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纪远的《论割圆术求圆周率的可行性》一文,都有像文同苏轼一般的疑问,或有愚钝者,可能一个字都看不懂,纪远今日详细解答,举了很多例子来解释,让苏轼豁然开朗,苏轼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看懂纪远的学问,他作为纪远的弟子,自然得替纪远撰文解释。苏轼一直修改文章到天明,天一亮就带着手稿去王家请教纪远,纪远帮他修正了几处,请来王浮。宋穿之东坡妻_奚月宴【完结+番外】章节更新及时,支持免费在线阅读,书迷必看!"> 很多人看了纪远的《论割圆术求圆周率的可行性》一文,都有像文同苏轼一般的疑问,或有愚钝者,可能一个字都看不懂,纪远今日详细解答,举了很多例子来解释,让苏轼豁然开朗,苏轼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看懂纪远的学问,他作为纪远的弟子,自然得替纪远撰文解释。苏轼一直修改文章到天明,天一亮就带着手稿去王家请教纪远,纪远帮他修正了几处,请来王浮。阅读宋穿之东坡妻_奚月宴【完结+番外】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更新及时,点击开始阅读!">

('

很多人看了纪远的《论割圆术求圆周率的可行性》一文,都有像文同苏轼一般的疑问,或有愚钝者,可能一个字都看不懂,纪远今日详细解答,举了很多例子来解释,让苏轼豁然开朗,苏轼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看懂纪远的学问,他作为纪远的弟子,自然得替纪远撰文解释。

苏轼一直修改文章到天明,天一亮就带着手稿去王家请教纪远,纪远帮他修正了几处,请来王浮鉴赏。苏轼本来以为王浮也在纪远门下学习算学,却没想到,纪远对王浮十分尊敬,完全不像老师对待弟子一般。

王浮看了苏轼的文章,心中感叹“苏轼就是苏轼,就连晦涩难懂的数学,他也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出来,果然是天生的文人。”

王浮对纪远和苏轼说“苏哥哥这篇文章对纪夫子理论的初步阐释十分到位,问答体则更容易让人接受。苏哥哥,你愿意我把这篇文章刊登在下一期《和乐小报》上吗?”

苏轼当然同意,纪远笑着打趣“那岂不是以后我每给和仲讲一次课,他就能赚一笔稿费?”

苏轼知道《和乐小报》登文章不仅不要作者的钱,还会给很丰厚的稿费,他不缺那个钱,想着王浮做这个《和乐小报》,大约也亏损了不少,赶紧摆手“我怎么能要十娘的钱呢?十娘不嫌弃我文笔不好,我就知足了。”

虽然说着“知足”,却还是悄悄瞟了王浮一眼,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王浮接收到他的视线,对他的小心思十分了然,立刻夸赞苏轼的文章行云流水,沉博绝丽,未来可期,但她随即话锋一转“不过苏哥哥愿意免费,我还是很感激的……”开玩笑,这位文学大家的大腿不是谁都能抱的,如果能免费抱上,那也是能载入史册的人物了!

纪远笑而不语,知道她肯定会付钱,因为据他所知,就连王方给《和乐小报》供稿都是要收钱的,王浮管理赵家书籍铺,一向公私分明,一本账册记得清清楚楚,每一分每一厘都有来历去向,在账目上十分规范,王

浮称之为“借贷记账法”。

因为常常在书铺学堂上课,纪远也对王浮教授的新式记账法有所了解,也从中略微了解到了赵家书籍铺的收支情况,从去年开版印刷以来,赵家书籍铺就一直在亏损状态,王家人却并不在乎,仍旧投入大量的金钱。这是纪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实上,从上个月起,赵家书籍铺就开始盈利了。

王浮拿来授课的账本都是去年的,年底盘清了账确认无误的,赵家书籍铺之前亏损是因为连续买了两家书铺,又有印小报和改雕版为活字的支出,自从活字印刷的用字雕得差不多了,工人们也熟练地掌握了活字印刷的技巧,赵家书籍铺就开始大量印制书籍了,如今赵家书籍铺卖的书要比市场上其他书铺同等质量的书籍便宜一成左右,预计从本月底开始,赵家书籍铺将会以价格优势逐渐垄断益州府三成的书籍市场。

这些纪远和苏轼都不知道,王浮也只是笑笑不解释,去账房支了钱付给苏轼,苏轼拿着手里的两贯钱,心头汹涌澎湃,这是他人生中赚到的第一笔钱。

稍后为你更新

第65章

“你说, 外地也有类似于《和乐小报》的东西出现了?”王浮指尖敲打着桌面, 董阿大以为她不悦, 腰背弯得更低了。

“主要是在开封府和凤翔府, 尤其东京城内,已经出现了好几家做小报的, 内容与咱们家前几期差不多, 主要是乡野轶事和志怪小说……”

王浮心中了然, 这个“差不多”是什么意思,她这是遇上古代版的“抄袭”了。她有心把《和乐小报》推广到东京去,但运输成本和时间价值损耗又是一个问题,

目前《和乐小报》还只是在四川本地传播。因为人手不够,资金短缺, 她很难安排人去外地开办印刷厂, 进行报纸直销。

王浮揉着眉心,烦恼不已,恰好音娘端着水果进来,问王浮“娘子,庄子上的林地已经休整好了,大娘子问你想种什么树。”

冬天因为大棚蔬菜的事, 庄子上砍了许多树,官府勒令王家把树补种上,音娘问的正是这个。王浮眼睛一亮, 拍案而起,突然想到了办法。

既然文化事业搞得不顺畅,

不如先放一放,专心搞农业,她现在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将《和乐小报》发展到就算有人抄袭也无所谓的地步,一口吃不成胖子,还是慢慢来吧。

王浮是个行动派,立马就去和赵氏说想去庄子上看看,赵氏只当她是想亲自处理种树的事,就让她去了。王家的庄子在益州府城五十里开外,当时是因为钱不够,才买的这么远。王浮让董阿大套了马车,带着音娘,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王家的庄子总共有十户佃农,大约五六十口人,青壮年丁口十五人,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幼。他们基本上都姓孙,世代居住在益州城外,靠租种他人的土地维生,当被告知他们租种的土地已经转卖给王家时,他们没有过多的情绪,只是担心新主人会加重租钱。

先前王浮在青神和眉山的的时候都去过乡下,她见识过农民群众的生活后,才知道后世某些人说的宋人生活幸福都是片面之词,这个“幸福”,恐怕只在市民和上层阶级,大多数的农民,还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一个是灾荒,一个赋税和劳役,还有一个就是土地兼并,这里可没有亩产千斤的超级水稻,也没有农业补贴,乡下很多百姓都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他们既无法打破愈发固化的阶级,也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只能不停生孩子,期盼多一些劳动力,多种一点地,才能多吃一口饱饭。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 |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