回来行刑。结果隔年,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李一都仍不住啧啧称奇,因为人都是自私怕死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4/20页)

,也不是谁都会担心逃跑而连累家人,要是真的品行都这么好,就不会都是死囚了。但是居然就真的不跑了?

这只能证明,唐太宗人格魅力无敌?呸,开玩笑的,分明就是在说当时的治安很好,连犯人都知道逃跑没有希望好嘛!

“史书里面不止一次强调唐太宗重视吏治的清明,他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都是自励廉能,这些都大大提高政府效率。”

“贞观时期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商业发达的时期,当时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华夏。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扬州、益州和西北的沙州、凉州。

至于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更是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而自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更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彼时唐朝疆域辽阔,唐太宗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

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至于军事上,贞观一朝对外战争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没有对手。”

“使四方宾服,各国来朝,唐太宗甚至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李一哈哈笑道:“广纳八方,无论是哪个民族,入了大唐,就是他的子民。”

“正确的解释当然是唐太宗对各民族持着包容开放的态度,但是以当时大唐用武力打造出来的气度,这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叫爸爸,不叫打你们。”李一揶揄道,这都是被打服的,乖巧听话的,唐太宗陛下当然会爱他们啦。】

咳咳,什么爸爸,都是朋友。李世民谦虚,了不起就是让他们加入大唐这个大家庭,对吧?

【“当唐朝灭东突厥后,唐太宗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归附突厥降户,又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

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创立了新的羁縻府州制度。”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

从此,“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

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自信、包容、豪迈、强盛。

当人们回顾历史时,为“唐朝”赋予的人格化侧写,每一个,都像极了他的个性。“】

朕都会夸的不好意思了。唐太宗陛下笑容明媚,心情舒畅,感觉自己就是来接受表扬的。

美滋滋.jpg

第313章

刘彻陛下表示,谁还不是少年天子啊?他的一生也不曾虚度过啊。嗯,反正他觉得他过得很充足。

李世民回忆一下过往,是挺精彩刺激的,而现在的生活,看起来平淡,但是也充满重任。

他骤然一笑,其实天幕前面说的不对,他不是被困于宫内的凤凰,而是自愿栖息于此。

战场固然让他觉得血液沸腾,充满刺激,但是现在的生活,也是他的选择。

选择把这片土地纳入他的羽翼下,保护这片土地,然后看着她欣欣向荣,繁荣富强。

他从不后悔这个选择。

【“从东汉末年开始,华夏就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只要有点实力的都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

从三国、两晋到五代十国,这些势力轮番登场,在将历史装扮的五彩缤纷的同时,也将大好河山折腾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

诚然有些势力可以短暂的庇护一方一时平安,可是没有统一,战争总是很快到来。

而由于常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尸横遍野,人口损失的幅度也成为历史上最显著的时期之一。

在这几百年里,华夏的经济发展遭到重创,文化领域更是几乎陷于停滞。

而后,是杨坚结束了这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可谁也想不到隋朝的统一是如此的短暂,不久,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隋朝也灭亡了,中原王朝再次陷入混乱。”

“华夏真的能再度恢复一统,再回汉时的强大吗?谁也没有信心,谁也不敢想。”

“毕竟此时距离杨坚结束南北朝割据的局面也不过三十七年,短暂的连一代人的人生都还没有结束。”

“如果不是唐太宗短短几年就收拾完隋末的烂摊子,可能局面比西晋五胡乱华之时也好不到哪去,毕竟当时草原也强大起来,正在一旁虎视眈眈。”】

亲生经历这些的人才更明白当时的绝望,也比谁都更渴望现在的日子能一直下去。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啊。

【“唐太宗是从隋朝走过来的,从太平年间到政治诡谲再到乱世,他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有了足够的经历,已经见识了太多。

正是因为亲眼看着隋朝的崩塌,所以他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又励精图治,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

对内,他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他开疆拓土,攻灭**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他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李一轻笑道:“多么壮阔的画面啊。”

“我曾经想过,如果没有唐太宗,那么在几百年混乱黑暗的历史之后,在短暂的统一之后再度破灭的残局还有谁能拯救?谁还能再度成就大一统的民族复兴与新局面的开创?”

