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世家,李承乾再无掣肘,开始一心搞发展。
第225章
与此同时,李世民率领的大军也已经逼近吐蕃。
吐蕃还在做着先搞发展,过几年再攻打大唐一雪前耻的美梦,没想到唐朝大军就兵临城下了,非常恼怒。
在吐蕃的人看来,他们国家兵强马壮,赞普松赞干布更是天降圣主,是与大唐并立的大国。上次吐蕃主动遣使求娶大唐公主,已经充分展示了吐蕃的诚意,给足了大唐面子,可是大唐不仅不领情,还态度轻慢,显然不将吐蕃放在眼里。他们没有主动攻打大唐(因为穷)已经很宽容了,大唐竟然还敢对他们出兵,实在不知天高地厚!
吐蕃的将领们争相想要出兵,好给大唐一点颜色看看。
松赞干布的确很有军事才华,他手下的将领不说品性如何,至少能力和勇气都不缺。
唐军既然已经兵临城下,松赞干布也只能放弃韬光养晦的计划,打算排兵布将与唐军一战。
此刻松赞干布是有一点后悔的,之前求娶公主也就罢了,后来实在不该一再挑衅大唐,虽然出了一口恶气,略微安抚了国人的不平之气,但却惹怒大唐,不得不提前与之一战。
如今吐蕃还不够富足,而打仗是最消耗金银物资的,此战后吐蕃必定元气大伤。
但后悔也只有一点点而已,松赞干布对自己和自己的军队很有信心,不认为此战会输。而大唐主动出击固然对吐蕃不利,但也有相应的好处,那就是吐蕃不必千里跋涉,少了许多粮草消耗,这对现在的吐蕃来说非常重要。
等他们打赢了大唐,莫说重提公主和亲之事,再多要些好处也是可以的,届时有中原的粮种和技艺加持,吐蕃便可以快速发展。这样算下来,或许并不比他原本的打算差。
松赞干布越想越兴奋,信心满满地调兵遣将,打算好好给唐朝一个教训。
然后就被大唐打得抱头鼠窜。
大唐似乎对他们的部署十分清楚,总能精准打击到痛点,而且火炮攻击力真的很猛,他们引以为豪的铁骑甚至不能靠近大唐军队,就被炮火冲击得四分五裂。
直到这时候松赞干布才明白,传言中对大唐武力的形容并非夸大其词,甚至有些保守了,言辞竟成了一种限制,无法完全描述对方的可怕。而周边小国也并非他猜想的懦弱无能,所以才对大唐卑躬屈膝,只是在大唐对东突厥那一战见识了大唐和火炮的力量,被吓破了胆而已。
但现在知道也已经晚了,吐蕃兵马再强,在火炮和无人机夹击下也没有一合之力。更何况吐蕃将士经此一役斗志尽失,即便松赞干布亲自上阵鼓舞士气也无济于事。
双方力量悬殊,即便松赞干布百般抵抗,唐军还是一路攻城掠地,两个月后攻破吐蕃的首都逻些,活捉赞普松赞干布,吐蕃就此宣告灭亡。
几日之后,李世民在亲兵的护卫下走进了这座在他看来低矮破旧的小城。
“这真的是吐蕃的都城吗?”亲卫有些不可思议。
尽管这一路走来他们早知道吐蕃很穷,但连都城也是如此,还是令人难以相信。
逻些的房屋低矮破旧,黄泥加木头的构造,大唐的贫苦农民都不会住这样的房子。道路也极窄,坑坑洼洼,莫说水泥,便是青石都见不到几块。
百姓自然不敢出门,不过从破了洞的窗户能隐约看到里面的人,大都是面黄肌瘦,衣裳也单薄破烂,看起来跟难民似的。
再对比长安百姓的滋润富足,众人都有些唏嘘。
李世民心情更为复杂,吐蕃如此贫穷,但在他的梦中,松赞干布却带着他的子民称霸一方,甚至能与大唐分庭抗礼,不得不说是个人才。
李世民暂时住进了吐蕃的王宫,处理后续诸事。
地盘不是打下来就行的,还需要好好治理,才能令之真正融入大唐,成为大唐的领地。
有东突厥的例子在,处理起来并不算太难,唯一令李世民头疼的还是吐蕃的穷。
这么穷,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若处理不好,岂不是还要大唐接济?
好在李世民有个好儿子,没让他头疼太久,李承乾就送来了大量官吏、匠人、工具,最重要的是还有好几样作物种子。
这是李承乾根据吐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意挑选的,还在系统里买了两样,虽然花了不少积分,但是李世民攻克吐蕃,李承乾得了一大笔积分奖励,若能将这片地区治理起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积分进账,这笔买卖很划算。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今这片土地已经属于大唐,作为大唐的皇帝,李承乾可容不得治下百姓过这种苦日子。
李世民在吐蕃待了几个月,期间还抽出时间见了松赞干布一面,松赞干布不愧他的名声和功绩,即便已经成了阶下囚,面对李世民也不卑不亢,对答更是极有水准,李世民对他颇有好感,这样一个人才浪费了太可惜,合该为大唐所用才是!
李世民起了爱才之心,却并不着急,松赞干布太骄傲,也太年轻了。年轻就容易冲动,想要他心甘情愿为大唐所用,还得再磨一磨性子才是。
待一切步入正轨,李世民就将政务交给李承乾派来的官吏,自己扭头带兵攻打吐谷浑。
一整个冬天都提心吊胆的伏允可汗:“!!!”
他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就不逞那点口舌之利,谁知道唐皇真的会不远数千里跑来打仗啊!
伏允可汗痛定思痛,决定主动出击,在李世民大军到达前,他直接举白旗投降了。
所有人:“……”
伏允可汗丝毫不以为耻,连东突厥和吐蕃这种军事强国在大唐火炮面前都没有还手之力,吐谷浑就更没希望了,与其垂死挣扎,还不如识时务一些,既能保全吐谷浑的百姓,自己也能在天可汗面前得些脸面,何乐而不为?
