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良心公司的大股东是华夏科学院,所以这笔交易需要通过国资委审核。我已经私下询问过相关领导和泛大西洋投资集团的华夏区总裁了,两家公司都很欢迎鸿蒙参与此次交易。”
徐良点头道:“十三亿港币拿下42.94%股权,价格倒是不高,反而有点低估华夏数码的真实价值了。”
杨廷坤:“低估没低估我不清楚,但华夏数码的营收和净利润走势最近几个季度有所放缓。”
徐良在金融圈里打滚了八年,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是要什么意思?
不用想,估计等收购完成后,被压住的营收、利润增长就会彻底爆发出来了吧。
这也是mbo国企的惯用操作了,不整稳点,mbo刚一完成,股价就直线跳水,那职业经理人不成接盘侠了,还怎么偿还银行贷款。
“听说华夏数码的总经理郭伟,这次筹措了好几个亿的收购资金,先由idg、弘毅投资、赛富投资这三个老朋友垫资。
等股份到手后,拉升一波股价,这样再抵押出去就能还上三家的过桥贷款了。
嘿嘿,徐总,谢总,这些家伙赚钱轻松啊,完全是无本买卖!”
徐良懒得过多评价,这年头的吃相已经算是好看的了,因为还有上市公司管理规则、股价这些东西限制着。
早些年很多被mbo的企业都是未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全靠拍脑袋,内有很多不可言之事。
“一旦我们公开去收购华夏数码,良心公司的管理层大概率不会同意吧?”徐良道。
“不是大概率,是一定不会!”
杨廷坤冷笑道,“你这时候出手,相当于破坏了人家的好事,用不共戴天来形容都不为过。”
谢文笑呵呵道:“能不能绕过他们,直接跟最上面的人物谈?”
“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是外资,认钱不认人,没那么多破事,只要钱给的多,应该问题不大。
真正难的是良心公司,他们持有四十多个点的股权,是第一大股东,而且郭伟是刘串志的徒弟,师徒俩都是穿一条裤子的。
如果华夏数码、良心公司两家企业的管理层都强烈反对我们收购,那华科院肯定还是会有所顾忌的。”杨廷坤道。
谢文又问:“有没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向来说服华科院同意交易,比如扔个智慧城市项目出来?”
国内现在扶持高科技。
智慧城市,一听就很高大上。
但不是假大空,盘古公司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杨廷坤道:“可以试试,但不一定顶用。
虽然这是利国利民的科技大项目,但一码归一码,而且‘智慧城市’还没真正得到市场验证不是?”
谢文点了点头,眉头微皱。
旁边徐良的思绪也散发开来。
比起‘智慧地球’,‘云计算’现在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也是世界顶尖的科技概念。
做云计算,两类企业最有优势。
一类是亚马逊、阿狸等电商平台,业务倒逼技术升级,是最迫切搞出云计算服务器来承载上亿级订单处理的企业,同时平台上又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资源。
另外一类企业代表是微软,有软件生态圈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积攒下来的企业、政府资源,商业拓展相对要容易不少。
这也是微软云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
鸿蒙没有企业资源,昆仑工业也没有tob业务。
所以真正在国内做出有竞争力的云计算服务,只能去收购企业级软件、系统服务商了。
国内在软件领域这一块还比较落后,真正有竞争力的没几家。
华夏数码也并不是他们唯一的收购选项,金蝶、用友、浪潮都是发展不错的b端软件、系统服务商。
只不过华夏数码最先出现合适的收购机会,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分拆剩下的业务也能以pe投资的操作手法赚一笔钱。
至于给刘串志以及几个风投机构上点眼药,那只是顺带的。
当然,站在对方的角度,肯定会觉得在刻意针对他们,会千方百计的阻挠鸿蒙的收购。
“徐总,您看能不能这样?
以汉华的名义去收购华夏数码,阻力和代价会不会相对小一些?”