“这些我都不得而知。”

“但是,很少有一个皇帝能得到后世帝皇统一的赞誉,而唐太宗可以。”

“他成为了一个标杆,所以后来有志君王都渴望超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5/20页)

他,但是基本没有人能做到。”

“自他以后,也再没有一个皇帝可以无可争议的被称为千古一帝。”

“对后世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正因为有唐太宗,才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华夏第二个黄金时代。”

“西方有一个学者是这么形容唐太宗的:他似乎像天命所归的人物,对他而言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会的拯救者,也是统一与和平的恢复者。他的个性是如此地强悍有力,他影响了所有与他相处过的人物,并且成为一个后代子孙眼中的传奇人物。在华夏的帝王中,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李一补充道:“最后一句我保留态度,但是华夏幸而有他。”】

“哈哈哈。”对于李一的保留态度,李世民反而笑了,如果青史几千年无一可并列齐名的人,那才是真的寂寞吧。

他希望大唐能千年万年,但是也希望后来者可以超越他。

如果不能,那不是一种悲哀吗?

【“没有大唐的华夏该多么的遗憾,而没有唐太宗的大唐,还是大唐吗?”李一摊手,“幸好这只是个假设。”

“如果唐太宗是自那黑夜中盛起的万家灯火,是千万年来依然炫目迷人的大唐盛世。

“那么,缔造这盛世的是你,让万国来朝依然是你。”

“千年万载,你熠熠生辉。”】

第314章

【在抛出下一个人物之前,李一突然问道:“有谁知道什么是大一统吗?”】

李斯斩钉截铁道:“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显然,他指的是他至高至尊的陛下。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刘彻则抛出《公羊传》中的概念。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李世民则是想起《汉书》。

概念都是与时俱进的,关于大一统这个永垂不朽的话题,那就更是如此了。

【“大一统概念源远流长,若是追溯,可以往上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但是公认的华夏第一个大一统国家,是秦朝。

为什么不是夏商周呢?这大约是制度上的不同。”

“统一,有两种含义,“大统一”和“大一统”,前者是指地域统一,后者则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而众所周知,秦朝以前实行的是分封制。当初秦朝统一时也为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而吵过很久,最后秦始皇选择了郡县制。”

“要知道在分封制下,夏商周虽然在地域上是统一的,然而实际上来说,各诸侯国自治,共同拱卫天子。而各诸侯国地区内的人,首先认同的是也是该封地的诸侯王。”

“可以说,分封制下,封国不同于郡县,它们是一个个独立而完整的国家,拥有独立的外交和军政大权,独立而不受天子约束的王权系统,只不过在礼制上,诸侯王比天子低一个等级,天子直管的也就只有王城而已。”

“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全国上上下下各级官员均由他来任命,他说的话才算数,不像以前都是诸侯国商量着来办事。

这是很简单粗暴的区别,但是也确确实实的表明夏商周和秦朝本质上已经不一样了。

即,任免权在谁手里,谁发工资,谁才是老大。“】

打工人们纷纷点头,可不就是这样嘛,这么一说,就懂了。

那什么分封制,天子再大,也管不上他们啊,都说县官不如现管,都是一个道理。

谁给钱了,就听谁。

【李一补充道:“当然,到了隋朝以后,关于大一统的讨论就逐渐演变为“华夷之辩”。”

“华夏的朝贡体系具体是从隋朝开始的,隋炀帝糟心是糟心,但是野心是一直杠杠的。他发出了“日月所照,风雨所沾,孰非我臣”“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的声音。

到了唐太宗时期,更是说出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

而元世祖忽必烈则以“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为由消除传统儒家思想的华夷之辩。

在这一点上,唐朝是从君主入手,元朝则是从政体入手。”

“而明清两朝,则是从祭祀上确立政权的合法性,即明清两朝建立帝王庙,祭祀历代王朝的君主。

清朝在法理上表明其政权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即前代的德运衰弱,现在的朝廷秉承德运而生。”

“总的来说就是——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中华入夷狄则夷狄之。”

“以文化来区分属性,而不再是取地域论、血缘论等。

由此来看,“大一统”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的推动力便是现实政治的需要,现实政治便是为新王朝的建立以及统治更为庞大的版图提供合法性。“】

秦皇汉武都若有所思,以文化来区分,可是诸子百家,博大精深,蛮夷如何能懂。

嬴政首先pass这个,现阶段说这些都远了,谁不知道大秦的文化底蕴一直是七国中最浅的。

而且这也不是大秦当前的主要矛盾。

汉武帝又想到儒家,后世儒家一家独大,换而言之,当儒家成为华夏文化的核心,需要学习的就简单了。

唔……能不能取百家精华啊……猪猪陛下有个小小的注意渴望试一试。

【“扯远了,大一统的概念与时俱进是另一回事,但无论如何,大一统都一定离不开地域、制度、文化的统一。”