李世民对伏允的识时务很满意,不仅没有囚禁他,还给了他一个虚职,日后到了长安也能体体面面过日子。
有了这个例子在前,其他国家也该多思量思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完结+番外(第9/15页)
正如李世民所料,其他国家都开始思考自己的路。到了这个地步,大家都明白李世民来者不善,他们肯定是逃不掉的,选择只有两个,战或者不战。
不战就像吐谷浑那样投降大唐,灭国后捞一个小官当当。当然了,以李世民和李承乾的心胸,只要他们有本事能立功,日后也可以升官晋爵,过人上人的好日子,比如阿史那社尔,原本是东突厥的贵族,东突厥被灭后在大唐为官,如今不仅是大唐名将,还娶了无上皇的女儿衡阳公主,日子过得风光极了。
他们若能去□□过这样的日子也算不错。
战的话就像吐蕃,被打服后灭国,然后什么也得不到。
这样一想,似乎他们没有选择。
事实证明他们还是有第三个选择的,那就是提前投降。
是的,就是高昌。
自从大唐和吐蕃开战开始,高昌国王鞠文泰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盖因大唐的出兵理由明晃晃有一条:与高昌勾结图谋不轨。
不夸张地说,收到消息的那一刻鞠文泰差点晕过去。
高昌不过是弹丸小国,仗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缺富贵,兵力却没有多少,一直以来都靠抱强国大腿苟活。
当初大唐初立,高昌就是头一个投诚的,滑跪得非常丝滑,和自恃强大的其他番国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这次之所以敢和吐蕃勾结,除了不忿大唐对焉耆的处理,也是看大唐这些年不动兵戈,且两国相距数千里之遥,莫说大唐未必能发现他的小动作,即便发现了也多半只是斥责一番,难道大唐还会为了他这个小角色出兵吗?
说白了,高昌就是仗糊行凶。
但是鞠文泰万万没想到大唐居然真的发兵了,而且还知道了他做的事。更可怕的是,他心目中的靠山吐蕃一个照面就被打败了。
鞠文泰简直想吐血,心知李世民肯定不会放过自己,见吐谷浑投降后待遇不错,几番思索后决定不劳烦天可汗跑一趟,自己主动去投降。
不仅省了大军出征一回,还能把高昌和吐谷浑放在一块治理了,不用天可汗费二次心思,怎么不算贴心呢?
鞠文泰:乖巧.jpg鞠文泰如此识时务,李世民便没有为难他,同样封了个虚职收下了高昌。
李世民一路向北,然后转道向东,挨个国家打过去。这些国家要么直接投降,要么尝试抵抗一下,发现不敌后就飞快投降。
如果双方武力相差不大,他们或许还有抵抗的心思。可是热武器和冷武器的差距比人和鬼都大,况且大唐不止有火炮,还有无人机这等利器,兵马也强壮,物资更不缺,哪哪都比不过,抵抗也只是垂死挣扎而已。
而且投降也没什么不好,封个虚职去长安吃香喝辣,日子说不定比在自己国家还好。
普通百姓和将士更没有抵抗之心,大唐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且成为大唐的地盘后,还会有高产的粮种、好用的农具等等好东西,说不定他们也能像大唐的百姓一样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呢!
就这样,李世民带着大军打了人生中最无聊的一仗,真正的交火没有几次,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赶路和治理收服的小国上了。
本以为能松快松快筋骨的李世民:“……”
*
随着小国一个一个被并入大唐,李承乾的积分也框框上涨,即便买粮种之类的东西花了不少,他还是在短时间内攒够了买核.弹图纸的积分。
李承乾十分感慨:[没想到打下小国积分这么多,早知道……]
早知道他也不会撺掇李世民打仗的,即便海外或许并不存在强敌,当初的大唐也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战争。
若不是大唐足够富足,只凭火炮只能震慑小国,却不能使四海归心,必定不会有如今的效果,而连年战火一定会将彼时才刚开始发展的大唐拖入深渊。
李承乾想,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不过李承乾最终没有买核.弹图纸,因为虽然七十八郎傻乎乎,它的制造者却很厉害,想办法联系上了这个流落在外的傻孩子,终于确定它降落错时空,落到了七世纪,华国历史上那个大唐。
当然这不是李承乾不买图纸的原因,虽然没有所谓的强敌存在,也没有灭国的危机,核.弹图纸对目前的大唐用处不大,虽然即便买了图纸,以现在的技术也造不出来,但李承乾想核.弹图纸想了那么久,好不容易攒够积分了,突然放弃还有点舍不得。
就算现在用不到,以后也迟早能用到嘛,这个图纸不会白买的,李承乾这样想。
但是!核.弹图纸它居然涨!价!啦!
是的,因为确定了这里不是二十一世纪,核.弹技术超过现有技术,所以它飞快涨价,李承乾他又双叒叕买不起啦!
李承乾:“……”
好在他想得开,往好的说,这也是帮他破除执念吧。
因为确定了这里不是二十一世纪,李承乾也对大唐的发展策略做出了调整。之前总想着外敌环绕,大唐的发展要尽量快一些,现在却不着急了,李承乾开始求稳,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系统的积分对李承乾来说已经成了一个数字,但李承乾反而用得更少了,就连搬运知识也越来越少,他已经指明了方向,如何发展是这个世界自己的命题,他能做只是为发展提供土壤而已。
几年之后,李世民率领大军载誉归来,工部没有李承乾的帮助,磕磕绊绊之下也还是造出了蒸汽船。
于是打仗没有打过瘾的李世民又投身水军去了,先从距离比较近的流求、倭国和高句丽开始练手。
又过几年,海上也飘满了大唐的旗帜。
至于李承乾,今天也在为阿耶又打下一块地盘,却没有足够的人才派去治理而发愁呢!
正文完。
第226章番外1
主题:震惊!这两位千古一帝居然……
主楼:dbq,我是标题党我该死。最近写论文在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唐世宗李承乾,众所周知他们俩必有一穿越,不知道大家觉得是谁呢?
1:什么必有一穿都是玩梗,写论文的话还是去看正经文献吧,不要被野史误导了。
2:知道知道,我就是闲来无事娱乐一下,主要是最近查资料,发现这两位牛的一批,所以有些好奇。
3:这两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不过真要说穿越的话,先排除李世民吧。
4:为什么啊?虽然理论上来说李承乾是穿越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李世民也不太科学吧?他可是把半个地球都打下来了!
6:虽然但是,穿越者应该不会比古人更会打仗吧?
8:可能性的确很小,现代和古代战斗方式不一样,受到的训练也不一样,即便穿越过去也很难超越原世界的天才。李世民之所以这么成功,纯粹是因为他厉害,跟是不是穿越者没有关系。
11:有道理,如果李世民一定有什么来历,我宁愿相信他是兵器成精/狗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完结+番外(第10/15页)
12: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13:毕竟是打下半个地球的绝世猛男,听说那时候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有大唐的土地被太阳照耀,真是牛批大发了!
