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敏笑,说:“就是趁着她不在才来的,否则她又嫌我烦。”
吴晓菁也跟着笑起来,让纪敏进屋。
纪敏走进去,一边环顾房间,一边问:“你跟小谨一个部门的?”
吴晓菁去拉开窗帘,又收拾沙发上自己的被褥,说:“对啊,做传媒影视方面的。”
毫无准备,却也毫无破绽。
“你今天不上班?”纪敏又问。
“我休假,”吴晓菁回答,而后转开话题,说,“多亏小谨借地方给我住。”
纪敏又笑,说:“没关系的,她一个人在上海,有个好朋友互相照顾,我们也放心。”
那天,纪敏是戴着一副橡胶手套来的,收拾了房间,又擦了厨房的灶台,等到单位同事在附近逛完街,打电话上来,才说要跟车回去了。
吴晓菁和她一起出门,说:“阿姨,我正好也要出去。”
纪敏还是很和气地对她笑,说:“你去哪儿?捎你一段路。”
吴晓菁也笑,说:“不用了,坐地铁很方便的,谢谢阿姨,我走了。”
也就是那一天,她回天山路去。
不知道应不应该用“回”这个字,虽然她曾经在那里住了很久,但也有很多人反复告诉她,那里不是她的家。
那只是城市西面一个五十年代棉纺厂自建的职工小区。每家每户一座两层小楼,初建时大概也曾齐整过。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搓磨,到处都是搭建,扭曲了,缩小了,弄堂窄得容不得两个人并排而行,门窗油漆斑驳,处处积攒灰尘和油垢。
她外婆家就在其中,小房子里同样挤满了人。
从前二楼住着大舅舅和小舅舅两家,一楼是灶间和外公外婆的房间,当中用布帘隔出一小块地方给她和吴绮住。其实就是走廊的一角,一家人进进出出,甚至上厕所,都要经过她们睡的床。
文化宫没有福利房,倒闭之后,就连职工宿舍也收回了。吴绮是这个城市里极少数连自住房也没有的本地人。一直熬到外公去世,舅舅们先后买房子搬出去,她们才算有了二楼北面的一个房间,隔壁还是出租的。
那地方说起来是内环,实际却像个城中村。不通煤气,还在用马桶。除去老人,都是借房子的。大多是附近餐馆的服务员,理发店的小助理。通常就是老板租下一间房做宿舍,往里面塞几张双层床,可以睡许多人。
她走到小楼前,门没关,直接走进去,到后面房间里叫了声“外婆”。
外婆说:“菁菁回来啦。”
吴晓菁说:“哎。”
她考试的事情,吴绮是知道的,大概也告诉了外婆。
外婆这时候问起,她如实说了结果。
外婆说:“怎么总是这么倒霉……”
然后去角落里拜观音。
年纪大了,脑子糊涂,也许还以为是她过去小艺考的时候。
吴绮其实也在,隔着楼板已经听见声音,没下来,同样一句:“回来啦。”
没有疑问,不带嘲讽,只是那种不出意料的语气。
吴晓菁听着,忽然后悔回到这里。无论是外婆还是吴绮,总给她一种感觉,好像一切都不可能,一切都放弃了,全部希望只留给观音和命运。她不想这样,至少现在还不行。
从那天开始,吴晓菁又在群头那里报戏。
先是接了一个现代戏,就在市内拍摄。她演个办公室职员,有几句台词,其余要做的就是对着电脑打一行又一行无意义的字,以及一群人围着桌子假装开会,面前放着的材料其实都是演员的简历,换个封皮,印上某某项目书之类的标题。
她看着那些简历,其中不乏某电、某戏、某艺的毕业生,忽又释然,心里说,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艺考杀出来的幸运儿,结果也不过如此。
中午放饭,她们几个前景群演坐在一起。
有人商量着要去九院整下颌角,也有人跟她借钱,说自己二十四个月分期买了一只 Chanel,本来以为还款没问题,结果这个月跑戏少,怕是要还不起了,就差几百。
吴晓菁问:“那你为什么要买呢?”
那女孩说:“群头都是看人定价,穿戴好一点的,每次都能多个八十、一百。”
吴晓菁笑,说:“两万的 Chanel,再加上两年利息,你上几次戏才能回本啊?”
女孩不响了,又去跟别人借。
而后,是一个演出公司招礼仪小姐。
群头把要求发给她,让她去面试。
她问群头:正规吗?
群头说:肯定正规的,上电视的节目,人家特别要求有演戏的经验。
到了地方,才知道是要选人当嘉宾,演那种富家千金不顾父母反对,爱上穷小子的狗血剧情。
候选人坐了一屋子,都是年轻好看的女孩。选角导演还真看上了她,说她的外形条件是最好的。
她也真去演了,在镜头前面哭诉,咖啡泼脸,踢掉鞋子,愤然离去,再到两家人吵得不可开交,然后电视台老娘舅给他们调解,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天晚上,言谨打电话给她,说已经出差回来,问她在哪里。
她便也很愉快地说,自己接了戏,大约有一阵不在上海。
其实,只是看见群头发的消息,招演员助理,古装戏,要在横店呆上两个月。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陈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