“在历史上,公认的大一统国家就那么几个,而秦朝就是第一个。”

“秦朝是不一样的,它确实不同于夏商周。”

“如果要进一步区分的,那说不定就要讲到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了。”李一笑了笑,“我们对秦朝的全部概称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

“要注意要素齐全哦。”李一笑道:“战国以前的国家,一般都被默认为奴隶制国家。”

“尽管我们总是吐槽封建制度,但是在最开始,它仍是一个社会的巨大进步。”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我国一段极其混乱的、精彩的、百花齐放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从奴隶制开始转向封建制度。”

“而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毫无疑问是一场社会大革命,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必然反映到政治思想领域,形成各种政治思想派别的对立和冲突,所以那一时期诸子百家各流派轮番登场,你来我往,互相合作又互相攻讦。”

“必须要说的是,这是一个处于时代洪流即将走向命运分叉口的时期。”

李一缓缓吐了口气,又猛然提高声音:“而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秦始皇横空出世,横扫六合,统一天下,为往后两千年划下了框框架架。”】

刘邦难得正襟危坐,大概是想起当年看见那个男人的事情,他难得陷入沉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6/20页)

其实他也不太记得秦始皇的样子了,或者说,以当时他们天差地别的身份,他也不可能真正看见秦始皇的模样。

但是,那样壮阔的画面,还有透着人海中隐约看见的身影,一直在他心里挥之不去。

他渴望成为这样的存在,当然,他也确实成为皇帝。

可是,他可以媲美秦始皇了吗?

他至今依然没有答案。

至于超越?他想,再给后世子孙八百年,都没这个可能吧。刘邦暗暗嘀咕。

【“有一部动漫里面是这么形容他的:

他是一个一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人。

他是一个自古从来不曾出现过,未来可能也不会再出现的人。

这不是我的评价,当是后世史官们的评价。

历史是胜者书写的。

嬴政和他的帝国会失败。

因为他只是一个人,却做超越了人的事情。

他只是一个人,这个庞大的帝国因为他一人而存在,但也只有他能做到。

所以他如果死去的话他会死去,因为他是人,没有人能够不死。”

李一深深叹息,“我很遗憾。”】

扶苏抿了抿嘴,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回想的噩耗。

【李一失望的摇头,“真的,我一直很遗憾,所以他怎么就不能长生呢!”

“我们秦始皇陛下,他不就是想要长生不老吗?给他啊——”李一开始发疯.jpg】

“咳咳。”秦始皇本人都仍不住咳了咳,他一直是知道天幕对他的偏爱的。但是,这状态还是有点难评

猪猪陛下缓缓打出一个问号,怎么肥事啊你,长生不老是这么简单的吗?怎么不给我啊???

猪猪陛下狠狠怨念了。

李世民哭笑不得,大概是槽点太多,所以一时之间不知道要从哪里吐起。

【李一不知道她瞬间让多少人无语凝噎,狠狠发了一下疯,才唉声叹气道:“始皇帝陛下,我真是为他哭死了。”

“他的功绩,其实不必我说,青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时间给了最公正的评价,历朝历代不乏为他正名的人。”

“可是,我又觉得还不够,远远不够……”李一拖着下巴,“在那个大世之争,不变则死的年代,秦始皇以惊人的魄力,改变惯例,走出秦朝自己的路。”

“从商周礼乐制度,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创造出璀璨的文化,到大秦一统,以法治国,使华夏之名牢刻于这片大地。

哪怕后来的后来,草原政权入住中原,也必须以华夏的文化治国,都必须融入华夏。“】

刘彻心情复杂,虽然能接受匈奴降臣,但是占据主导的一定要是汉人啊!

后人都以汉人自称了,怎么这么不争气啊!猪猪陛下难得长吁短叹。

【李一默了默,叹了口气,然后眨了眨眼睛,“那么说起秦始皇,你们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

李斯踊跃发言:“神明。”

蒙毅在一边呵呵,然后你背叛你的神明是吧?

刘邦:强大吧。

刘彻嘴里蹦出四个字,“秦皇汉武。”他迎着其他人诡异的颜眼神,有点羞恼,还不是天幕天天把他和秦始皇并列,他当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

李世民想了想:“果然还是暴君吧。”就算秦始皇确实很了不起,可是他的所作所为,他还是不敢苟同。

秦始皇确实有其伟大之处,但是秦朝百姓何其艰辛。

一个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皇帝,是好皇帝吗?李世民不予评判。

但是大家政治理念不同,就还是求同存异吧。

【李一抽了抽嘴角,“老实说,我第一反应居然是美强惨,就……有点离谱啊?”】

纷纷发言的众人都有点懵逼,啥?你说啥呢?