14:大唐真是文武双修,皇帝也都有傲骨,可惜怀帝是个庸才,让人把江山骗走了,后来几个朝代皇帝的本事和气节都差点意思,守不住那么大的地盘,要不然哪还有西边那些国家啊。
16:没什么可惜的,有盛就有衰,这都是自然规律。大唐对历史的贡献还是巨大的,至少后面一千多年都没有百姓大规模饿死,改朝换代也没有大范围战争,而且我们现在依然是地球上最大最强的国家啊。
20:是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夸夸李承乾,听说唐朝那次科技腾飞就是他一手推动,还亲自参与了很多黑科技的研发,他到底怎么懂那么多的啊?
21:所以说是穿越的嘛……
24:不要再说穿越了好吗,人家楼主要写论文的,能不能专业一点?我觉得是神仙转世!
25:……
26:……
27:……
30:……穿越不专业,神仙转世就很专业吗?
35:虽然但是,李承乾是神仙转世这个说法的确是有历史依据的,很多书里都提到这一点,据说有一次差点有疯马撞到他和李世民,就有神迹出现保护他们,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
38:这不是古代皇帝的惯用手段吗,动不动就红光啊,神龙入腹什么的。
42: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上次去长安旅游,那里真的有个马踏承乾纪念馆啊!还是政府建的,应该假不了吧!
44:马踏承乾哈哈哈哈哈哈!说到这个,那个雕塑真的好好看,暴言!
45:终于有人提到这个了,那个雕塑的太宗简直帅我一脸血,小承乾也好可爱好可爱,没想到我居然爱上了一个雕塑。
46:那雕塑有两个人,楼上到底爱哪个啊/狗头48:可能做这个雕塑的人是世宗和太宗的粉丝,手动加上了滤镜吧。
52:这倒不是,听说世宗和太宗长得就是很好看,大明宫博物院还有他们一家的画像。[照片][照片]
53:卧槽!
54:卧槽!
55:卧槽!
58:卧槽真的好看,男的帅女的靓,这是什么神仙基因!
60:其实单论五官的话还没那么惊艳,但加上气质就太卓越了,而且他们看起来都很有活力,生机勃勃的。
63:是的,跟某些人不一样。
64:……比如我们这些牛马。
65:…………
68:李承乾不止长得好看,而且出身顶级家族,自己聪明有本事,家里也和睦,真的是人生赢家。
71:如果是穿越,估计拿的是某点男主剧本吧,反正上面这些给我一个就满足了。
75:某点男主别了吧,人家李承乾可只有苏皇后一个老婆呢,也不跟其他女人搞暧昧。
77:不是说李承乾和武照有一段吗?
78:这是什么年代的洗脑包,李承乾和武照没有关系好吗!只是李承乾给武照起了个名字,又经常召武照伴驾,当时的酸儒造黄谣而已。
83:呵呵,如果不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给武照起名,古代不是只有父亲和丈夫才能给女子起名吗?还经常召她伴驾,有一段就有一段呗,反正男人不都那样,粉丝就别洗了。
85:……你是哪来的封建遗老?李承乾是皇帝,武照是他看好的臣子,为什么不能给她起名?皇帝给男性下属取字就是看重,给女性下属取名就是有一段,你不要太离谱了!再说李承乾为什么不能召见武照,当时武照在翰林院,有一项工作就是伴驾讲经,武照是那一届的状元,学问肯定很好,难道就因为她是女生,就不要她而去屈就你家学问不如武照的男宝吗?
87:其实李承乾和武照的行为在当时挺正常的,有意见的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反而到了现代有很多人抓住这点批判李承乾。
90:真的感觉思想在倒退,古代比我们开放多了,尤其是唐朝女人,简直是独领风骚啊!
94:我也觉得唐朝很包容,思想也很开放,武照应该是不婚主义第一人吧?
96:啊??武照不是结婚了吗?
99:没有,她跟李治虽然在一起,但是没有成亲。
102:啊?!
105:啊?!他们不是有名的恩爱夫妻吗!
108:恩爱是挺恩爱的,但的确不是夫妻。据说是李治对武照一见钟情,非卿不娶,不过武照是不婚主义嘛,一直没有答应,李治就说不成亲也可以,他愿意不要名分跟武照在一起,要是武照还是不能接受他,随时都可以抛弃他,武照这才答应跟他试一试。后来可能觉得这样也不错,就这么过下去了。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俩是一对,但的确没有举办婚礼,也没有册封武照为晋王妃。
111:啊这……武姐好像有点渣,心疼兔兔。
113:也不用心疼啦,虽然一直没成亲,但兔兔不也和武姐过了一辈子吗?毕竟兔兔切开是黑的,小可怜都是他的保护色。
115:呵呵,武照这也能叫不婚主义?真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还不如大大方方结婚生孩子算了。
119:???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什么,武姐立什么牌坊了?那时候不鼓励女性不婚好吗,武照并不能因为这个得到任何好处!武照选择用这种形式和李治在一起,也不是因为什么不婚主义,只是因为这样不受束缚,她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120:女性要不要结婚,跟谁结婚,以什么形式结婚都是我们的自由,希望姐妹们不要被任何人的任何话(比如楼上这种傻缺)绑架!
127:大唐是真的很开放,主要是李世民和李承乾思想都特别开明。
128:是的,尤其是李承乾。那时候格物被视做下九流,但是李承乾不在乎,大力推广,女学也是在他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第一个女官也是他的学生。
135:还有第一个女皇帝呢,李承乾的女儿永昌女帝啊!
139:在有儿子的情况下把皇位传给女儿,李承乾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45:前无古人是真的,后无来者说不上吧,后来不是有好几个女帝吗?
148:不一样,后面几位女帝能登基,要么就是上任皇帝是女帝,偏向让女子继位,要么就是皇帝只有一个女儿,或者女儿比儿子优秀太多,像李承乾一样平等地看待儿子和女儿,只看能力不看性别的真的没有。
153:不过这也算不错了,至少女子拥有名正言顺的继承权,对民间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156:那段时间真的出现了好多知名女性,永昌女帝、长孙皇后、军事家平阳昭公主、女相武照和上官婉儿,女诗人徐惠,书法家明达公主,发明家陈淑慧等等,后来一千多年也不断有优秀的女性出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完结+番外(第11/15页)
163:还有一点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自从女子能登基后,华国皇帝的平均质量明显高了一截呢(平均哈,排除那几位大佬)
167:好像还真是,后面的皇帝不说多有本事,至少没有很离谱的。
172:难道是因为选择范围大了?
