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呼吸一滞,她倒是没想到还有这个阻碍,的确,让人家母女分离也是一种罪过,平心而论,她绝不会想让三娘和十娘嫁到自己看都看不到的千里之外。赵氏觉得她这就是拒绝了,只得尴尬地准备转移话题。“赵妹妹,你且慢着。方才那句话,只不过是试探于你,如果你一味强调会照顾好嫣儿,不让她受委屈的话,我反而不放心把嫣儿交托给你,试问天底下哪个母。宋穿之东坡妻_奚月宴【完结+番外】章节更新及时,支持免费在线阅读,书迷必看!"> 赵氏呼吸一滞,她倒是没想到还有这个阻碍,的确,让人家母女分离也是一种罪过,平心而论,她绝不会想让三娘和十娘嫁到自己看都看不到的千里之外。赵氏觉得她这就是拒绝了,只得尴尬地准备转移话题。“赵妹妹,你且慢着。方才那句话,只不过是试探于你,如果你一味强调会照顾好嫣儿,不让她受委屈的话,我反而不放心把嫣儿交托给你,试问天底下哪个母。阅读宋穿之东坡妻_奚月宴【完结+番外】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更新及时,点击开始阅读!">

('

赵氏呼吸一滞,她倒是没想到还有这个阻碍,的确,让人家母女分离也是一种罪过,平心而论,她绝不会想让三娘和十娘嫁到自己看都看不到的千里之外。赵氏觉得她这就是拒绝了,只得尴尬地准备转移话题。

“赵妹妹,你且慢着。方才那句话,只不过是试探于你,如果你一味强调会照顾好嫣儿,不让她受委屈的话,我反而不放心把嫣儿交托给你,试问天底下哪个母亲离了儿女千里之外,不会心疼儿女的?你能对我感同身受,在我提出不想母女分离之后放弃求亲,说明你是一个明理的人。自我来蜀地,与你交好,见识了你们家的家风,十分佩服。你我虽不是自幼相识的手帕交,但我对你一见如故,嫣儿托付给你,我很放心。”

“您……您这是同意了?”赵氏嘴唇颤抖着,颇有些不敢置信。

“其实我早有此意,就等着你在我家官人卸任之前上门提亲呢,那对孩子,也互有情愫,倒是一件美事呢。”

李夫人不说后面这句话还好,她一说,赵氏便全都明白了,不由得拍案而起“一群小兔崽子,竟然敢合起伙来欺瞒于我!”

李夫人倒不在意她的失礼,反而很欣赏她的真性情,“呵呵”笑了几声,安抚她“这有什么,‘知好色而慕少艾’,少年人啊,就是这般呢!左右从未逾矩,只当是通家之好的兄妹相交。”

赵氏被她劝服,心底的火气去了一半,现在就像被从天而降的彩球砸中了一般,满脑子的婚姻事宜,连王瑾婚后生几个孩子,孩子小名叫什么都一一安排好了。

既然两家的态度都明朗了,这定亲,也该走上明路了。赵氏一回家,就请了益州城里最好的媒婆,准备好了丰厚的礼品,按照益州府习俗酌情添加,带了王瑾的草帖上李府求亲。两人的草帖送到昭觉寺一合,果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连相亲这一步都省了,直接进入下定礼的环节。

随后便是送聘礼,王家的聘礼基本与时下其他富商人家差不多,但其中有一样,惊掉了所有旁观者的眼球,那便是所有聘礼中都会有的绸缎。

那一日,所有人都忘了这场婚姻的双方是如何的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心询问身旁的人“方才我看到了什么?那银光溢彩的东西,是绸缎吗?”

稍后为你更新

第95章

范仲淹在邓州, 督促作坊提升炼钢技术卓有成效, 新做出的武器比以往锋利十倍, 上书朝廷之后, 仁宗龙颜大悦,答应了范仲淹的一系列请求,

包括重开银星和市。

炼钢技术带来的绝不止皇帝的赞赏, 得到许可后,

《和乐小报》和《太平廷报》相继报道了这一跨时代的进步。人们通过这一技术的革新,看到了煤矿的价值,于是新的商人来了, 新的工匠来了,新的流民来了。

是的, 新的流民。这一年, 河北大旱。

大旱的征兆在庆历八年已经显现“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是以,这一年为“皇佑元年”。

在北方地区不断受灾的情况下,邓州还算可以,

又有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流民认为曾经震慑西夏的范仲淹可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河北灾民,于是大规模向南方的邓州迁徙。

范仲淹接收流民, 在邓州城外筑寨,向城内富商募捐,

购得低价水泥和建材。王浮得知消息后,立刻与昭觉寺能慧大师商量,她家的建筑队人手不够,当初修建孙家庄时,与昭觉寺的和尚们合作无间,如果昭觉寺能够派出一部分懂建筑的和尚前往邓州帮忙,也是无量功德一件。能慧大师自然答应,事实上,他们各地的寺庙方丈之间都有联系,有的还师出同门,有时候,方丈们还会互相交换寺院当方丈,就像官员在各地轮换一样。

在这个时代,当和尚并不容易,一来是出家需要官方发放的度牒,度牒可以买,但价钱高昂,有时官家甚至会直接发放度牒给当地官员当做经费,没有度牒的人想要出家,就得到寺院去当行者,武松就是一例,行者成为和尚,还需要通过筛选和考试二来是朝廷规定,有一百个僧众的地方可剃度一个人,这比当公务员还难。而且,在宋朝要当和尚,需要父母同意,不然就是犯罪,你的相貌还需要端正,不得有残疾。

所以说,在这里能当上和尚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会有著名画家兼僧人惠崇,留下无数机智对答的佛印,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铁牛的怀丙……能慧大师,应该算得上是蜀地著名的建筑家了。

这支由和尚和普通工匠组成的建筑队,在董阿大的带领下,星夜兼程,到了邓州。因为是救灾,来不及制砖和采石,但他们也不能做一次性工程,幸好王浮提前教过他们打地基,用竹子和木头代替钢筋,圈梁、绑筋、支模、浇筑,因为只建一层,没有钢筋也没什么大碍。流民们为了自己的新家,都十分努力,一座类似居民小区的灾民寨很快就建起来了。

接着,范仲淹又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招募工人修整邓州境内的道路、水渠、官舍、驿站,搞起了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扩大矿场规模,就近建造铁器制造工厂、瓷器烧造工厂、水泥和蜂窝煤加工厂,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前两年的赋税增长,邓州城内仓禀充实,人民安居乐业,购买力有所上升,经济状况良好,再加上朝廷拨款,足以支撑范仲淹的所有行动。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 |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