【“额,虽然是有那么点子离谱,但是美强惨这三个字用在他身上居然也刚刚好。”

李一摸了摸下巴,思路跑偏不知道哪去,居然还振振有词道:

“美——亲爹是王孙公子,秦国几代基因筛选出来的,亲娘能被吕不韦送给亲爹可见姿色,有这样的爹妈很难生出不好看的孩子吧?所以美是板上钉钉的。”

“强——都打出扫六合成就千古一帝的称号了,这还用说吗?”

“惨——从他出生起,他就一直被背弃,被祖国背弃、被亲爹背弃、被亲娘背弃、被弟弟背弃最后被信重的臣子背弃,一生心血付之东流,这简直不要太惨了。”

“就说,这还不够美强惨吗?”】

第315章

【“还有更惨的呢。”李一眼里闪过一丝戏谑之色,“都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可谁知道他还背了七世之黑锅。毕竟,众所周知历史上只有一个秦王,不管是哪个秦王做的坏事,反正都是秦始皇做的。”

李一哈哈笑道:“是不是很惨?”】

嬴政陛下也难得茫然了一瞬,啊?七世黑锅???

【“什么完璧归赵啊刁难人家的大反派就是他干的。”】

吃瓜的昭襄王眨眨眼,诶诶,完璧归赵那不是

蔺相如懂了,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背锅。

嬴政无语了一瞬间。

【李一兴致勃勃道:“举鼎嘎了是他,抓了孟姜女老公的是他,哦对了,还有咱们秦王李世民的锅也是扣他头上的。”】

嬴政额头青筋跳了跳,秦国历代先王就算了,为祖宗背锅就背了,这李世民跟他隔了都几百上千年了,怎么还有他?

李世民噗呲笑了,“因为都是秦王是吧哈哈哈。”他是秒懂的。

【“毕竟都是秦王……”李一眼神漂移,“大家一听见秦王,可不就是第一反应是秦始皇陛下嘛。”

“嗨,没事没事,反正都锅,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由此可见李一是真爱粉,毕竟粉到深处自然黑嘛嘿嘿。】

嬴政面无表情:多一个事大着呢。

【“好了好了,不瞎扯了。”李一轻咳一声,“说多了怕始皇帝陛下恼羞成怒,杀人灭口。”】

嬴政慢条斯理的放下笔,杀人灭口还不至于,最多多褥点羊毛。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成就大秦帝国,可是在这之下的却是暗涌潮流。

打天下和治理天下从来是两回事。

秦始皇自然也知道要如何治理天下,在这片分裂几百年的土地上,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各方面的统一。

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等等。

几百年的分裂,使得七国都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连沟通都不能,别说发自肺腑的认可彼此,把彼此当做同胞,把自己当做秦人。”

李一皱眉,“在今天看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都是再伟大不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7/20页)

的政策,可是在当时呢?

让他们亡了国的敌人还要摧毁他们的语言文字,还要让他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消失,去适应全新的语言好、全新的环境。”

李一缓缓吐了口气,“人是由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所组成的,而现在大秦要毁了他们的过往。”

“这个在后人看来理所当然的决定,在当时不知道又给秦始皇招来多少痛恨。”

“可是,这又是必须不得不经历的阵痛。”

“所以秦始皇始终以强硬的,坚定的态度,落实这一切。”】

对于这一点,很多执政者都不由点头,不说皇帝们,就是那些当官的,从一个地方被派到另一个地方,首要面对的就是当地的方言。

不是谁都会说官话,很多当地百姓一辈子可能就只会说自己本地的方言,而去当地做官,连方言都不懂,那太容易出问题了。

可想而知,秦始皇统一方方面面的问题又多难。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总是灭而复立,所以哪怕秦朝统一天下,可是六国余孽还是有很多人心存故国,想要复国。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哪怕我们都知道他们是在逆历史潮流。”

李一摊手,“就说谋圣张良,他可谓千古第一聪明人,难道他不知道天下统一是好的,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在做无用功吗?”