175:是一个原因吧,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皇女为了继承皇位要比皇子优秀很多,不得不非常努力,皇子感觉到压力,不敢心安理得地躺平,所以整体水平就提高了。
179:有道理诶184:请问楼里诸位大佬,唐初这段的历史知识点该怎么记啊,高中生快要狗带了。
187:这段历史确实不好学,那段时间一会儿一个政策,一会儿又一个国家,名人和大小事太多了。
191:是这样,幸好我已经大学了。
192:呜呜!
195:同大学,但我每天被陈长生和李承道折磨,一个搞发明一个搞理论,我看他们俩是想搞死我。
202:同大学,我是天天学孙思邈。
203:楼上学中医还是外科啊?
205:我都学,哪边都少不了孙老。
208:咱们国家还好啦,听说外国人学孙思邈才叫痛苦,尤其是学中医的,跟听天书一样。
211:幸好我是华国人,不用一边学语言一边学古代文化。
217:初中生背诗词背麻了,唐朝怎么那么多诗词啊啊啊!
222:可能是大唐的文人太浪了吧(bushi)
226:哈哈哈哈哈哈,不过大唐的文人确实很会玩,也很爱写。
230:说到这个,为什么李承乾最爱《咏鹅》啊?这首诗是不错,骆宾王才六七岁就能写出这样的诗的确很有才华,但是唐朝群星璀璨,优秀的文化人和诗词不要太多,怎么就骆宾王入了李承乾的眼呢?
235:这个历史上没有定论,有一个说法是李承乾小时候写过一首诗,跟骆宾王的这首《咏鹅》有点像,所以才偏爱一点。不过我觉得不太靠谱啦!
239:话说我们不是在讨论李世民和李承乾谁是穿越者吗,正楼正楼!
……
第227章番外2
武德六年春。
众臣坐在坐在太极殿内,余光看向最前面隐隐对峙的父子二人,心中惴惴不安。
今日早朝,太子和秦王又起了冲突,而圣上照旧和稀泥拉偏架,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令情况越发严重,秦王梗着脖子不肯退让,圣上十分恼怒,却又拿秦王没有办法,事情就这么尬住了。
齐王李元吉还在火上浇油:“二哥怎么能这么跟阿耶说话呢?阿耶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朝廷好,为了咱们兄弟好,你也太不体谅阿耶了!”
心爱的四儿子如此贴心,李渊目光柔和了些,再看白眉赤眼的李世民,心中火气更盛,没好气道:“此事就这么定了,你不必再说。”
李世民冷笑一声,当即就要甩袖离开,小太监却急匆匆进来通报,说外面出现异象,天空中竟平白出现一个黑洞。
众人闻言大惊,异象有好有坏,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李渊和李世民也顾不得置气,确认过没什么危险后率领众臣出殿去看。
就在他们盯着那黑洞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黑洞突然亮了起来。
一阵动听的音乐过后,一位女子出现在他们面前,这女子并不十分漂亮,但是气质不俗,满身书卷气,穿着一身浅紫色旗袍,露出白嫩细腻的胳膊。
许多人下意识皱起了眉,这时候女子地位不低,但约束还是很多的,尤以贤惠贞静为美,女子出门都要带幂篱,这女子大庭广众下露面,穿着还如此大胆,实在挑战有些人的底线。
人群中有人斥责对方不知廉耻,被李世民淡淡瞟了一眼,讪讪住嘴。
李世民心中嗤笑,如此奇特的场景,这些人还在纠结性别穿着,实在是见小忘大。且十里不同俗,更别说这女子手段不凡,许是天上仙子也说不定,拿大唐风俗来苛责对方岂不可笑?
在众人的注目中,女子微笑开口:[大家好,我是爱看书的安笙,今天还是跟大家谈谈历史。]
众人不是很感兴趣,在场之人谁没还没读过几本书,更有不少博学鸿儒,哪需要一个年轻女子给他们讲历史?
然而女子似乎听不到他们的话,更不会因为他们的反应有任何动摇,继续道:[上次大致捋了一下历史时间线,我看很多粉丝对那几位著名的皇帝很感兴趣,所以就来盘点一下千古一帝吧,也算是老生常谈了。]
的确是老生常谈,千古一帝不就是秦皇汉武么,他们的事迹早就被研究透了,众人根本提不起听的兴趣。
然而女子下一句就让他们惊了:[众所周知,公认的千古一帝有四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唐世宗。]
众人:“???”
他们没听错吧?是唐什么宗?什么太宗和世宗?
李渊也愣住了,喃喃道:“如果没记错的话,历史上没有另外一个唐朝吧?”
“没有!”回答他的是李世民,“若此唐有两位千古一帝,我们绝对不可能没听过!”
看看这两人对标的是谁吧?秦始皇和汉武帝哪个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能与他们齐名的唐太宗和唐世宗也不可能是无名之辈。
可他们确实没听过此二人,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只有唯一一个可能。
“莫非这女子乃是神仙?”
“想必是了,凡人哪来的如此手段?”
只是……
众人的目光忍不住在李世民和李建成身上打转,世宗也就罢了,太宗通常是给王朝第二位皇帝的庙号,不知到底是这两位中的谁?
李渊却没那么多想法,他从不曾想过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然认为太宗便是李建成,满意地对李建成点点头,夸赞道:“你干得不错。”
四位千古一帝,大唐独占两位,自然是不错的。虽然李渊自己不在此列,毕竟他是开国之君,庙号该用“祖”而不是“宗”,但李渊有自知之明,本来也没有什么妄想,自然也不会失望。况且子孙争气,他的面上也有光嘛!
