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光看着对面的这个小伙子,心里是按捺不住的喜欢,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这个人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量。因此,他情不自禁道:“小秦,你大学在哪上的?”
秦天河急忙答道:“西山师范学院。”
李绍光又道:“学什么专业的?”
秦天河道:“汉语言文学教育。”
李绍光道:“西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高材生,怪不得如此好文采。”略作停顿,接着又道:“西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孔祥文教授,你认识吗?”
李绍光口中的孔祥文教授正是秦天河最钦佩的老师。
秦天河和孔祥文结缘在文学上,那时他考上西山师范学院不久发生的事情。
那时候,孔祥文教授还不是教授,只是一名讲师,负责给秦天河所在的班级讲授通用作文。
孔祥文老师给秦天河讲授通用作文的时候,秦天河写了一篇名叫《四月里的记忆》的散文,而这篇散文竟然被孔祥文老师看中了,从而引起了孔祥文老师的密切关注,不仅给秦天河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还自己掏钱帮秦天河把那篇散文寄给了一家散文期刊,而且时间不长,那家散文期刊就把秦天河的那篇《四月里的记忆》刊发出来,而且还给秦天河寄来了五十元的稿费。
五十元的稿费虽然不是很多,却激发了秦天河热爱文学的热情和激情。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秦天河喜欢上了文学,笔耕不辍,一连发表了十多篇诗歌和散文,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秦天河与孔祥文接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那时候,只要没事,孔祥文教授都会把秦天河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同秦天河一起聊文学,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孔祥文教授都会把秦天河拉到家里,让老婆做几个家常小菜,和秦天河举杯同饮,边喝边聊,当然,聊的最多的依然是文学。
那时候,孔祥文教授住在破旧、狭小、拥挤的讲师楼上,孔祥文夫人则在学校办的一家印刷厂上班,辛苦不说,工资也很低。
不过,夫妇二人对秦天河这个穷学生兼文友,还是非常关照甚至宠爱的。每逢寒暑假返校,秦天河也照例会从老家带来些花生、草鸡蛋、芋头一类的土特产,师母接过东西,眼睛就会笑得眯成一条缝,从心底里表现出开心。
从始至终,孔祥文一直视秦天河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始终以有了秦天河这样一个学生引以为豪。
秦天河也很尊敬孔祥文教授,参加工作以来,他们一直没有断过通信,遇到不顺心的事,他总喜欢向亲如父亲的孔老师倾诉,每次孔老师都会给他最满意的答复。
因此,李绍光话音刚落,秦天河就道:“孔祥文教授是我的恩师。”
“我说你文笔这么好,原来你是老孔的学生,太好了。”得知秦天河是孔祥文的学生,李绍光非常高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