“可他是人,人总是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的,如果正确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那么也就不会总是有人飞蛾扑火,有人明知前路是死路依然死不悔改。”】

张良敛眉,是,就算历史已经证明秦朝一统才是最好的,可是回到二十年前,他也不会改变复国的主意。

刘邦咂了咂嘴巴,果然还是要感谢秦始皇啊。

他十分欠揍的想。

【“新的大秦帝国要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很多,百姓的质疑与仇恨,六国余孽的蠢蠢欲动,伺机而后,六国知识分子的反感和不认可……

我们都知道,很多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可是要落实到地方却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变法会失败。因为阻力是方方面面的,而地方没办法真正落实,甚至故意错落扭曲的执行使得百姓仇恨变法,仇恨朝廷更是不少见。”

“而大秦……”李一摇头苦笑,“大秦的统一是迅猛的,这是他强大的体现,可是在这时候又造成一个问题。

那就是大秦的官员根本不够用。”

“纳入的地盘太多,而官员需求大于供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始皇帝是不得不启用六国知识分子的。”

李一凝声道:“这也是为什么大秦的基层管理那么拉胯……

因为这个庞然大物走得实在太快了,人才培养根本跟不上,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朝不得不继续启用六国的知识分子管理地方。

而六国知识分子对秦朝的态度是可以想象的,从秦始皇出行被刺杀,却找不到杀手就可以想象。

为什么呢?因为地方官员包庇,甚至就是一伙的。

这样的官员,指望他们对于来自中央的指令能有什么执行力度呢?不公然唱反调那就是对自己小命的尊重了。“】

嬴政皱眉,这个问题他自然知道,哪怕是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前面我们提到科举制,这个嘛,其实秦朝也是可以举办的。

诚然现在的秦朝就算开始培养读书人也至少要十年后才能看见成果,甚至现在科举考出来的也只会是六国的知识分子,可是昔年秦国能广纳六国人才为己用,为什么现在不能真正用他们呢?”

“秦国广纳四方有志之士,才有秦扫六合,统一天下,那么今日一统天下的秦朝为什么就接纳不了六国的人才

真的是六国知识分子各个都头铁,不识抬举吗?

还是因为,昔年六国知识分子进入秦国可以一展所长,而今时却不能呢?“】

嬴政下意识皱眉,他现在也有用啊,不然各地方官员……想到这里,他自己却陷入沉思,不得不说,他确实在防备他们。

用,却不大用;哪怕用着,也是防备的。

【李一意味深长道:“历数秦国多少名臣名将,有几个最开始是秦人?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始皇帝陛下,李斯的《谏逐客书》从前应该看,如今更应该看。”

“为了防备六国复辟就弃六国人才而无用,那不就是因噎废食了吗?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怀念故国,无非是怀念曾经在故国的身份地位罢了。

假使秦朝能给他们更大的平台,他们就会是秦朝最忠实的拥护者。”

“今日的李斯何曾因为是楚国出身就对楚国手下留情呢?蒙家是大秦最出名的将门世家,蒙恬蒙毅更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可是谁还记得当年的蒙骜是齐国人?

往前数商鞅是卫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范雎同样出身魏国,可他们都是秦国的重臣,都是大秦帝国的基石。

假使秦国的君王因为他们的出身而弃之不用,也就没有今天的大秦帝国。“】

李斯:这怪不好意思的,一篇《谏逐客书》天幕能反复拿出来说,看起来这还是能吃千百年红利名作。(美滋滋.jpg)

秦始皇让人拿来当初李斯上奏的这篇奏章,一字一句的看着……

【“网罗天下人才为己用,才是一个君王应该做的事情,打压他们,弃之不用,那何等可惜。”

“争霸时期需要人才,统一后更需要人才。

招贤令,科举制,这些都是如今的大秦所需要的,他们会如同军功制一样,会成为大秦的利器,带领大秦走向更好的未来。”

李一握拳,“陛下啊陛下,不是谁都和张良一样执着死脑筋那么多年后才愿意转弯的!”】

张良眉心一跳,一定要拿他出来刷存在感嘛。

他苦笑,但明白,天幕是在点秦朝时期的另一个他。

但张良最明白自己,想要他臣服大秦,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一:我始皇帝陛下都要修仙了,还有什么不可能!不缺你张良这点想通的时间好嘛!

