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况且,苏轼都能厚着脸皮,每年送她自己的绘画作品省钱,在她送去瑶琴暗示自己第二年不想要书画作品之后仍死性不改,她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想到这里,王浮又给苏轼写了一封信,把三娘的故事讲给他听,顺便告诉他,今年年底,她给他准备了一样好吃的东西,待他生辰之日,便会送到眉山。
收到信的时候,苏轼正在听苏洵讲课,李伯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把东西放下就出去了。苏轼知道李伯没有直接把东西交给苏洵,就说明这是十娘寄来的,心中有些雀跃,便分了心,没听清苏洵的话。
“和仲,把为父方才教给你的背一遍。”苏洵屈指在桌上敲了一下,唤回了苏轼的心神。
苏轼一愣,看向身边的苏辙,向他求救。苏辙则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看着他被苏洵批了个狗血淋头。
不过下课之后,苏轼就拿着包裹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把房门关上,不准苏辙进去。
看完王浮的信,他眉
头紧锁,想到十娘终有一日,也会有心上人,也会嫁做他人妇,忽然觉得一切都索然无味。
离别迄今,已有一年半多,虽然常有书信来往,却比不上当时同在一个屋檐下。苏轼常常给王浮讲诗文,两人就并肩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双腿悬空着晃晃悠悠的,一片温馨祥和。春风拂过,吹落满架的藤萝,王浮便突然停下,支起脑袋来,张望着那架藤萝。
她声音轻快又悦耳“哎呀,吹落的花儿白白做了花肥,还不如进了我的肚子,我给它施更多的肥料呢!”
苏轼拿了手里的诗集敲她的脑袋,惹得她回头一睨,龇牙咧嘴的抱怨道“苏哥哥,我也不小了,咱们不兴体罚这一套,好好讲道理成吗?”
“你把这诗背下来,我就同你讲道理。”
“背不下来。”
“那我再给你背一遍——‘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记住了吗?”
“记不住呀,我想吃藤萝花饼了,唔,蛋黄刷一层油酥皮,一层层剥开,包裹着香甜软糯的花馅,混合着芝麻糖,一粒粒在口中迸溅开来的感觉,呀呀呀,再配上一杯解腻的梅子酒,嗯……”她拖长了尾音,眼角余光瞥着苏轼。
苏轼一只手按在诗集上,另一只手揉着眉心,沉默了片刻,忽然失笑“是我错了,哪里来的‘香风留美人’?这明明是香风留馋鬼——”
“馋鬼勾住了书生呀!”
稍后为你更新
第100章
一直到皇佑二年的五月, 李嫣生下王家的第四代长子, 梁文修都杳无音信。三娘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只是多了茹素祈福的习惯。
王瑾的孩子暂时被取名为澄, 小名就叫“澄哥儿”,也被唤作“大郎”, 说来也好笑, 王瑾在族中排行第八,
偏偏他头上的几个堂哥都还没成亲生子,就他一个,还没弱冠就生了孩子。本来大家都以为李嫣这一胎是女儿,
结果出来是一个白白嫩嫩、长得比女孩子还秀气的男孩,大家就有点难以接受, 尤其是李嫣,
生之前害怕这胎是个女孩而被婆家嫌弃,经过王浮持之以恒的“洗脑”,现在对着她儿子,竟然还有点嫌弃。
皇佑元年,范仲淹在邓州的深化改革卓有成效,保住了他的项上人头, 也向满朝文武证明了他的能力,仁宗大喜,把他调到杭州任知府。杭州离他的老家苏州吴县近,
他游宦多年,也希望回老家看看, 于是欣然上任。
这一年来,边境的和市陆续重开,仁宗放开了许多贸易限制,西夏人和辽人都十分开心。因为游牧民族一般是受到自己的部落管辖,只要对于部落生存发展有益,他们往往趋之若鹜,毫不惧怕随之而来的分裂风险。利用这一点,宋人已经在西夏和辽人中间点了好几次火,自己却作壁上观,利用食盐、丝绸、茶叶等游牧民族短缺的物资徐徐诱之。
再加上元昊被太子宁令哥刺杀身亡,他的幼子继位,却被其母舅控制,成为傀儡,西夏与大宋,边境的冲突渐渐减少,甚至很多时候西夏人都躲着汉人军队,两国渐渐相安无事。
可官家和大臣们还没高兴两天,吴中地区又发生饥荒,虽然王浮早从皇佑元年河北地区的大旱灾中看出来,这场灾难远远没有结束,其他的灾荒肯定会接踵而至,刚刚上任的范仲淹又成了吴中地区百姓心目中的救星。
因为吴中百姓笃信佛教,还喜欢赛龙舟,他就鼓励寺庙趁着饥荒工钱低廉,大兴土木,自己以身作则,天天跑到船上游玩,带动百姓在湖上宴饮。他还用官府名义雇佣了不少工匠,开始修缮杭州境内的官舍、谷仓、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先前他在邓州做得没有这么张扬,如今监察官员一看,吴中都饥荒了,范仲淹身为父母官,竟然趁机压榨百姓,鼓励奢侈浪费,公然挥霍财政资金,必须要弹劾!
范仲淹向人们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然而人们都不懂他这是为了刺激经济。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比如降税、降息、扩大政府支出等是完全正确的,范仲淹这些操作放在后世,经济学家们都挑不出错,在此时却要接受谏官的弹劾,被仁宗训斥。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让所有人不敢再说话了,两浙地区因饥荒死了很多人,唯独范仲淹管理的杭州,死亡较少,百姓没有流亡他地。之前轰轰烈烈的弹劾反而像是打在监察官员们脸上的一巴掌,范仲淹在朝野的声望也达到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