李建成依旧是那副光风霁月的样子,笑容得体,举止谦和,温声道:“阿耶过誉了,即便儿臣有什么功绩,也是阿耶教导有方,诸位臣工鼎力相助的缘故。”
李渊微微颔首,没有再说什么,心中却十分满意。大方敦厚,礼贤下士,的确有明君之相。
再看另一边黑着脸的李世民,火气又忍不住往上涌,赶紧撇开脸,眼不见心不烦。
光幕:[根据人气排名,我们今天先来说唐世宗。]说着画面一变,女子身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画像,也不知是什么画法,竟然十分形象生动,画上的青年二十五六岁的模样,身着帝王冕服,长相俊朗,气势不凡。
李渊一见就十分喜爱:“这孩子不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完结+番外(第12/15页)
群臣纷纷附和,李元吉笑嘻嘻道:“我瞧着长相和承道很像呢。”
李渊点点头:“的确有些相似。”
李元吉:“大哥是太宗,承道是世宗,两位千古一帝,这也算上阵父子兵了。”
说着还得意地看了李世民一眼。
李世民:“……”
李渊听得十分高兴,李建成却没说话,承道如今年纪还小,看不出以后的长相,可是他的眼睛似乎没这么大?
这时光幕里响起键盘声,画像旁边出现几行字:[唐世宗李承乾,唐高祖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之子,生于619年,卒于706年,唐朝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书法家、诗人。主要成就:协助太宗平定四海,推动格物、科举、经济发展,推广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改革吏制,平定世家,提高女子地位……]
李建成笑容一滞,李元吉得意的表情也僵住了,随后脸色巨变,指着李世民怒道:“你敢造反?!”
李世民也没想到自己唐太宗和唐世宗居然是自己和承乾,有些惊讶,但听到李元吉的指责,立刻从愣神中回过神来,冷笑道:“我有没有做大逆不道之事,天幕自然会给出说法,四弟何必急着给我定罪呢?”
李元吉冷哼:“大哥才是嫡长子,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若非你使阴诡手段,怎么可能登上皇位?”
他扭头看向李渊,一副伤心又委屈的样子:“阿耶,李世民不孝不悌,您一定要重重处罚他!”
李世民没说话,梗着脖子等李渊处置。
李渊沉沉看了李世民片刻,摆摆手道:“此事暂无定论,先看天幕怎么说吧。”
李元吉不甘心地回到自己位置,还恶狠狠瞪了李世民一眼,像要把他吃了似的。
李世民全当没看见,现在他心里有点乱。李世民现在还没生出逼宫的想法,但他清楚自己的脾气,是绝对不会束手就擒的,若是李渊和李建成逼迫太过,真的有那一天也说不定。若事情果真如此,待天幕将一切说出,等待他的不知会是什么后果,即便他和承乾都是历史认证的名主,也未必能保住他们一家的性命。
李世民对官员中的某个人使了个眼色,见那人会意点头,才抬头继续看天幕,只是脸色非常难看。
他并不想这么做,但如果走投无路,也只能放手一搏了。只是他事先并没有做什么准备,现在也很难传消息出去,仓促之间恐怕没多少胜算。
御书房前一片死寂,弘义宫里,不满五岁的李承乾被长孙氏揽在怀里,也在看天幕。听到安笙提到自己的名字,他有些茫然地问长孙氏:“阿娘,这个姨母在说我吗?我以后是皇帝?皇帝是什么啊?”
“是啊,这个姨母是在说你,皇帝就是天下最厉害的人。”长孙氏柔声道。
李承乾一听就乐了,握着小拳头奶声奶气道:“我要做最厉害的人!”
然后扭过头,美滋滋继续看天幕去了。
长孙氏却一脸忧色,她和李世民想到了一处,想到李世民如今被困在宫里,想做什么都很艰难,长孙氏叫来心腹交代几句,忧心忡忡看天幕还会说些什么。
[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是大唐建立后第一个出生的皇孙,颇受高祖喜爱,以他出生的宫殿‘承乾’为名。]
[李承乾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武德六年,太宗在府中为他举办生日宴,李承乾当众展示倒背如流神技,震惊四座,神童之名广为流传。此后历朝历代都将能否倒背如流作为检验神童的一个标准,不过能做到的寥寥可数。]
在场之人也很惊讶,是他们想象的那个倒背如流吗?
这可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娃娃啊!这就是千古一帝的实力吗?
[在此之前,太宗李世民的处境并不好,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忌惮太宗的军功和威望,对他多有打压。不仅在朝堂上排挤李世民,还收买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吹枕头风,挑拨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给李世民使了许多绊子,比如尹阿鼠无故殴打杜如晦,甚至致其手骨骨折,张婕妤之父与李神通争地事件等等。]
李建成和李元吉脸色大变,赶紧为自己辩解:“阿耶,我们绝对没有做过这些事!”
李元吉:“二哥后来当了皇帝,历史还不是由着他写?这些都是他污蔑我们的!”
李渊没有说话,他固然糊涂了些,却不是真的傻子,只是从前没往这方面想而已,如今回想起来,自然能发现其中猫腻。
他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有些失望,原以为大儿子光风霁月,四儿子聪明伶俐,没想到私底下却有这么多小心思。
至于李世民……还不知道是不是逼宫上位,李渊不想考虑。
光幕还在继续:[不过李承乾大一点后,李世民的情况就好转了,原因大家都知道——李承乾他太讨人喜欢了!据说他长得非常好看,而且情商很高,在当时老少通杀,唐朝流传下来的诗词中多有夸赞他的,和李世民都是全民偶像。]
众人不知道偶像是什么意思,但这段话却听明白了,李承乾年纪还小,见过他的人并不多,很难相信一个小孩能有多招人喜欢。
李渊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女子的意思是他因为李承乾一个小孩就对李世民格外优容?这可能吗?
唯有李世民十分认同天幕的话,他家承乾就是聪明可爱又乖巧,格外招人喜爱,跟他一模一样!
[但即便如此,太宗的处境依旧艰难,李渊心中的储君始终是李建成,而因为世宗的出众,李建成一党对李世民忌惮更深,酿造了很多针对李世民的阴谋,包括拉拢李靖、刺杀尉迟恭、试图以疯马杀害李世民和李承乾,向李世民投毒等等。]
李渊脸色大变,震惊又愤怒地看向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脸色发白,想要向李渊解释,天幕却没有给他们机会。
[武德七年,齐王率领私兵逼宫造反,太子李建成重伤,李渊死里逃生,幸得李世民相救才平息此乱。李元吉兵败流放岭南。]
[同年,李建成自请废去太子之位,改封端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代父监国。]
[武德九年,李渊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承乾被封为太子。]
[——属于他们的辉煌时代正式开始!]
第228章番外3
李渊面无表情,不敢相信李元吉如此大胆,居然敢逼宫,还要杀了他。
李建成脸色也不好看,他还没洗清残害兄弟的嫌疑,就知道最亲近的弟弟也包藏祸心,未来自己缠绵病榻,太子之位也拱手让人,心情十分复杂。
李元吉心中慌乱,努力为自己辩解:“这女人不知是何处来的妖物,她的话如何能当真?儿臣并无悖逆之心啊!”
