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何雨柱买自行车(1 / 2)

<p>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UU看书]

https://www.uukbook.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p>

这一天,何雨柱下了班,想到手里,还有一张自行车票,就想着去买个自行车,每天走路上班,也是醉了,再说家里也不是没有这个条件。

他来到了供销社,正打算看看。

“怎么样?买不买东西?”玻璃柜台后面,大概三十岁左右的女营业员,懒洋洋的问道。

供销社,一个与计划经济时代共振的存在,全称为“供销合作社”。

最早成立于1950年,曾经依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一手托两头”,在稳定物价、调控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市场经济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供销社才渐渐淡出了百姓视线,好像“消失了”。

其实不然,它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它较为陌生罢了,它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

供销社,顾名思意就是“专门供应、销售的合作社”,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推动集资成立的“超级连锁店”,属于国营单位。

所以这个时候,人们要是能在供销社里上班,那是相当有面子的。

工资也不低,轻松体面待遇好,可以说是非常吃香的职业。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在供销社与百货大楼的售货员,简直能够眼睛放在头顶上看人。

供销社的东西,也从来没愁过卖不出去。

往往一些到货的紧缺用品,都要提前一天在供销社门口竖起牌子提前通知,而第二天一大早还没开门,就有长长的队伍排队在等候了。

所以,人家态度,也摆在那里,一句话,就是爱买不买,因为想买的话,有些东西只有他这里有的卖。

“买,我先逛逛。”何雨柱笑了笑。

在供销社买东西,是需要票证的。

‘’请问一下,那个卖自行车的地方,在哪里?”何雨柱问道。

“哦,左转直走就是,四大件那里都有卖的。”对于何雨柱开口提到自行车,似乎有购买的欲望,女营业员不禁高看了他一眼。

四大件,又名三转一响。

可以说,这是华夏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个专属名词。

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为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

这四件家庭物品分别为: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

虽然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四大件所代表的物品逐渐发生变化。

但是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四大件”,明显贴着计划经济的标签。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四大件”,会让上了年岁的人,如数家珍。

是它们伴随着这个年代的百姓,走过了一段能让人开怀大笑,也能使人潸然泪下的历史。

而他们一生中的某段人生经历,也已经和这“四大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系,在其头脑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因为一块手表,可能曾经就是她的嫁妆,而一辆崭新的“飞鸽”,“凤凰”或“永久”,也许就使他当上了新郎。

这个时候的“四大件”,无疑是财富的象征,以至于成了人们争相炫耀的资本。

在这个时候,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闲逛,其得意的劲头和现在开辆“大奔”去市场买菜的心情,估计是一样的。

毕竟,自行车,在这个年代,也是稀罕的东西。

首先是因为价格很高,最便宜的也需要一百多。

要知道,这个时候,在城里生活,家庭困难的,五块钱紧掰着用,也可以够两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其次,是一票难求。

购买自行车,需要自行车票或者工业票,这东西,就算是何雨柱他们轧钢厂一年也没几张。

除非是像有些人那样在修车铺去买一些零配件,自己攒一辆自行车,但是那样长的自行车是在公安局备不了案,打不了钢印的,就上不了牌,对你没有听错,60年代自行车是需要上牌的。

总的来讲,60年代的自行车,就相当于古代的汗血宝马,是21世纪的豪车。

“请问一下,这自行车是怎么卖的。”何雨柱看着柜台前的一个售货员问道,

柜台前的一个40多岁的大姐头都没有抬,边磕瓜子,边说“自行车要票的,你有票吗?”

“票我有的,有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