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4章·心结
能为男子取字的,除了父母与族中长辈,还可以是老师、名士与皇帝。
一瞬间,顾至的脑中闪过许多画面。
很久很久以前,年幼的他坐在小餐馆里吃面条,收银台上方,风扇大小的电视机徐徐运转,里面有个贾姓的少年满是意兴地问“可也有玉没有”,画面一转,贾姓少年又道“你别生气,我给你取个字,好不好?”
那个锦衣玉带的身影,莫名与眼前衮衣绣裳的刘协叠上了号。
顾至生怕自己回答了“否”,刘协下一句就是“不如我给你取个字”;更担心刘协一言不合,就把白色棋子丢在地上,怒叱“连字都没有,我不要和这劳什子庶民在一起下棋”。
他当即面色从容地回复:“回禀陛下,臣已取了字,字明远。”
“哦?是‘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明,‘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的远吗[1]?”
顾至拱手回答:“是‘明白就好’的明,‘离我远点’的远。”
“……”刘协翻弄白子的手一顿,看向他的目光多了几分真实,
“卿果然有趣。”
见刘协毫无动怒之意,顾至反而想叹气。
史书中的刘协,少年时期就失了倚仗,颠沛流离,即使幼时聪慧过人,也难以用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他能在自身处境艰难的时候,亲自开仓赈济,严惩贪污的官员,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而言,已然十分难得。
若非生不逢时,若非大汉倾倒之势不可抵挡,若非汉灵帝的腐败政治加剧了中央的衰落,他或许能补偏救弊,再为汉朝延续几年。
大约因为这类惋惜的心态,顾至才在二周目的时候选择了匡扶汉室,辅佐刘协。
只可惜……
“该明远落子了。”
顾至从复杂的思绪中回神,陪同天子对弈。
那一丝微不可查的惋惜,来得也快,走得也快。
他所感慨的是史载上那位少年天子的命运,而非眼前的刘协。
“明远与我同岁,若得了空,可常来坐坐。”
“……这是臣的荣幸。”
顾至表面上应着,心中的真实想法和他刚才的自我介绍一样,只想让刘协离他远一点。
越是城府深的皇帝,越不好对付。
这个世界的皇帝岂止是城府深,他不但比历史线中的刘协年长十岁,更比历史线中的刘协多了几分狠辣。
顾至回忆着差不多被他淡忘的原著。
小皇帝在小说中的定位,是作为仅次于大反派“顾彦”的二号BOSS而存在。他与“顾彦”一样,致力于给曹操添堵,心计手段非同一般。
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写出皇帝的计策,但在结局最后,曹操险些和孙坚一样横死,靠着曹冲的智谋才活了下来,代价是曹冲的生命。
这也是曹操彻底放弃最后一丝原则的导火索……虽然这本小说有洗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官方之语:
“岂可妄议天子?”
大约是从没听过他如此正气的回答,曹操眼角抽搐,话语间好似隐隐有咬牙之声:
“顾郎在我面前一向快人快语,何时变得这么拧巴了?”
顾至继续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他摸着刚到手的“休假符”,想着刘协那几句让人捉摸不透的询问,最终还是实话实说。
“天子不像是沉不住气的模样,可他又确实对我有着拉拢之意……”
顾至起先做了最坏的猜想,连“剧透”“重生”这种离谱的事都想了一圈。但等他冷静下来,他意识到刘协找上他并不是因为觉得他特殊,而是因为刘协想要接见曹操的谋臣,他恰巧当了第一个。
“主公且看着,过几日,天子或许会找奉孝、仲德等人前去‘下棋’。”
事情正如顾至所料的那样。在连着三天召顾至下棋后,天子刘协像是对他的棋艺感到哀叹,为了缓解心中的苦闷,第四日,刘协找了郭嘉,接下来几日,又依次找了程昱、戏志才、荀攸等人。
这仿佛是露骨的试探,又像是光明正大的阳谋。
作为被侵犯“领地”的一方,曹操却始终沉得住气,并没有对天子的行为有着任何不满。
半个月后,终于被天子找上的荀彧刚回到衙署,就被一双手从身后揽住了腰。
顾至趴在荀彧的背后,困倦地呼着哈欠:“怎么去了这般久?”
