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弗是苏轼的“无脑吹”,很容易影响苏轼创作的理性,苏洵对她做出限制,是再正常不过的决断了。不过经此一役,苏轼也学会了留个心眼,每次王弗胡乱吹捧他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诗文给苏辙看看,苏辙也觉得不错,就交给苏洵应付他们的每日任务。
至于那些写得不好的,他有时拿出来回顾,有确实惨不忍睹的,就偷偷拿出来烧毁了,以防王弗日后不加筛选,就拿他的诗文去印文集——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王弗就开了家书籍铺。
不过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并不会伤害王弗的积极性,也不会伤了一家人的和气。苏家人就这样保持着高昂的精神,一天天接近开封府,俗称作“东京”或“汴京”的全国中心。
正月底出发,到达东京已经是端午之后了,站在汴梁城绵延不断的城墙之下,看着运河里来往的船只,风尘仆仆的苏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里才只是东京的外城,运河也只是东京城外四条运河的其中之一,但干净整洁的街道,威武健壮的军士,悠闲自得的百姓,都无一不显示着这座城市的繁荣。
来接他们的是早早被派到东京城经营赵家书籍铺东京分铺的汪明、汪孝兄弟俩。他们都才刚满二十,却极早就被王弗委以重任,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王弗收养的七个孤儿之二,更因为他们学业优异,是王氏私学商科第一届最出色的学员。
“十娘子!”“李兄!”两人相继出声,上前两步与王弗身旁,他们昔日
的老大李书文紧紧拥抱在一起,久别重逢,这些患难兄弟并没有半分生疏,人虽然长得愈发高大成熟了,心中的情义却是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改变的。
王弗也没有责怪他们对自己的忽视,事实上,她和他们的感情也是一样深的,从小一起长大,不分主仆、师徒,他们就跟她的哥哥一样。若不是她是个女子,还已经成婚了,恐怕汪家兄弟也会拥抱她的。
与王弗短暂叙旧之后,汪家兄弟立刻前去向苏洵问好,把他们对苏家一行人的安排一一言明:他们已在城中僻静处选择了一处宅子,那里很适合需要考试的举子,宅子也不大,三进三出,因为东京城内寸土寸金,且房屋难购,暂时只能买到这样的宅子,若是苏洵不满意,可以在他们准备下的另几个宅子里选一个,不过那些都是租来的,恐怕不能长久居住。这处宅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离皇城比较近,日后若是苏家父子在京为官,上朝时也能省些脚程。
对此程氏虽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却也不好在汪家兄弟面前直接提出来。她原先是预备着自己买宅子,但一路上越接近东京,她对东京的房市了解得越来越多,这种天真的想法也就没有了。若是他们买了房子,恐怕就要衣食无继了,更别说,没有一定的人脉和实力,他们根本就买不到合适的房子。
住在儿媳的房子里虽然有些尴尬,但总好过全家赤贫吧。
第124章
两方人马接了头, 便一起向城内去。东京分外城、内城、皇城, 四条运河从城中流过, 一般称做“四水贯都”。四水即指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最大的一条是汴河, 《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即为汴河沿岸风光。运河是城市的血脉, 承担了许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运送来自东南部平原地区的粮食。
东京城有十三座城门和七座水门,水门夜间关闭, 城外有条名叫“护龙河”的壕沟, 宽达三十多米,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护城河的两岸种满了榆树杨柳, 河上有系舟停泊,船上穿着褐衣短打或是赤膊袒胸的挑担工人,在船板上如履平地, 一时路过旁人家的船, 就会激起一阵水花和船中人的笑骂声。仔细看,那船上也有卖各种玩意儿的, 还有人守着小灶做饭呢!
看过了这河上的热闹,众人的视线又被雄伟壮丽的城墙吸引, 这些城墙显然已经有很长的年头了, 但似乎与普通城墙有所不同,定睛一看,水泥已经被应用在这些古朴的城墙上, 大约再过些年,全部城墙都会由水泥这种新兴的建筑材料取代。
穿过南薰门,宽阔的街道和拥挤的人潮映入眼帘。从皇城外的宣德门至外城的南薰门,这一条路是整个东京城的中轴线,也是四条御街之一,为皇帝出行所经,因此十分宽广,大约有两三百米宽。道路两旁都有御廊,允许商人买卖,是非常繁华的商业街道。
北宋城市里的坊市界限逐渐被打破,没有了封闭的坊市,因此在格局上颇具变化。住宅与店铺分段布置,如州桥以北为住宅,州桥以南为店铺,不过有的地方也有例外,住宅和店铺混杂的街道,如马行街,也是十分繁华的街区。大多数房屋都是两到三层,下面是店铺,上面可以住人,所以很多酒楼、餐馆是通宵营业的,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再开张,与现代的灯火通明的大都市不遑多让。
“潘楼街、南朱雀门外街、马行街都是东京城里最繁华的街道,还有大相国寺,那里有最大的瓦市,十娘子有时间一定要去逛逛……呔,闲汉子一边去!”汪明跟在王弗所坐的马车旁,一边跟她介绍东京风物,一边打发那些看见他们衣着锦绣而凑上来乞讨的人,这些看起来衣衫褴褛的人,有时候比街道两旁挑着担子卖茶水点心的人还要富有,皇城脚下,能够立足的,都有各自的本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