杨廷坤道。
汉华作为全球金融巨头,在华夏也是顶尖私募。
各方面的关系肯定比鸿蒙强得多。
徐良还没开口,谢文已经摇头道:“汉华是一家投行,在华科院眼里,无疑是产业资本更有吸引力。
落在汉华手里,他们多半还担心汉华把华夏数码拆了卖了,导致国内少掉一家有潜力的it服务企业。”
徐良轻轻点头,谢文的话不无道理。
作为世界级的科技企业,鸿蒙的面子无疑更大,委托其他机构出面收购是行不通的,事后还可能令华科院有种被耍了的不好感觉。
“不说了,直接向华科院和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报价,咱们堂堂正正的参与这起收购案,能成就成,不能成也要把事情搅黄,大家都别好过。”
徐良一锤定音。
杨廷坤暼了大老板一眼,后者表情严肃,不像是开玩笑的。
不过想想也是,己方与良心系结怨很深。
早年鸿蒙跟段勇基争夺新浪,同为泰山会成员,刘串志当然帮着老朋友说话,还出了不少主意,双方就此交恶。
紧接着刘艳红加入泰山会。
为了帮助百毒对付还在幼生期的必应。
刘串志再次动用自己的人脉针对性的打压鸿蒙发展。
双方关系彻底恶化。
但真正让双方老死不相往来的还是良心电脑跟昆仑电脑的竞争。
本来就不好的关系掺杂了利益,瞬间变成了敌人。
这也是鸿蒙‘手机开放联盟’把良心手机拒绝在外的原因。
到了现在,双方之间已经不可能和解。
必须要倒下一个,这事才能完全结束。
……
等徐良从鸿蒙总部走出来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
匆匆坐车赶到四喜楼。
田字一号院里已经有一位贵客在等他了。
推门进去。
穿着黑色西装,蓝色衬衣,带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听到开门声下意识站了起来。
“李老,久闻大名,今天总算是见到了。”
徐良抢先伸出右手。
看他言语间恭敬又客气,李光楠心里也松了口气。
握住对方伸过来的手。
“徐先生太客气了,你的名声才是真的如雷贯耳。”
“哈哈,客气。咱们坐下说吧?”
“好。”
两人落座后。
徐良招呼一下,早就等着的侍应生开始上菜。
“李先生是江浙人,我就让他们准备了一些江浙菜。”
“徐先生有心了。”
两人觥筹交错,吃完了饭,来到旁边的休息区后,才真正进入主题。
“李先生是我一直非常敬佩的学者,当年良心公司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更凸显了先生品格之珍贵,目光之长远。
只可惜有些人鼠目寸光,满腹贪婪,全无半点头脑,白白浪费了您打下来的好基础。”
李光楠摆了摆手,“往事已矣,别被人喊做骗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真金不怕火炼。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总会明白谁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高帽戴在头上,李光楠也明白对方有所求,所以便笑道。
“徐先生请我吃饭,恐怕不仅仅是说这些吧?”
“确实不只是这些。这些年我在外闯荡也赚了不少钱,咱们华夏人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也打算为家乡做一些贡献。
投资只能解一时之困,教育才是授人以渔。
所以我打算在我的家乡益都,成立一所私立大学,现在这所大学的资质已经申请下来。
老师也在招募。
但还缺了一个负责人,有远见,懂管理的校长。
我们综合考虑了很多人,最后还是想请您出山,担任‘青州大学’的校长。”
李光楠有些惊讶,他想到了徐良邀请自己的所有原因,但没想到居然是这个?
“我已经决定三年内拿出100亿华夏币来建设‘青州大学’,等学校成规模后,再投入500亿华夏币成立‘青州大学基金会’。
这些钱,包括从资本市场赚到的钱,全部拿来作为‘青州大学’的办学资金。”
李光楠咋舌不已。
震惊于对方的大手笔。
前前后后投入的钱有600亿华夏币,接近100亿美元。
以对方蜚声全球的金融投资能力,如果真由他操盘的话,这笔钱的规模肯定还会不断增长。
而且,就算赚不到高额回报,每年只是定期,也能赚到30亿华夏币。
相比之下,今年从国家拿经费最多的五道口学院,也不过才35.91亿华夏币。
第二的京大只有24.08亿。
985类高校普遍都在10亿华夏币左右。
徐良这手笔实在是太慷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