他其实想问别的事,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话到嘴边,最终只问了这么一句话。
荀彧却像是看穿了他的想法,搭着腰间的手,带着身后的“树袋熊”来到榻边。
“天子今日起了对弈的兴致,因此久了一些。”
哪怕他也被刘协喊去下过棋,顾至仍感到不是滋味:
“天子拉着文若下了一下午的棋?”
正要解开腰间的“树袋熊”,将他安置在榻上,闻言,荀彧停下了动作,眸中闪过一分笑意。
“倒也不全是下棋……”
“还有什么。”顾至不知道自己心头的邪火是从哪来的。大约他确实与这个世界的刘协八字不合,以至于第一次见到他就过度应激,现在更是对刘协充满了各种不满,
“天子总不至于明日还要召文若过去……”
话未说完,眼前的人已转过身,一道黑影落下,覆住他的唇。
“阿漻为何这般生气?半个月前,你可被陛下召去了好几日。”
喉口溢出意味不明的声响,顾至无意识地合上眼,却又立即睁开,稍稍退开几分:
“文若对天子……对汉室,究竟……”
相识这般久,因为种种顾虑,他从未问过荀彧这个问题,此刻却是不得不问。
向来对他无所回避的荀彧,此刻却沉默了许久,方才开口:
“奉主上以从民望[2],还元返本。”
奉天子为主,遵从民望,让一切回到初始。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原本被提起的心,缓缓沉落。()•(o)
顾至试探着问:“天有常道,五德终始,若大汉倾颓之势不可逆转——&dquo;
➮积羽成扇提醒您《[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第一时间在[五_六二]更新,记住[(.)]➮()•(o)
伴着一声叹息,他被荀彧紧紧地拥入怀中。
“逆取顺守,自古皆有。”荀彧贴着他的颈侧,话语平静,却透着一分疲钝,
“然,世家之势,锋不可当。而今各诸侯割据称雄,烽火连天。今日鲸吞虎据,明日,又会被更强的一方吞噬。
“六国数百年之久,万民涂炭,秦一归天下,亦未能安民济世。”
顾至沉默地听着,缓缓圈紧他的后背。
朝代的更替,五德的终始,不可阻挡。
文若他本就明白这个道理。
可朝代的大动荡会让百姓受苦。从东周到秦朝再到汉朝,纷乱了数百年,到汉朝初年的时候,民生已凋敝到极其惨烈的程度。几代汉朝皇帝通过休养生息的政策,才让社会逐渐安定下来,才有了后面的强汉。
如果天下能快点统一,快点安定,像周武王那样的逆取顺守,倒也未尝不可。
但这件事,无法在当下的环境做到。
从东汉开国开始,世家之弊就已初现端倪。如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算暂且统一,成功地易主,最终也还是会再度分裂,受苦的还是百姓。
文若他不在乎皇位上的那人是谁,但他在乎黎民。
百姓心中仍然念着汉室,因为它曾经繁荣富庶、物阜民熙。
正因为汉室名正言顺,汉天子名正言顺,才更该“奉主上以从民望[2],还元返本”。
知晓了荀彧的心结,顾至不免生出几分难过,
“是我过于草率……”
他竟贸然地让文若接触了这个世界的秘密,让文若知道“奉天子”之路无法实现。
文若这几个月……在他未曾察觉的地方,究竟怀着怎样的感受,度过了一夜又一夜?
“并非如此。”荀彧松开他的肩,郑重地与他对视,
“正是阿漻的坦诚,为我拨开烟霭。若没有阿漻,只怕我将在独行许多年后,才知道前方是一条绝路。”
唇边气息交融,顾至感受着炙热的亲吻,早已无暇自责。
【作者有话说】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出自《孟子》,穷高极远而测深厚出自《礼记》
[2]出自《三国志》
小剧场——
陛下:……朕也是你们play的一环?[小丑]
第105章·随军\\x\\h\\w\\x\\6\\c\\o\\m(x/h/w/x/6/点看)!
()•()', '')