这话实在太过苍白,此女有如此神通,何必诬陷李元吉一个不成器的王爷?且她前面说过的话,许多都能与现实验证,并无什么大的疏漏。
但李元吉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希望能用情打动李渊,李渊耳根子软,吃软不吃硬,又一向疼爱他,说不定能糊弄过去。
李元吉流着眼泪,伏在地上哀声道:“阿耶看着儿臣长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完结+番外(第13/15页)
儿臣是什么样的人您最清楚,儿臣一向孺慕阿耶,怎么可能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
李渊似乎有些动容,李元吉心中刚刚升起喜意,就听李渊扬声道:“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出列:“下臣在!”
“去查!看齐王有没有豢养私兵。”李渊居高临下,淡漠地看着李元吉,“朕只相信证据。至于你……事情调查清楚之前,你留在武德殿不要出来了。”
李元吉脸色灰败地被侍卫带了出去,众人见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只怕齐王真的养了私兵,这天幕说的都是真的。
李渊又审视地看向李建成,李元吉一向拥护李建成,纵然李建成自己同样被李元吉所伤,也不代表他对逼宫一事毫不知情,许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未可知。
李建成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只能说一句:“儿臣的确不知情。”
李渊没说信也没说不信,看了李建成好一会儿,最终还是没说什么。
李建成一直是他看好的储君,纵然天幕说李世民和李承乾未来会是好皇帝,他也没有做好换太子的打算,自然要给李建成留些体面。
再看一看吧。
李建成松了一口气。
天幕:[李世民和李承乾在位的几十年,是属于两位千古一帝和大唐的辉煌,是华国历史上耀眼的太阳。纵观世界历史,也没有哪一段能与之相较。在太宗和世宗的统治下,大唐宛如腾飞的巨龙,世界都臣服在它脚下。即便千百年后的今日,仍有无数人为之拜服,远隔时空遥望他们的风采。]
[他们的功绩实在太多,难以一一叙述,这里只列出一些重要的,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音乐突然变得激昂,画面也不断变化。
[武德六年,李承乾先后发明线装书、铅笔、印刷术、改变传统装订、书写和印刷方法,书籍不再是富贵人家才能享用的东西,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以后的全民读书创造了条件。]
画面是一片田地,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劳作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顺手从竹筐里摸出线装书和铅笔,埋头写写画画。
众人大惊,读书有多重要在场之人都知道,许多人视书籍比金银更重要,世家藏书无数,乱世中也决不肯丢弃,并非多么高风亮节,而是他们清楚,钱财乃身外之物,只要有这些书籍在,世家的根基底蕴就在,他们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果能降低书籍价格,使其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那的确是难得的功德。
而且这种书和笔也很方便,很多人(尤其是御史)眼睛都亮了。
李渊也知道这些东西的好处,立刻看向李世民,天幕说是武德六年发明的,不知道现在出现了没有。
李世民面上不动声色,心中也有点茫然,他总觉得天幕所说的承乾和他儿子不太一样,承乾虽然聪明,但似乎没这么多奇思妙想。
但想到儿子平时古灵精怪的样子,李世民又不敢肯定。谨慎地说:“还是先让人记下来吧。”
李渊一想也是,让人取笔墨过来,也不用特意请人,大臣中不乏擅长书画的,自觉坐到桌案边记录起来。
光幕:[同年,始创炕孵法,实现家禽的批量孵化,解决百姓吃肉问题,发明铁锅和炒菜,使华国菜色大幅度丰富,至今仍是世界美食之乡。]
众臣笔下不停,生怕漏下一星半点,尤其是这个炕孵法。
中原与草原不同,百姓吃不起肉的问题一直存在,若能得到解决,百姓日子也能好过一点。
[同年,发明玻璃。]
武德君臣不知道玻璃是什么,天幕适时展示明亮的落地窗、眼镜和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让众人两眼放光。
自然也有人不以为意,认为不过是奇技淫巧,不值得作为一项功绩。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想,都影响不了光幕上女子的声音:[同年,在李承乾和李世民的推动下,太医署正式成立,此后数百年,太医署为华国医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华人心中的医学胜地。]
众人听得都有点麻了,从来不知道一年可以这么漫长,李承乾一个小娃娃,怎么在一年之内做出这么多大事的?
众人看李世民的目光十分复杂,既敬佩,又羡慕,还有一点怀疑。
——这些该不会是李世民弄出来给李承乾造势的吧?
虽然可能性很小,按照李世民的处境,要造势也该先给他自己造势才对嘛。
好在接下来天幕所说的时间变了:[武德七年,孙思邈在李世民和李承乾的推举下进入太医署,这颗医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开始绽放光芒。]
“孙思邈?”做皇帝的都对神医感兴趣,李渊一听就来了精神,扭头问李世民,“你可知道此人?”
“知道。”李世民回答,“此人乃民间有名的神医,儿子为了王妃的病派人去寻,只是暂时还没找到。”
李渊:“多派几个人,找到了带给朕瞧瞧。”
“是!”
光幕:[同年,土豆和棉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第一批土豆平均亩产两千八百斤,宣告唐朝经济开始腾飞,动辄饿死人和冻死人的时代过去了!]
李渊唰地站了起来,目光灼灼看着画面里堆成山的土豆和白花花的棉絮,其他人也惊喜不已,现场一片哗然。
其他的他们可以不在意,这条却不可以。
这可是亩产两千八百斤!
亩产两千八百斤是什么概念呢?这时候粮食亩产最高也就两三百斤,田地差一些,或者耕种不那么精细的,亩产一百来斤也是常有的事。
土豆的产量是他们的几十倍!
如果此事为真,他们的确不必再担心百姓会饿死了。
棉花不知为何物,但瞧着便知是做棉衣用的,能被天幕特意点出,必然极为保暖,至少比普通百姓用的芦花好得多。
李渊对李世民道:“一会儿带着承乾来见我。”
“是。”李世民又是激动又是忧心。
激动自然是因为土豆和李承乾的功绩,可是他从不曾听承乾提过土豆,天幕所说的确属实吗?