嬴政缓缓吐了口气,他承认自己的错误。

可是,他很快又肯定道:“今天下为大秦之天下,百姓是大秦之百姓,贤才是大秦之贤才,何人不可用?何人不能用?无也。”

“来人,拟诏。”嬴政思绪清晰道:“朕欲于咸阳举行科考,不论出身,均可报名。”

他当然不指望一次考试能有多大的成果,他只是接着天幕这番话对天下人才表明态度,大秦依然是那个渴求四方贤才的大秦。

无论出身,如今天下人才都是秦人,都是他的子民,他能用,也敢用。

第316章

【“我很喜欢历史上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8/20页)

,他们每一个都是能推动历史正向进程的人,而如秦汉唐这样伟大的皇帝更是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一拖着下巴笑道:“在时代交替的时候他们每每把握时机,而后改天换地,在当时乃至后来,这种人无论如何都会受巨大争议的,譬如秦始皇。”

“很多人喜欢做各种假设,包括我自己,或好或坏的,但是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可以取代这些伟大的帝皇,觉得我上我也行。

呵呵,他们当然可以自设任何一个角度去超过他,但只要格局上升到历史意义,即越宏大,他就越无可替代的被凸显出来……“】

很多人都扪心自问,并深深的觉得自己上决定不行,不是,假如统一六国这么容易,为什么春秋战国能持续几百年,假如谁都可以做秦始皇,那么历史至今就这么一个秦始皇啊?

这个所谓的我上我行是带记忆的穿越的吧?不是,就是带记忆,难道秦始皇能收服的人别人就一定可以收服吗?秦始皇能判断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别人可以吗?秦始皇的臣子死心塌地他们的臣子可以吗?

就是把秦始皇的人生都研究的彻彻底底的,可是人生他也不是固定的,换个人性格作风都不一样,还能全都一模一样啊?这都在想什么呢?

【“公元前247年,在历史上也称得上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秦王嬴政登基了。”李一眼睛亮晶晶道:“而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在秦王嬴政的意志下,秦国的虎狼之师开始吞并六国之路,这一场统一之战不算漫长,也不算不上暂短,也足有十年之久。”

“在他手上,秦国终于完成统一大业,进入了帝国时代。”

“公元前221年,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李一忍俊不禁,她当然不是觉得始皇帝陛下配不上这个称呼,而是这样炫耀似的样子,也怪可爱的。

哈哈,别人都觉得这样的陛下或是霸气或是太过自负,大概就她想法离谱,居然觉得可爱。】

嬴政:怪怪的感觉.jpg

【“他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道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他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他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李一道:“秦制有多好用,想来历朝历代都自己亲身体会过,汉承秦制,而后人者都是一步步的在这之上做加减法,但无论怎么变化,此后两千多年,没有人跳出始皇帝所创建的制度。

百代皆行秦政法,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个框架中,没人能想到没有皇帝是什么样的世界。直到两千多年后,在列强的枪炮下,这片大地才再次构建新的制度。”

“因为时代来到了新的转折点,因为那时候已经不得不变了。”

“新时代超脱在旧时代的肩膀之上,破而后立。”

李一忍不住神往道:“彼时,两千多年后的伟人与两千多年前的始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视,彷佛有了一场看不见的对话。”

“劝君少骂秦始皇。”李一想起这句话,笑了一下,“他们在大变革中纷纷做出自己的选择。谁也不知道前路是怎么样的,但是事到如今,他们只能坚定的走下去。”

“就像伟人说的,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李一为这联动为兴高采烈,“当伟人选择新制度的那一刻,他一定也想到了秦始皇,就像他自己说了,秦始皇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

“后来会怎么看秦始皇呢?后人会怎么看他呢?

选择了帝制的秦始皇,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他。”

李一思绪飘远了好一会,才淡笑道:“华夏行至如今,从禅让制变为皇帝制最后到如今的社会制度,开创制度的人总是不一样,恰如尧舜千年不朽,恰如始皇帝万古不灭,也恰如他自己”】

“社会主义制度?”嬴政有点好奇,什么的社会才会出现李一这样的女子,时代当然在进步,但是窥得一二,也足见惊心动魄。

【“秦始皇征伐的脚步并没有随着六国的统一而停止,因为他看见草原之上隐藏的危险,他的目光来到了百越他当然知道该到了休生养息的时候,但是当时的大秦在军功制下,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却随之而来的大秦上下对军功的巨大需求,于是他又不能完全停下步伐。”

“他选择修建长城用来抵御匈奴,可能连始皇帝自己都没有想到,当时只是一时的需求,所以才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没想到这长城一用就是两千年,直到今日,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他选择征战百越,但是百越是一个特殊的敌人。大秦的将是需要征服的对手不是人,而是环境。”

“人可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李一叹息道:“于是这场战争成为大秦战无不胜的战役中最艰难激烈的一仗。”

“大秦统一之战也不过将将十年,而这一战战前后相持达三年之久。”李一吐槽,“这么一想,六国还挺没用的。”】

六国:emmm既然想个找个理由都没有,秦国是熟悉他们,反过来说,他们也熟悉秦国啊。

【“但是再艰难,整个岭南地区还是划入了秦朝的版图。”李一既笑也叹,“损失是极其惨重的,可是正是秦始皇奠定了华夏大地的基本盘,将这幅地图的图案像泰山刻石一般深深嵌入每个人的脑海,往后历史上的几次大乱,或是诸侯割据或是南北对峙,但是人人都想统一天下,让这个图案重归完整。”

“没有拼成这个板块的也就不足以称为大一统国家,这是共识。”

“单从这一点看,古往今来任何帝王将相所做事业都不及秦始皇伟大,不是吗?”

