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这是我家。”江寂点头。
丁小俊挠头:“少爷,您都买大房子了,怎么不搬到城里去住呀?”
江寂笑道:“我们还要种田啊,家里有四十亩田地要种呢。”
有人问道:“少爷您还亲自种田吗?”
江寂又带着大家去看新房子,赵茹他们就没去了,江南江北还跟着。
少爷他们应该是不想太麻烦,所以先没搬到城里?或者他们就喜欢住乡下?
村里人看到这么大一群人,有婶婶拉住江南问道:“江南,他们是谁啊?”
婶婶疑惑:“什么大师傅?”
婶婶吃惊:“你们要开饭馆了呀?”
江北在前面喊:“江南,快一点,哥他们都走远了。”
看了一圈,要回城里的时候,韩青山看了下江南江北,问江寂:“少爷,要不把香儿留下伺候小姐或者两位小少爷吧?她现在能干活了的,端茶倒水,洗衣服都行了。”
“那让巧梅和红秀留一个下来?先打个地铺对付一下就行。”
韩青山:“……好的少爷。”
“咱们少爷一家可真奇怪啊,有钱了为什么还要自己种田,不住到城里来呢?”
“少爷家里也没有下人伺候。”
韩青山皱眉道:“行了,别背后议论主家的事。”
江寂家里,江炎也在问江寂:“怎么不让人来伺候?”
这是江寂亲身体会过的,他就是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都不干,所以穿过来后,韭菜野草都分不清,饭不会做,衣服也不会洗,自食其力的能力几乎为零。
江炎闻言,看了江寂一眼,“想不到你对养孩子也还有一套。”
“而且,”江寂看了眼堂屋里的赵茹,捂着嘴小声跟江炎说道,“以后我自己肯定是没孩子的,那不得把弟弟妹妹培养好么,还指望他们延续我们老江家的香火呢,那必然不能长歪了啊,不然我攒下的家当不都得被他们败光了啊。”
他看了江寂好一会儿,江寂被他看得背脊发毛,“你这么看着我干嘛?我说得不对?”
“……”江寂狐疑地看着他,“我总觉得你在内涵我。”
江寂摸摸鼻子:“没什么,对了,过两天放鸭放鱼了,我看看小鸭子。”
第二天,村里的人都传开了,说江寂家要开饭馆了,昨天那一群人都是饭馆里做菜的大师傅。
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江寂便答了。
“真的吗?我们可以去?”
“知道了。多少钱一天啊?”
“那什么时候招人啊?”
“行,等你通知。”
“北大街。”
“还行吧。”
顿时,大家都期待起来。
小鸭子放到稻田里前要经过一些训练,比如学会游泳,学会啄食洒在水里的食物,训练它们以后啄食稻田里的水草和虫子。
放鸭放鱼这天,陈大人和徐大人又到村里来看了,村里也有不少人到了田边围观。
他们把小鸭子运到田头,根据每块田的大小,放相应数量的小鸭子。这时,正是水稻返青后一周,田里的水面不深,刚好方便小鸭子行动。
徐大人看了很惊奇:“这鸭子确实不吃禾苗。”
“哦。”徐大人笑着跟陈大人道,“长见识了。”
“明天咱们就可以从对面放鸭,还可以从中间开始放,灵活调配嘛,等它们长大一点活动范围就大了。”江寂答道。
“对。”
这都是江寂提前跟渔民订好的,有草鱼也有鲤鱼和鲫鱼,江寂看了下,鱼苗很健康。
稻田里,江寂昨天已经把水都换过一遍,两头的进出水口也都用渔网和竹片做了两层的栅栏,确保鱼苗不会游出去,水面上还洒了些青草和糠麸。
每亩田放四百到五百尾鱼,渔民数完一盆,江寂就放一盆。
忙活了一个时辰,把育苗都放完了。
陈大人和徐大人尤其关注,每隔七八天就会来转一圈,有时候休沐两人也会约着一起来看看。
随着气温越来越高,各种农作物长得飞快,每次两位大人来都会感慨一翻变化。
忙不过来的时候,地里的活儿他们就请人帮忙。
之前村民们种的是红薯苗,剩余的红薯苗继续生长,现在藤蔓已经很长。
县内的人家自由买卖,县外要买的统一定了时间到县衙来,村民们把苗拖到县衙来,大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顿时,家家户户都按照县衙通知的时间,把红薯藤剪了,按照不同的长度分开扎起来,二十根一扎,运了过来。
就在陈大人和徐大人的眼皮子底下,也没人敢耍滑头,交易进行了三四天,非常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