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章 不吃亏(打滚求月票)(1 / 2)

我的公公叫康熙 雁九 2896 字 2024-01-10

海淀,北五所。

舒舒与九阿哥从庄子上回来。

两人去庄子上了,带了鱼竿跟捞网。

原来在百望山下的山涧中见过鱼,夫妻两个上午没事儿,就过去捞鱼了。

最大就是一扎长的小白条,小的只有手指长短。

不过看着干干净净的,夫妻两人捞了半桶,就都留下,准备叫膳房做小鱼酱。

回到北五所,小鱼就直接送膳房了。

今年庄子上种了玉米跟土豆,现在土豆有一部分能吃了,玉米还没有抽穗儿,看着长势很好的样子。

庄子这里,猪粪、鸡粪、羊粪,都能做肥料,这两年下来,倒是将之前的中田都养肥了不少,山脚下去年开荒的新地也有了肥力。

夫妻两人换了外头衣裳,简单梳洗了。

如今治河修堤,都是木石结构。

九阿哥道:“要是荒地玉米能产两石以上就好了。”

这里是东华门门口,不是他们能阻拦喧嚣的地方。

前头的太监也不敢耽搁,匆匆忙忙吃了饭,接了九阿哥的手书回城去了。

一直到三百年后,满清跟民国相继覆灭,高产耐存放的玉米才成为北方主要的储备粮种类。

这回张保住行事有了变化,五福晋只有高兴的,自然不会拦着。

这些东西估价的话,少说也有三千两,多的话加五成。

有了章程就好,就按照章程办,谁也挑不出理来。

午饭方才已经吃了。

他叫人将银箱卸了,还卸下来五十匹绫罗绸缎,还有两箱子的土产。

怪不得京官都要外放,确实来钱快。

“直接换了金银回来,悄无声息的,就得了大油水,这大张旗鼓的,东西可怎么处理?”九阿哥都为难了。

张保住吃的津津有味儿,吃了一屉半的饺子。

每一段堤坝,都是银子砸出来的。

“阿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等到吃完,张保住才跟十二阿哥道:“金家人上京,户下人口也都跟着走了,织造衙门那里从当地雇了师傅,做菜多是甜口的,不让放糖,让多放酱油,也跟咱们京城的酱油不一样,味道寡淡,也不怎么吃猪肉羊肉,都是河鲜、江鲜、湖鲜什么的。”

如此一来,耗费不菲。

舒舒点头,十年八年确实没有成。

吃的主食烫面白菜粉丝蒸饺与猪肉大葱蒸饺,配的紫菜豆腐汤。

等到掌灯时分,他叫了三个儿子一起用了晚膳,也问了四阿哥杉木如今运到京城后折银几何。

十二阿哥听着,带了羡慕。

何玉柱拿了手书去了。

五福晋亲自送出来,看着苦着脸的族亲管事们,神色不变。

舒舒接过来看了,织物两百匹左右,西洋器物四十多件,前者折银八百两到一千两,后者翻倍打不住,剩下土产之类的,数量上去了,总价也不低。

崔百岁带了人下去。

看的十二阿哥都多吃了几筷子。

明天开始不用早起了。

张保住出了东华门后,就找了自己的长随,说了九阿哥的吩咐,叫人往内务府衙门里抬东西。

还有跟着他南下的几位,也要比旁人多分一些。

五阿哥听了,心中纳罕。

张保住道:“不分就不分吧,等过几年你两个弟弟娶亲了再分也好。”

结果张保住出来,却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带了人直接往五贝勒府去了。

他晓得这差事是九阿哥贴补他了。

九阿哥点头道:“是啊,他从杭州回来,外头少不得拿他跟金家相比。”

要是违了他的心思,那也冷脸的干脆。

张保住就跟着吃了一顿。

要知道张保住的正五品郎中,年俸才八十两银子。

后头的年敬,加起来也有两千两。

知晓张保住回来,九阿哥跟舒舒道:“贡船真快,走运河往返,两个半月就能一个来回……”

崔百岁进来禀告,说是十二阿哥打发身边人过来,九阿哥就叫人直接来正院回话。

他觉得岳父的选择是对的,这不是吃亏……

九阿哥道:“爷之前收‘三节两寿’还觉得不好意思,结果好么?京城各衙门除了这个,还有外地督抚道台‘冰敬’、‘炭敬’跟‘别敬’,到了老师那样身份,一年下来,两、三万两都是少的。”

知子营,圣驾驻跸之所。

五福晋看着前院大大小小的箱子,惊讶道:“您从杭州回来了,怎么东西送这边了?”

他他拉家中等人家,那是跟国主后裔、皇亲国戚比的,实际上也是八旗著姓,只不过是旁支罢了,否则也没有资格与皇家结亲。

五辆马车,空出来三辆。

舒舒也记得孙文成出京的时间,是在嫁女之后,二月初九、初十那两天,今天四月二十二,他抵达杭州,换了张保住北上,是挺快的。

至于往内务府搬的那些,他先头已经得了消息。

只是那一百匹布与两千两的年敬,他不打算都拿到府里。

金家太贪了。

有舍才有得。

还有家里老爷子当着侍郎,瞧着样子,岁数也到了,怕是在侍郎任上致仕,尚书升不上去了。

往后在内务府熬够了资历,转九卿衙门做个副手,品级也能升一升。

这出差一次,带回的“土仪”跟年敬,就相当于七、八十年的俸禄。

这也是康熙一次次是亲自巡河工的原因,不想再花第二次银子,为了防止河道的人糊弄,就要从上到下显得重视。

“就是西洋物件惹眼些,金依仁的罪名是截留贡品,这些器物多是海关那边的孝敬……”

九阿哥听了皱眉,道:“那个就难了,谷子吃了一千多年,玉米想要跟谷子似的成为官粮,用来缴纳田税,官仓储备,十年八年也下不来。”

一百匹织物,真不多。

还不如在御前留个影儿。

舒舒稍加思量,道:“之前外放督抚大员进京,也多带了土产,像他他拉家老大人回京时,就带了不少西安名物,这些东西除了那些西洋物件之外,其他说是杭州土仪也说得过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