“而在这个角度上,他又不只是他,他与华夏同光辉同朽。”】

刘彻陛下胸有成竹,不屑一顾,朕的大汉版图更大。

李世民笑而不语,唉,无敌真寂寞。

赵匡胤眼皮跳了跳,默默拿着地图研究比对。

朱元璋无所畏惧,小意思好吧。

【她摸着下巴,“其实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其中三个都出自秦朝。”

“那在时候,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靠人力智慧,秦朝完成了巨大的截水转运工程,并且建成了流传千古的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渠、都江堰、灵渠。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获益匪浅,并且在使用。”

“郑国渠——一项起于韩国欲图拖垮秦国经济,促使国朝衰颓的计划,郑国渠建造过程是曲折,当时韩国计划败露的时候神之暂停过,但是秦始皇最后还是选择继续这个工程,耗时十年,前后共计十几万人修筑而成。

它让韩国偷鸡不成蚀把米,它养育了关中大地,形成良田沃土关东粮仓,成为秦国有力的后勤支柱,对后世影响深远。

哪怕由于水系更迭,郑国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19/20页)

已经无法再现它鼎盛时期的辉煌,但它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灌溉和改良土壤的功劳,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毋庸置疑的。”

“都江堰——位于四川,耗时工期长达十四年,是由李冰父子主持建设的水利工程。它以独特的工程方案,创造了一个奇迹,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也还傲立于世界水坝系列之首。

而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依然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灵渠——最开始是为了军航而诞生,当时由于水路不畅,致使军需供给无法供应满足军队所需,为此秦始皇修建灵渠。

在秦军出兵征战的过程中,灵渠肩负起的运输粮食等军用物质,保障了秦军战争的后顾无忧,消除了一切身后危险顾虑,其为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它的作用当然不只于此,任何水利工程一旦诞生后,就能孕育万物。

它在秦朝发挥着巨大的军事和民用作用,在后来的朝代中影响深远,唐朝为它增加陡门18座,宋代为它增加陡门36座,到了元明清又多次维修。

时至今日,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成为华夏史册里一颗“璀璨的水利明珠”,耀辉于世界水利之巅。”

“可以说,秦朝这三大水利工程,每一个都造福千千万万的百姓,对华夏大地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哪怕在今天,修建水利工程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可是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秦朝就以一己之力完成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三,而郑国渠和灵渠更是在秦始皇时期修筑出来的。”

“真的,每每看见秦始皇时期取得的成就,就愈加明白为什么说大秦是他一个人的大秦。”

“当时的人可以骂他是暴君,骂他不顾惜民力,可是后来每一个受益者又有什么资格骂他呢?”说起这个,李一又想到隋炀帝,真的就是登月碰瓷,碰到就是赚到是吧。

谁家打个高丽,修个运河就完蛋的,就你家呗,反正我秦始皇陛下没有emmm。】

谁也不知道李一的情绪转变之快,很多人都羞愧,也有人强调:“这是以史为鉴。”

撒,到底是什么的谁知道呢?反正也没人在乎他们的想法。

第317章

【“秦始皇的性格其实称得上多疑,但是想到他的一生,每每都是被最重要的人舍弃、背刺,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可是出乎预料的是,他却能克服他多疑的性格,无论是对把几十万大军交到王翦手里,还有对蒙恬蒙毅这对兄弟的重用,一个在边关手握大权,一个成为他的近臣,负责他的安危;还有李斯赵高等。”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本来是很难克制自己人性上的缺陷的,但是他却可以克服本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可他是始皇帝,所以又让人觉得很理所当然。”

“因为他是秦始皇,所以没什么做不到。因为他是秦始皇,所以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

“与此同时,他也有着明主雄主的果决果断,能放得下身段,能从谏如流。”

“比如李斯,当秦始皇被欺骗时,一开始是愤怒的想要驱赶六国客卿,但是看来李斯的《谏逐客书》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改变主意,而李斯也加官进爵越来越被看重;