光幕:[同年,李承乾开始推广格物,并亲自现身讲学。值得一提的是,该课堂有几位学生为女性,其中就有后来闻名遐迩的大发明家陈淑慧。]
[贞观元年,曲辕犁现世,大幅度节省人力畜力,标志着农业科技的又一次改革,发明者陈淑慧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官,被封为工部主事。]
平康坊一座三进院落中,一个少女猛地抬起了头。
她的丫鬟嘴巴微张,好一会儿才迟疑道:“女郎,这个陈主事和您同名呢。”
陈淑慧也有些惊讶,随后淡定地点点头:“不出意料的话,这个人应该是我。”
反正以陈淑慧对自己的了解,如果李承乾办格物学堂的话,她是很可能会去听的。
她自小便与其他女郎不不同,不喜欢女红烹饪相夫教子,反而向往如男子一般建功立业,即便明知不可能,也想要感受一下自由自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完结+番外(第14/15页)
的感觉,哪怕只能体验短短时间。
若有机会实现抱负,她一定会拼命努力,做出一点成就也不足为奇。
陈淑慧眼睛发亮,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天幕认可了她的功绩,阿耶阿娘总不能再一味逼她嫁人了吧?
御书房前,人群却有些骚乱,众人不知格物为何物,可是女子为官闻所未闻,也太匪夷所思了。
李世民瞥了这些人一眼,他对女子当官没什么感觉,但未来的自己允许的事,怎么能让人说三道四?
他对李渊道:“此女大才,阿耶应该找到她,令其为朝廷所用。”
“二郎考虑得很周到。”李渊点点头,将此事吩咐下去。
他也不赞成女子当官,但按天幕所说,此女未来大有成就,曲辕犁对农业也大有作用,那他必不可能弃之不用,至于要不要授官……那就以后再说嘛。
只是单有此女也不成,还得有“格物”支持才是。
李渊问李世民:“承乾近日有开班授课的打算吗?”
李世民:“……”
此时天幕的音乐更加激昂,画面也变成了一片战场,女子说出的话更如擂鼓一般在武德君臣耳边炸响。
[武德九年,李渊禅位于李世民,东突厥趁机来犯,大唐以火炮对战突厥,大胜!这也是火炮的历史首秀。]
[贞观二年,唐与东突厥大战,东突厥灭亡,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被俘。]
“哈哈哈哈哈!”李渊还没从自己很快就要退位的惊讶中回神,就听到老仇人东突厥被儿子打灭了,立即发出一阵大笑。
其他人被吓了一跳,却不以为怪,如果不是作为臣子有规矩要守,他们也想放声大笑呢。
东突厥强横,而中原积弱,大唐面对东突厥少不得委曲求全,不止李渊,但凡有点气性的官员都觉得憋屈。本以为要休养生息许久才能扬眉吐气,没想到李世民短短几年就做到了!
萧瑀出列道:“圣上大喜!”
李渊哈哈大笑,也难得夸了李世民一句:“二郎干得不错!”
李建成低下头,掩饰住复杂的情绪。
光幕:[贞观二年,开放市场试点,是经济开放的开始。]
[贞观六年,女学建立。]
[贞观八年,蒸汽机发明,标志着工业腾飞。]
[贞观九年,第一座图书馆成立,李建成为第一任馆长,同年,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制。]
李建成听到这话惊讶地抬起头。
有这天幕为李世民和李承乾背书,他已经知道自己登基不成了,被废的太子能有什么下场?即便他主动退位,最多也不过做个富贵闲人,庸碌一生罢了。
他没想到李世民竟然还愿意用他。
李建成虽不曾听说图书馆,但听名字也能大致明白,这样一个收拢人心、提升名望的好差事交给自己,李世民的心胸竟宽广至此吗?
李建成不由看向李世民,李世民对他点点头,他不知道日后的自己怎么想,反正如果现在李建成主动让贤,他是不会介意用他的。
其他人也很惊讶,然后就是对李世民的敬佩,纵然他们之前已经足够敬佩李世民了。
李渊脸上同样带着笑意,心中的天平又朝李世民偏了一大截。二儿子做皇帝确实还不错的样子。
就在大家觉得李世民很适合做皇帝的时候,光幕又来了个大反转:[贞观十一年,李世民禅位于李承乾。]
众人:“???”
是他们听错了吗?真的是贞观十一年,不是贞观二十一年,或者贞观三十一年?
粗略一算,李世民那时候应该还不够四十吧?这么年轻退位干什么?
难道得了什么重病,不得不退位?
不过光幕打消了他们的想法:[退位后半月,太上皇李世民领兵西征。]
说到这里她顿了一下,再开口时声音已多了几分激动,一字一顿道:
[贞观十一年冬,吐蕃亡!]
[启兴元年春,吐谷浑投降!]
[同年夏,高昌投降!]
[启兴二年秋,西突厥兵败投降!]
[启兴三年夏,薛延陀投降!]
[启兴三年冬,室韦、契丹投降!]
大唐众人已经被这一连串军功震住了,但是还没完。
[启兴六年,大唐海军首秀告捷,流求归于大唐!]
[启兴七年,高丽、新罗、百济投降!]
[启兴八年,靺鞨投降、倭国亡!]
……
天幕还在继续,后面提到的地名众人甚至都没听说过,大家听得都有点麻木。
这也太能打了,让他当皇帝真是屈才了!
但心中也有隐秘的骄傲,大唐就是如此强大!大唐的皇帝文治武功冠绝古今!世界都臣服在大唐脚下!
血液似乎在身体里沸腾,胸口的酸胀感极其明显,众人看李世民的目光满是激动,此刻他们不是看秦王李世民,而是带着大唐强势崛起,横扫半个世界的未来圣主唐太宗。
他们已经认定他了!