比如说王翦,王翦因为担心功高盖主,于是回避,不愿出征,秦始皇就放下身段,亲自上门道歉,请他出兵,满足他一切要求,又让我们看见秦始皇另一方面。”

“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李一忍不住笑了出来,“这谁能忍得住啊。”

“王翦看见了他的诚意和决心,也被打动,于是终于领兵出征,为其拿下胜利。”

“在秦始皇一朝,功臣不要自己不违法犯罪,根本不会有什么鸟尽弓藏,王翦也是足以功高震主的大将了,可是他自然终老,他的儿子孙子都得到重用。”

“还有李斯,那真的是满门荣耀了。当然,这个最后被他自己毁了。”

“终日打鸟被鸟逐啊。”】

李斯羞愧带垂下头,他精明了一辈子,到头来把自己送上死路,还有陛下他有负陛下,他有愧。

【“似李斯赵高这样野心勃勃的人,只要有才,他也敢用,事实上在他活着的时候,他们也确实都是尽心办事的,哪里有什么念头呢。”可秦始皇毕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死

李一无声叹了口气,“他大概就是所有渴望明主的人才最喜欢的那种君王了。”

“当然,秦始皇也不是完美的,就如新生的秦朝,有着种种待克服的弊端,他也是自负的,否则也不会出现意外,让胡亥上位,导致秦国二世而亡。”

“但我一定要说,他实在算不上残暴!”

“都说秦始皇暴虐,可是相比后世喜欢斩草除根的做法,他不但善待六国贵族,为他们修建了六国宫室居住,对六国遗民没有大肆屠杀,哪怕没有立刻就对他们和老秦人一样,可是也足够了吧。”

“说他焚书坑儒,可是他坑杀的欺骗他的方士,而且仅仅四百多人,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从未提起过“坑儒”二字,要是真的有,照司马迁的性格怎么可能不写?

至于焚书,那些农牧医书等实用的书籍他可以没有烧过,而其他一些则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求。”

“如果这就是残暴,那么后世帝王谁没有干过株连九族屠戮万人的杀孽?真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是一句空话吗?”

“再说秦朝苛政?这个问题我也说过,秦二世和秦始皇是不同的时期,而且秦始皇时期秦律虽然严厉但是公平,虽然苛刻但也称得上正直。

真是苛政,为什么汉朝还有继续秦制秦法呢?”

“再说劳民伤财,说他修皇陵规模过大,阿房宫过于劳民伤财。

可哪个朝代的帝王修建皇陵规模不大?哪个不是民夫数十万?而阿房宫它根本只是打了个地基啊!都还没有真正修呢。”

“至于长城,那更是在原六国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而且为了抵御匈奴而修的,是必须不得不修建的军事工程,算不上工程浩大,哪怕真的大,也必须搞。”

“就像我国建国初期,再难也要举国供应,搞出核。武。器。

因为大世就是,我们可以不用,但是必须有一样的道理。”

“这种对于民族命运的远见卓识和不懈追求,无疑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

嬴政迟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

其实他只是把长城当做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并没有后世赋予那么多意义。匈奴也不是打不了,只是大秦打了那么多年仗,应该停一停了。

不过没想到,仅仅隔了一二十年,匈奴就那么强大了吗?所以还是应该打了匈奴再休息了?

对于战国七国中和匈奴接壤的几个国家来说,打匈奴从来都是顺带的,他们最大的对手还是其他几个国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300-317(第20/20页)

所以秦始皇也没有把匈奴放在第一序列,只是让蒙恬去守着,偶尔小打小闹罢了。

不过,确实,任何势力放置一二十年,不能壮大才稀奇。何况是草原上这样弱肉强食的地方。

【“尽管秦朝最终没能延续下去,但他为华夏文明统一所做出的贡献,却是无可磨灭的。他打破了七国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大秦帝国,为后世子孙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一笑道:“说起来,现代每当不想学英语时,网友们都会大喊着给秦始皇一张世界地图。”

“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觉得,只要给秦始皇一张世界地图,他当能征服世界,将玄鸟黑旗插遍每一块大陆!”

“从此世界通用语将不再是英语,而是汉语!”

“嗯,这样后世大家就不用多学习一门外语啦哈哈哈。”】

嬴政扶额,这个理由是有点离谱的。

刘邦:emmm就算了秦始皇,也要被客观条件所影响,比如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大秦是也不可能到达海的另一边啊!

刘彻:然后再二世而亡?

李世民:虽然但是吧,还是切合实际一点吧。

李一: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就是不要学习英语啊!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