第229章番外4
天幕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给大唐留下巨大的影响。
天幕消失后,李渊便迫不及待召见了李承乾,在此之前,李渊已经许久不曾见过李承乾,此次一见,果然十分喜欢这个机灵可爱的孩子,觉得他一股聪明劲儿,看着就是能成大事的样子。
然而细细问过之后发现,李承乾并不知道土豆、火炮这些东西。李渊难免失望,但因为早有心理准备,并不多么失落。
他本来就没有把所有指望放在李承乾身上,即便李承乾日后大有成就,现在也只是一个才五岁的小孩子而已。
李渊选择性遗忘了天幕说李承乾在武德六年就做了那么多事,毕竟听着是一回事,但真看到这么小小的一只崽,也很难对他寄托什么大事。
好在方才天幕提到的东西他们都有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录,炕孵法、印刷术这些原理并不复杂,只是大家从前没往这方面想,现在有天幕提点,立马就可以找匠人研究。太医署、报纸要创建也不难,只是现在还不是时机。天幕提到过的能人,诸如孙思邈和陈淑慧,李渊和李世民已经派人去寻了。便是格物学和土豆、棉花,他也派人去找了。
李承乾一个孩子能办到的事,李渊不认为自己办不到。
相比这些,李渊更看重李承乾本身的聪慧。根据天幕所说,李承乾极有治国之才,李世民打下的土地极多,后来的君主守都守不住,而李承乾不仅守住了,还将之治理得很好,这绝不是依靠外物可以做到的。
大唐即将迎来巨变,这样一位继承人正是他和李世民需要的。
是的,李渊已经决定废除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不止是对李建成心存芥蒂,更重要的是他已经不适合做这个储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唐]今天也在努力当太子》 完结+番外(第15/15页)
天幕不止出现在太极宫,整个长安的人都看到了,消息根本就瞒不住,李世民和李承乾登基乃是众望所归,即便李渊也不能与民心对抗,况且他并无此心。
若说之前还在犹豫,但在知道李建成不仅保住性命,还颇受重用之后,最后一点顾虑也没有了。
没过多久,李建成主动请求废除他的太子之位,李渊当即同意,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承乾为皇太孙。
消息传出去,原本频繁动荡的民间立刻平稳了许多。
百姓求得其实不多,只要能好好活下去就行了,如果能过得好一点,不用挨饿受冻,一年有一两身新衣裳,这就是极好的日子。
天幕说他们未来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住上砖盖的房子、病了能看得起病,还有机会读书做官,这简直就是天堂!即便现在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自然不会再闹事,他们还指望太子和太孙带他们过好日子呢!
但也不是没有隐患,比如外族和世家。
按天幕所说,外族和世家都被灭得差不多了,恐怕他们会不甘心,要在大唐崛起前率先出手。
李渊和李世民做了种种准备,严阵以待。
不过他们显然是多虑了,外族并不敢轻易出兵,他们对天幕所说的火炮十分在意,虽然说武德九年才在对东突厥的战争中第一次出现,但是这东西从研究成功到完善使用怎么也得好几年,谁知道现在他们手里有没有?在搞清楚这一点之前,他们是万万不敢送死的。
而且那李世民的战绩实在吓人,强横如东突厥都有点害怕,并不敢轻举妄动。
世家倒是了解得多一些,知道大唐如今并没有火炮,蠢蠢欲动想要做些什么,但世家的劣根性让他们永远高高在上,不肯低头看一看他们心中的蝼蚁。
可是百姓并非真正的蝼蚁,当他们决心要做什么事,力量之大难以想象,如今他们等着朝廷带他们过好日子,怎么会容忍世家搞破坏?于是世家才刚刚伸出爪子,还没打出实质性伤害,就被愤怒的百姓生撕了。
世家提前十几年达成覆灭成就。
没过多久,李元吉豢养私兵一事被查实,李渊没有将他流放岭南,只是送到封地监管起来,离开长安这个政治中心,又没有自由,他日后是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张婕妤和尹德妃也被证实和太子党勾结,张婕妤被降为最低等的采女,彻底失宠。尹德妃就比较惨了,因为天幕提到李元亨勾结世家造反,尹德妃和李元亨都被废为庶人,终身幽禁。
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从前仗着宠妃女儿嚣张跋扈,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失势,别人自然要有怨报怨有仇报仇。加上李世民因为尹阿鼠暴打杜如晦之事对他十分不喜,尹阿鼠日子便更难过了。
解决了这些琐事,李渊和李世民,再加一个小豆丁李承乾开始全力发展大唐,大唐由此进入飞速发展模式。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就算没有系统帮助,天幕提到的很多东西也被造了出来。
土豆、玉米自然没有找到,不过找到了棉花,还有一些其他作物,产量自然比不上土豆,但比从前强多了。还有人根据天幕提到的“杂交小麦”几个字,研究出了更高产的小麦和水稻,加上新型农具和沤肥方法,以及更好种植技术,大唐百姓温饱无虞。
李渊有时候也奇怪,为什么李承乾没有如天幕所说种出土豆,但想到李世民被封为太子,李承乾成了太孙之后就住到了宫里,许是改变了他本来的生活轨迹,所以没有发现土豆。
当初李渊自信自己可以找到土豆,没有考虑那么多,现在却是后悔也晚了。
好在大唐如今也不错,李渊倒没那么执着于土豆。
李承乾并没有如天幕所说做出许多功绩,但李渊从没有后悔立李他为太孙,毕竟这孩子是真的非常非常聪明!
当初李承道被誉为神童,颇得李渊喜爱,但李承乾的聪明比之李承道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李承道只是读书好,为人却有些呆气,而李承乾聪明又机灵,目前来看不负天幕的评价,是非常好的明君苗子。
粮食产量提高了,火炮也造出来了。
还是那句话,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天幕并没有提到火炮的制造方法,但展示了使用时的效果,很多人就想到了火药。
火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范蠡的《范子计然》中便有相关记载,不过并未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应用,现在被利用起来,几年时间也研究出了火炮,虽然比不上天幕中的威力,但也已经很不错了。
值得一提的事,在研究火炮的过程中,格物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的,格物。
虽然没有李承乾做知识的搬运工,但大唐民间也有研究物化生的人,理论虽然粗糙,但在当世也很先进了,从前没有人理解他们,现在总算得到了发挥的机会。
大唐以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速度飞快发展,不是没有国家想要效仿,但是文化底蕴和人才储备不是一个量级,再努力也只是东施效颦。不过几年,大唐就成了这片陆地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次李渊在皇位上多待了两年,等到大唐初步稳定才传位给李世民,李承乾也升级为太子。
李世民登基后继续搞发展,还抽时间举办了一次军事演习,经过数轮改良的火炮正式亮相。
李世民+火炮的组合把小国吓得不轻,一边暗骂李世民这个煞星一边麻溜投降,东突厥也投降了,虽然很不甘心,但颉利可汗也不想像天幕里一样被打得灭国然后成为俘虏,现在投降,以东突厥的实力,待遇怎么也比其他国家强吧!
这一世李世民依旧没有做很久的皇帝,他对天幕说的战功心心念念,总不能提前得知后世的情况,这一世反而更差了吧?
于是李世民在贞观十年传位给李承乾,率领水军打倭国去了。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